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本應是無憂無慮、充滿歡聲笑語的地方,但有時候也產生「陰霾」,比如校園霸凌、冷暴力等等。
今天這篇文章不說校園霸凌,咱說一說大多數家長不知道的「冷暴力」,中招的娃痛苦不堪,而家長還以為孩子過得很好呢。
大人都受不了「冷暴力」,更何況是3-6歲的孩子呢?
(一)
孩子不愛上幼兒園的背後,居然是冷暴力
豆豆媽是我在一個爬山活動中認識的寶媽,她今年生了二胎,對老大豆豆沒那麼關注了,最近豆豆總尿濕褲子,還哭鬧着說「不要上幼兒園」。
原來豆豆媽以為是自己的錯,所以放學和周末都會抽出時間陪豆豆,但豆豆還是不願意上學,問他原因,豆豆只是哭,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後來有一次上學途中,豆豆的一個同學在不遠處指着豆豆說:「媽媽,那個就是我們班的尿床大王,老師都不喜歡他!」
豆豆媽心裏咯噔一下,找到園長要監控看。
午休的時候,豆豆怯生生地舉着小手,想上廁所,但老師就瞥了他一眼,轉頭就對別的孩子說:「真麻煩,有些同學,就是事多。」
然後老師不搭理豆豆,就走了。
豆豆憋得發抖,最終尿濕了褲子,被全班孩子指着喊「尿床大王」。
這樣的情景,在監控中出現了很多次,這個老師似乎很不喜歡豆豆,總是故意不理會豆豆。
豆豆媽看了很心疼,她也很自責,怪自己沒能早點發現孩子的異常,讓孩子受了這麼大的委屈。
而老師最終也受到了園長的批評,只是豆豆媽媽對此並不滿意,最終給豆豆換了一個幼兒園。
其實這就是冷暴力,老師雖然沒有打人、沒有責罵,卻用忽視、孤立、嘲諷,一刀刀地割碎了孩子的自尊。
這些「軟刀子」並不是個例,也可能發生在咱們孩子的身上,所以家長要擦亮眼睛,多關注孩子。
(二)
幼兒園通常有哪些冷暴力呢?
第一,有的老師故意冷落孩子,把孩子當「透明人」。
有的孩子可能會比較調皮,又愛惹事,或者比較麻煩,老師就很不喜歡。
有的老師師德比較好,會很有耐心地去一一解決,但有的老師可能素質不太好,就會選擇忽視孩子的需求,故意冷落他們。
比如有的孩子舉手發言,永遠被無視,孩子精心創作的作品,總得不到老師的展示,集體活動的時候,孩子也總被老師安排站在最邊緣。
像上文中的豆豆,就被老師當作了「透明人」,明明看到豆豆着急上廁所,老師就是不理會,孩子遇到這種情況,真的很痛苦呀。
第二,有的老師會利用群體來孤立孩子
可以說,老師的話在許多孩子面前就是「聖旨」,孩子們堅信不疑。
像我女兒放學回家就經常說,「老師說XX同學愛打人,XX同學不遵守規則,要遠離」,那我女兒就會照做。
有個女孩叫小雨,她就因為吃飯慢,被老師當眾說:「誰和小雨坐一桌,誰就最後出去玩。」
從那以後,再也沒有孩子敢靠近她,小雨變得愈發孤單了。
當幼兒園老師確實很辛苦,工資又不高,但說話還是得多考慮一下,不能隨便給孩子貼標籤,更不能帶頭孤立孩子。
第三,有的老師為了讓娃聽話,可能會威脅和「綁架」孩子
「再哭,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再哭,你爸爸媽媽就不來接你啦!」
「調皮的孩子,沒人會喜歡。」
孩子還小,會以為老師說的這些話是真的,那他們的內心就會很恐懼、很不安,在幼兒園度日如年,長年累月就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四,面對弱勢的孩子被欺負,有的老師不積極處理
老師明明看見孩子被欺負了,但沒有產生特別大的影響,比如沒被打傷,他們就會選擇「不作為」,想息事寧人,這會導致有些孩子長期處在別人的霸凌中。
(三)
如果孩子不說,咱如何判斷娃正在遭受冷暴力?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猜測:
①有的孩子突然抗拒上學,從起床就開始哭鬧,還說肚子疼、頭疼,可去醫院檢查卻一切都正常。
②有的孩子性格突變,就要警惕了,比如原本活潑好動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溫和的孩子頻繁發脾氣。
③有的孩子出現了退化行為,比如已經會自主如廁的孩子,卻突然尿床,還很頻繁,就有問題了。
④還有的孩子經常做噩夢,半夜驚叫着「老師別罵我」,那就沒跑了,很可能是孩子正在遭受冷暴力。
(四)
發現孩子遭受冷暴力,咋辦?
咱們發現異常,要積極去幼兒園查證,然後有條件的就趕緊換幼兒園,或者讓幼兒園換老師。
當然除了這些,我們還得對孩子進行心理方面的安撫,才能讓孩子從冷暴力的陰影中走出來。
比如可以每天抽出一點時間,放下手頭的工作,專心聽孩子說話,引導孩子把難過和委屈的情緒釋放出來,多抱抱孩子,告訴孩子「你很好,這不是你的錯,爸爸媽媽今後一定會保護好你!」
除了聽孩子說話,咱們還可以藉助一些繪本,來重建孩子的「心理盔甲」,讓孩子明白被人討厭也沒那麼困擾,日後多鼓勵孩子,每天告訴孩子他一個優點,讓孩子重拾信心。
冷暴力雖然不會傷到孩子的身體,但會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因為孩子不懂這是傷害,只會覺得自己「不夠好」,而慢慢地變得自卑,影響一生。
當然冷暴力不僅僅發生在幼兒園,在小學、初高中,甚至孩子長大成年後面對親密關係,都可能會遇到這種「暴力」。我們最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如何從這冷暴力中走出來,然後變得更加自信,不再害怕別人的「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