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4月6日,廣州市某小區被曝「一男孩在家進行化學實驗引發爆炸並受傷」,有網友稱事發樓棟「整棟樓震了一下」,引發關注。同日,廣州市應急管理局工作人員告訴媒體記者,經初步了解確為一小孩在家中做實驗引發。媒體記者從相關醫院了解到,傷者因爆炸導致燒傷,眼睛、腹部傷勢較重,目前已脫離生命危險。
對於這起因做化學實驗而引發的事故,有網友為這名男孩的探索精神點贊,肯定他具有科學探究精神;也有網友質疑在家做化學實驗太不安全,家長沒有盡到監護責任。這其實涉及了鼓勵孩子進行科學探索的兩個方面——既要激發、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又要加強對孩子的安全教育和責任教育,教育他們學會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實驗。這也是科學教育的應有之義。
當前,我國正在推進「雙減」,要求學科類培訓機構不得在節假日、雙休日、寒暑假開展培訓,其目的就是要把這些時間還給學生,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自主學習。其中,就包括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除了學校要加強科學教育之外,家庭和社會也要為學生提供動手進行科學實驗的機會。
這名15歲的男孩在家做化學實驗發生事故,有諸多問題待解。諸如:他做的是什麼實驗?做實驗用的是什麼器材、試劑,它們從何而來?他做實驗的時候,是一個人偷偷在家搗鼓,還是有家長在場?從媒體報道的信息看,實驗事故引發的爆炸威力不小,好在他沒有生命危險,也沒有造成大樓損毀,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回答這些問題,有助於從這起事故中吸取教訓,讓全社會進一步重視對學生開展科學實驗進行相關安全教育。特別是,老師和家長要明確告訴學生,做科學實驗和科學探究必須用科學的方法,要嚴格遵守實驗規範、步驟,並且做好實驗的安全保障,不能在缺乏安全保障的環境中做實驗。安全第一,這也是學校和家庭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時應該注意的基本教育。
從這名孩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青少年身上具有的強烈的求知慾和科學探索興趣。但也要意識到,當前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科學教育還有「短板」需要補上。
一是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的「短板」。進行科學探究需要有冒險精神,但不能把冒險精神與不顧安全隱患混為一談。當前,有一些自媒體博主也在教學生做實驗,有的學生就按自媒體博主的「指導」,網購實驗儀器、試劑做實驗。但有的自媒體博主的指導並不科學,學生購買的儀器、試劑也不合格。而且,有的實驗必須在嚴格的實驗環境中才能做,不能在家裡、居民區里隨意做。但學生並不了解這些,貿然做實驗就可能闖禍或發生事故。
二是校外缺乏進行科學實驗的場所和專業的指導老師。學生在節假日、雙休日、寒暑假裏做科學實驗,如果缺乏校外適合的場所,就面臨「無處可去」,從而只有在家裡做。但家裡往往並不是適合做實驗的環境。加強對中小學生的科學教育,就需要社區和校外公益機構為學生提供做科學實驗的場所,如向中小學生免費開放青少年活動中心、科技館、少年宮等,或者開闢一些適合做科學實驗的空間,並招募志願者指導學生開展科創活動。這樣才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保護和激發學生科學探索的興趣與熱情。
文 | 蔣理(知名教育研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