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個「超小氣」的「霸王龍」,怎麼辦啊

2022年09月30日14:24:28 育兒 1392

小舒說

為什麼孩子會「摳門兒」呢?在忍俊不禁的同時,這篇文章也讓我重新思考這個問題。

每次讓酒酒分享他的食物,他都很不樂意,會說:這樣我吃得就少了;這樣我的就不完整了。他表達得非常清楚,無論是分享食物、玩具、還是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都有「不分享」的理由。我們指導孩子分享的結果往往會讓孩子感到失落,或者體驗減弱。

仔細回想一下,其實孩子天生慷慨,只是他們真正慷慨的地方不會被我們注意到,或者得到「大方」、「愛分享」的讚美:他們希望客人永遠住在我們家裡,不希望客人離開;他們很容易分享衣服,也很願意和別人一起睡;他們喜歡贈送禮物、擁抱和給予愛。

孩子是個「超小氣」的「霸王龍」,怎麼辦啊 - 天天要聞

孩子們很慷慨,但他們也喜歡像成年人一樣,保留某些個人的事情和經歷。

很多東西我們都不分享,我們為什麼要要求他們分享呢?我們穿的衣服,我們開的車,我們住的房子,以及我們做的很多事情背後的意圖都是「確定這是我們私有的」:有人碰我們停好的車,車會響起警笛;有人拿了我們的錢和東西,我們會報警;我們簽了一大堆文件,來證明房子是我們的……我們都致力於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產。

我們不分享很多東西,或者我們只在很小範圍內根據我們的個人選擇去分享。擁有給我們力量,是我們的社會身份的一部分,也讓我們可以決定是否分享。

孩子也希望根據他們逐漸發展出來的身份感,自由選擇分享什麼、什麼時候分享,和誰分享。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的利益,這種能力不是先天的,不是發展於「自我」之前的,也不會因為我們的情感脅迫而發展起來。

「鼓勵」孩子分享只會教會兩件事:

  1. 無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是什麼,告訴別人該做什麼;

  2. 忽略自己的感受照做。

如果希望孩子自尊、自信,不虛情假意,就別要求他們「大方」給予。當孩子需要擁有、保留、不分享時,不妨就接受這是ta的成長所需要的階段。對孩子慷慨地給出我們的支持吧!這才是他們真正「大方」的基礎。

多問,多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她的物品和地盤。比如家裡來客人了,與其要求孩子大方,不如我們大方一點:「需不需要媽媽專門買一些樂高積木來跟小朋友玩?」

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食物,其實還是說明他覺得他自己擁有的就不多。如果是零食,就直接不要給孩子太多!真正不公平的是,給他一大根雪糕後,又強迫他分享;或者只有一塊餅乾在手,讓ta分享給姐姐/弟弟(或他人),這樣其實對孩子來說也很不公平。拿出一些別的東西給另外的孩子吧。

孩子是個「超小氣」的「霸王龍」,怎麼辦啊 - 天天要聞

當然我們也可以告訴孩子,並不是別人有的,我們都要有。酒酒以前去別的孩子家玩,想要別人的玩具,總是問我:媽媽為什麼他不懂得分享呢?我會告訴他,因為他很喜歡這個玩具,他還沒有玩夠。有時候給孩子我們的對他的同情心就夠了,不一定給東西。

我們家兩個孩子,更容易因為「這是我的!」而不分享。在所有權方面,我會經常提前告訴孩子,這是我們家的,這是「給你和姐姐輪流玩的」,不是個人的。在解釋為什麼現在你不能玩時,也不說,這是「我的」,「ta的」,而是着重解釋遊戲規則和物品的性質,比如,掰開就壞了」,同時玩不安全,因為姐姐先拿到……減少孩子們的糾紛和情感負擔。

想起最近還有一條留言,一位媽媽說,她的孩子總是拿自己的零花錢給好朋友分享,她直覺不太好。我的看法是,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多用自己的時間和朋友分享,而不是用物質來表達愛。錢💰還和一般的物質不同,它有特殊的含義,我們用錢來量度價值,比如購買服務(時間)、商品。如果實在想要送朋友禮物,可以去了解朋友的喜好,送自己擁有的東西,或者在特殊的日子裏給朋友買她會喜歡的禮物。

願我們都能成為孩子慷慨的老師。

文=早早

女兒從幼兒園回家,經常會帶回一些同學送她的小禮物:各種手鏈、項鏈、小公仔,甚至有小男孩送她的小車子……的確是在班裡有着好人緣的大姐大。

上周興緻勃勃地回來跟我說,班裡有個女孩要送她一個隱藏款盲盒。難抽、要花錢,我就問她,那你回贈她什麼呢,女兒糾結了半天,找出一個精靈蛋,然後拿出了蛋里的玩具,想了半天說,就送她這個吧。

人家送她一個盲盒,她送人家一個空盒。

孩子是個「超小氣」的「霸王龍」,怎麼辦啊 - 天天要聞

送不出去的蛋殼

老母親面子上掛不住了,問她,你不能送個完整的蛋嗎,你把這個送給朋友,媽媽再給你買兩個!糾結了一晚上,第二天依然帶着空蛋去了,甚至掰下了蛋上面的一顆塑料寶石,說不捨得,這顆寶石顏色只有一個……

最誇張的是,那顆空蛋又被帶回來了!問就是說同學已經有這個了……

怎麼會有那麼小氣的孩子啊!

不同於絲毫不願意分出自己的所有,帶着她和她的朋友一起去購物,不論媽媽給對方買什麼,她又都是願意的,甚至幾倍十倍於她的所有,毫不在乎,朋友開心她也開心。

除了物品,最最重要的還有空間。家裡的某個小區域一旦被她佔領,就會放入她的一些小玩意,這塊空間上的使用權也絕對不和我們分享。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家中的玄關、床頭櫃、斗柜上,都散落滿了她的所有。

一片外面撿來的落葉,一顆別人不要的彈珠,都被她妥善珍藏着。這片落葉和落葉所在的區域,都是寶貝。面對爆哭的女兒,和阿姨一起在垃圾桶里翻剛丟掉的破玩意兒的場景,再熟悉不過了……

就像一隻威猛的小龍,霸佔着屬於它的金幣與領地。

面對這樣的「小小霸王龍」,我們應該怎麼辦?

等我反應過來……

等我反應過來,家裡已經處處是女兒「打下的江山」了。她一定是趁着我忙忙碌碌的時候,冷不丁問了一句:「媽媽,這裡給我用可以吧?」

孩子是個「超小氣」的「霸王龍」,怎麼辦啊 - 天天要聞

被霸佔的斗櫃檯面。

原本只放花瓶和畫的玄關處,被擺上了她的兩幅皺巴巴作品和一隻奇醜無比的塑料花瓶,問就是:「這是我自己的作品和我的花瓶,我也要放這裡,憑什麼只能放你們的呀。」花瓶是她從外婆丟掉的舊物中撿回來的……專屬她的。

孩子是個「超小氣」的「霸王龍」,怎麼辦啊 - 天天要聞

霸佔了音響的手辦。

主卧的斗櫃,放上了各種落葉和塑料寶石,上面站着各種小馬寶莉手辦,小馬寶莉不能扔,那越來越破的葉子能不能扔?不能,因為這是它們的森林!有一天晚上回來問:「媽媽,我的葉子怎麼少了一片,你是不是拿去送人了?」

孩子是個「超小氣」的「霸王龍」,怎麼辦啊 - 天天要聞

一片葉子都不能少……

???

我怎麼會送你的破葉子!也許是一陣風吹落了它,被我掃地出門了?老奴眼拙,實在分不清哪個是垃圾,哪個是寶藏。

最慘的是,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於是被警告,以後不能亂動她的東西,萬一弄壞了什麼,可是我還不起的😊。

小氣分物品,也分時間。有些東西昨天還喜歡得不要不要的,今天忽然就無所謂了:「媽媽,你把這些葉子都拿去送人吧。」

誰要你的破葉子😭!

不分享又霸道

Ta就是小氣鬼嗎?

不分享又霸道,就是小氣鬼嗎?女兒也不是一直是個小氣鬼,反而在五歲之前,她都挺大方的。無論是三歲前,沒有物權意識和物權意識萌芽階段,還是剛學會分享的三四歲,表現在經常脫口而出:「你喜歡嗎,讓我媽媽給你也買一個。」

經歷過六歲之前的所有物權意識發展階段,也得到了我們的充分理解與幫助,為什麼都快六歲了,又變得那麼……小氣?

這種小氣,可能不是我們掛在嘴上的「不大方」,而僅僅是一種……專屬感?

比方說,我們公司經常會有一些小朋友的玩具和穿戴用品,這些東西一旦她上身或歸屬於她,她就會特別寶貝,覺得是自己「賺」來的。每一個摩比小人都被擺放整齊,每一塊發硬的粘土,都被珍藏着……

剛過去的周末,陪女兒在圖書館看了一本《我的橡皮筋,不給你》,清楚解答了我的疑問,我怎麼就忘了自己小時候內心的那點小糾結呢?大人的思考太複雜,這本繪本也幫我走了一走孩子的內心世界:

女孩在垃圾桶邊找到了一根橡皮筋,在得到媽媽的同意後,她擁有了這根橡皮筋:完全的,只屬於她的。看上去毫無價值的橡皮筋從這一刻開始變成了她的寶貝,女孩開始想像和橡皮筋一起的許多情節。它可以扎頭髮、綁壞人、捆情書……

孩子是個「超小氣」的「霸王龍」,怎麼辦啊 - 天天要聞

看上去毫無價值的橡皮筋從這一刻開始變成了她的寶貝,因為它不是哥哥用過的東西,不是要分享的東西,也不是借來玩一會兒的東西,是「只為我一個人而存在的」。

孩子是個「超小氣」的「霸王龍」,怎麼辦啊 - 天天要聞

女孩開始想像和橡皮筋一起的許多情節。它可以用來扎頭髮、綁壞人、捆情書……甚至可以打外星人,可以送她去全世界任何地方。

孩子是個「超小氣」的「霸王龍」,怎麼辦啊 - 天天要聞

天馬行空的想法下,是小女孩對橡皮筋的超級肯定。這根橡皮筋就是我自己的:「只屬於自己的東西,就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自己喜歡怎樣幾句怎樣的東西。」

孩子是個「超小氣」的「霸王龍」,怎麼辦啊 - 天天要聞

對,家中各個角落裡那些「破銅爛鐵枯樹葉」就是完完全全屬於女兒的東西,當然也包括它們所處的空間。我們不懂其中的價值,看起來都是垃圾,她明明擁有一堆更貴的、真正的玩具。

就像繪本中寫的:「哥哥肯定會取笑我的橡皮筋,不過沒關係,哥哥現在還不懂,算了,反正哥哥的寶貝好在哪裡,我也完全弄不懂。」

我的東西在她看來,大概也是沒有存在的必要,只有「任自己支配的東西」的才是她的寶藏。

回憶起小時候,我曾經在小溪里撿到一個核桃形狀的石頭,爸爸媽媽覺得就是個被沖刷久了的核桃殼,小夥伴覺得就是塊石頭,甚至沒有人來跟我爭搶它。

我堅定地認為這是一塊「化石」,是獨一無二的,非常寶貝,走哪帶哪。終於有一天被搞丟了,記憶里也沒有難過的情緒,好像它只有跟我在一起的時候就是珍貴的,也才是珍貴的

自私被保護,才會無私

相比上一代的父母,我們一定更尊重孩子的意願與空間,也更「大方」。吃夠了小時候不被滿足物慾的「苦」,很願意讓孩子擁有想要的一切。我們卻還是會因為深受「孔融讓梨」的影響,覺得孩子不謙讓、不分享,就是不夠懂事,太小氣啦!

五歲之後的孩子,完全知道東西是自己的,分享、一起玩不會影響自己的所有權,而一旦送出去就是失去。最最重要的是,他們有了成熟的物權意識,會選擇分享,當然也會選擇霸佔。

女兒無法做到分享一顆精靈蛋,因為這些外形一模一樣的精靈蛋,每一顆裏面都不一樣。在我看來她有六顆,完全可以拿去分享給朋友,在她看來少一顆就不完整了。

孩子是個「超小氣」的「霸王龍」,怎麼辦啊 - 天天要聞

那六顆在我看來一模一樣的蛋

她有很多的笑臉基金可以支配,可以用於購買禮物送給小夥伴,認真聊了天后,發現她是願意買顆新的精靈蛋給朋友的。

家裡屬於她的獨立空間的確不多,她就每天佔有一點、佔有一點,為了她的那些小玩意夾縫中求「生存」。跟她商量將已經變成雜物間的客卧收拾成她的小空間,她也是願意的。

她有很多的笑臉基金可以支配,可以用於購買禮物送給小夥伴,精靈蛋卻只有那麼幾顆,她在上面滋養了「物權意識」。

分享是孩子的自願行為,而不是被迫,這樣也更能理解他人的「自私」與「自我」,不容易受傷。

物權意識被保護的孩子,也會更加尊重別人的物權。接下去的國慶假期,我們也準備一起收拾下她的寶藏,規劃她在家中的合理空間。

如何在「家」的範圍內,保護孩子的物權意識?

不哄騙孩子

我原本想讓女兒先帶個精靈蛋去學校,之後再買個補償她。女兒表示:「你能保證下次買到的和這個一模一樣嗎?」我可保證不了,這是開盲盒啊,於是作罷。

許多家長會拿「你先送我再買」來哄騙孩子,之後又會以「你已經很多玩具啦」「我太忙啦」等理由說到不做到,失去孩子的信任,下次就別想再拿他們的東西啦!

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一些故事:二三十歲的成年人,過個年,居然被幾歲的孩子破壞手辦、搶走玩具……最後只能氣到在網上尋求安慰。

他們沒有保護好自己的所擁有,他們的父母沒有保護好他們的空間,也許從來沒有。

再想想自己的成長經歷,做了父母也做過小孩的我們,我們當然擁有過自己的「橡皮筋」,也有太多東西是在不願意的情況下和別人分享的。

我的孩子可以和小夥伴分享玩具,也可以借用別人的東西而不是非得擁有,當然也必須有一些東西是完完全全只屬於他們自己的。

尊重他們的空間

過去女兒的「破爛玩意」經常被我和鐘點工阿姨丟棄,因為她沒有專屬於自己的小角落。

最後開闢出一塊區域,她擁有這塊空間內絕對的使用權和支配權,裏面就算長蜘蛛網了我們也不會去干涉。想幫助打掃一定會得到她的許可,因為真的不想再在垃圾桶里找落葉了。同理,她也不能隨意破壞、佔有我剛整理出來的空間,尊重別人的物權是有助於孩子們在人際交往中受到歡迎、得到尊重的。

不強迫分享

對於家中有兩個孩子的家庭,強行分享、強迫大方都會讓孩子覺得不被尊重,讓他們對自己所擁有的物權沒有安全感。

可以灌輸輪流與交換的概念,而這一切都應該以「我願意」為前提與落點。只有當他們有了安全感,才會理解分享不會削減所有權,也才能體會到其中樂趣。

分享應該被保護

最最難堪的情節,一定是家中來了客人,而孩子絲毫不願意分享玩具。不要輕易的給孩子貼上「小氣」或「自私」的標籤,思考一下是否有他們分享了,結果是玩具被佔有或拿走的情況。

分享應該被肯定,而不是得寸進尺。我們應該以實際的行動肯定、表揚孩子的分享,也保護他們分享後的物權。

《我的橡皮筋,不給你》的結尾,女孩的橡皮筋丟了,怎麼也找不到。但她又很快找到了新的小玩意,一樣的喜歡和珍惜。

五六歲的孩子,沒有帶鎖的房間和抽屜,他們才會被貼上「小氣」的標籤呀。

完完整整地擁有過一個東西,享受過其中的美好,不是被打斷、被剝奪,自然而然地失去,對於孩子來說也是能接受的。

他們也能擁有再次去接受、喜愛一樣東西的能力,充滿安全感,也更能維護自己的權利。

1 END

1

為什麼孩子在媽媽面前特別作

媽媽 我就要這個!

如果喜歡,請轉發分享:)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到其他公眾號,

請在評論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關注「夏天的陳小舒」,

回復以下關鍵字,就可以看到對應的推送啦

回復【懷孕】備孕知識、孕期疼痛、孕期營養、孕期美容 等;

回復【哺乳】開奶、母乳不足怎麼辦、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藥 等;

回復【奶粉】配方奶知識及奶瓶餵養;

回復【乳腺炎】漲奶、母乳過多怎麼辦以及如何擠奶餵養;

回復【濕疹】了解嬰兒濕疹

回復【生病】關於感冒、打鼾、發燒、咳嗽、便秘等幼兒常見病;

回復【睡覺】嬰兒睡眠知識綜述、新生兒睡眠安全等;

回復【頭型】如何塑造寶寶的漂亮頭型;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人再老實,只要背熟這20句人性黑話,就沒人敢欺負你 - 天天要聞

一個人再老實,只要背熟這20句人性黑話,就沒人敢欺負你

無論你活成什麼樣子,都會有人說三道四;這個世界我們都只來一次,記住一句話:想得太多會毀了你,若無其事,才是最好的報復,不必向不值得的人證明什麼。3. 我們一定會被人討厭。越早接受這個事實,生活越輕鬆。4. 自私的人很少自卑,無知的人很少敬畏,招人煩的人很少不
馬仕祥——世界藝術•中國繪畫新題材開創人物 - 天天要聞

馬仕祥——世界藝術•中國繪畫新題材開創人物

馬仕祥是中國當代畫壇獨樹一幟藝術創新與學術深度重要代表性藝術家,其藝術生涯橫跨蠟染、油畫、岩彩畫等多個領域,作品融合科學探索與藝術表現,尤其在《屯堡•流逝的遺痕》長卷,《地球之痕•海百合》長卷及海百合系列題材中展現出的獨特視角。
面善心毒的三種人 ,離得越遠越好! - 天天要聞

面善心毒的三種人 ,離得越遠越好!

俗話說得好:畫龍畫虎難畫其骨,識人識面難識其心。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絕不能僅憑外表來判斷一個人的善惡,因為有些人外表看似和善,內心卻暗藏狠毒;而有些人雖然外表兇惡,但內心卻十分善良。
四句話看清一個人,句句在理! - 天天要聞

四句話看清一個人,句句在理!

人生旅途,茫茫人海之中,我們邂逅的人數不勝數,結識的面孔層出不窮。然而,在這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誰懷揣着真心,誰又暗藏假意;誰對你關懷備至,誰又企圖欺騙於你,僅憑外表往往難以洞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