什麼是天機?
通常比喻自然界的秘密。如莊子所言:「「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生活中,人們喜歡把解釋不清的東西,歸結於「天」。通常是勸導人,要積極向上。比方說,上天有好生之德。
當我們把說不清的,都算在天上,因此就顯得神秘,從而有了天機不可泄露的俗語。
言歸正傳,我們回到現實生活,就會發現,一些看起來說不清的東西,到了後來,都可以說清楚,萬事萬物都是有跡可循的。

01
一切是有秩序的,不可隨意打破。
元朝末年,劉伯溫寒窗苦讀,然後科考,得到做官的機會。
可是當時的環境,已經很糟糕了,烽煙四起。官位的授予,一拖再拖。
至元二年,他才被授為江西高安縣丞。他上任之後,勤勤懇懇為民,但是和周圍那些慵懶散、貪腐的人,格格不入,他被排擠,不得不辭官。
「在烏鴉的世界裏,天鵝是有罪的」,這句話的意思,劉伯溫感同身受。
仕途受阻,他就隱居,繼續讀書,還寫了《郁離子》等書。
烽煙中,朱元璋的勢力迅速擴大,把劉伯溫請來做參謀。
劉伯溫一到朱元璋身邊,就審時度勢,進一步肯定:「高築牆,廣積糧,不稱王。」
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劉伯溫說:「難星過,速更舟。」
朱元璋趕緊換了一條戰船。原來乘坐的戰船,馬上就遭遇了炮火。
人們因此把劉伯溫,當成「未卜先知」的神。
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點贊劉伯溫「神機妙算」。
劉伯溫一語道破天機:「天道何親?惟德之親;鬼神何靈?因人而靈。夫蓍,枯草也。龜,枯骨也,物也。人,靈於物者也,何不自聽而聽於物乎?」
自己利用占卜等方法,預測未來,七十歲用了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並不是有特別的功能。
羅列一下,就會發現,劉伯溫用的規律有幾條。
其一,在改朝換代的過程中,過去的朝代的腐敗的,不要過多耗費自己,給舊朝代服務了。因此他退隱了。
其二,亂世出英雄,總有人會崛起。此刻,就投靠實力最強的人。實力強,說明帶頭的人,人品高,凝聚力很大,得民心。
其三,戰亂中,一旦帶頭的人暴露了身份,所處的位置,就要轉移了。這個位置會成為攻擊的焦點。正所謂,擒賊先擒王。
其四,混亂中,不要亂出頭,避免槍打出頭鳥。這就是劉伯溫讓朱元璋不要過早稱王的判斷根據。
我們把天機理解為規則、秩序,那接下來就便於行動了。順着秩序去做,就是順水推舟,揚帆起航,人生會順順利利。
我們不要輕易打破秩序,讓人生混亂。不要總是逆風而行,空耗自己。
俗話說:「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如果我們知道了事情的規則、秩序,然後透露給周圍的人,讓大家一起對抗規則,搗亂秩序,這就帶來混亂的局面。一些小禍患,也會因此放大。
所以,天機不可泄露。這是放大了格局,學會了藏事,把禍患把控在最小的時候;也積極做好應對的措施。結局就是有備無患。

02
人儘管努力,剩下的交給老天。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
劉備想要匡扶漢室,卻沒有一個落腳的地方,空有抱負。
他三顧茅廬,找到諸葛亮。
諸葛亮用《隆中對》,道破了「三分天下」的道理。
之後,諸葛亮和劉備,奮鬥多年,建立了蜀國。然後就有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但是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劉備匡扶漢室的舉措,並沒有達成。並且諸葛亮幾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三國演義》第一百三回,諸葛亮派兵圍困了司馬懿,並且用了火攻。
司馬懿以為自己的人生結束了。不料,一場大雨,把火澆滅了。
諸葛亮感慨一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其實這句話,也是諸葛亮對人生,蜀國的命運的總結。大家都努力了,至於結果,那就是天意了,也是天意難違。
幸運的是,諸葛亮雖然沒有讓天下統一,但是他忠誠主人,足智多謀的形象,被大家認可。
從某種角度看,諸葛亮的「隆中對」,泄露了天機。也沒有促成最終目標——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我們都知道,天下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變,有規律,誰能夠藉助規律,誰就能成大事。但是過分遵照規律,又變成了循規蹈矩;去破壞規律,又變成了逆天而行。
天下的變數,越是要牢牢把控,越會脫控。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到類似的情況。
父母判斷自己的孩子可以考上好的大學,就洋洋得意。結果孩子也跟着得意,往往是大意失荊州,考不上好大學。
一對情侶剛剛認識沒多久,就對外說,這是結婚的預兆。有人就暗中破壞,導致情侶鬧翻。
有好的門路,你和大家分享。就違背了「悶聲發大財」的規律,從而門路里就多了很多對手,收入很少了。
天機,是發展的機會,不要隨便說出去,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03
有句俗語:「一統天下劉伯溫,三分天下諸葛亮。」
兩者都抓住了時代的機會,也看到了發展的趨勢,只是做法不同,結果就決然不同。
面對危險,我們不要打草驚蛇,避免危險馬上出現;也可以打草驚蛇,把危險解除。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你始終要明白,別亂說,多思考言語的後果。
萬物發展的過程中,總有很多有利於自己的機會,暗中抓住了,努力一把,千萬別炫耀。
當然,紙包不住火,什麼事情到了一定的程度,都會泄露。
只是,我們要記住,隨口泄露和自然泄露是有區別的。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