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9日至7月2日,2025年度“大戲看北京”文藝創作孵化平台·青年人才項目赴陝西西安開展研學活動。
本年度青年人才項目遴選出15位涵蓋戲劇、影視、音樂、舞蹈、書法、曲藝、攝影等多個藝術門類的青年人才,共同組成此次研學團,通過實地觀摩、對談交流等形式,汲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藝融合的創新經驗,探索文藝創作與市場接軌的有效路徑。
觀摩交流感受藝術創新
此次研學活動由北京市文聯主席韓子榮帶隊,研學導師北京市文聯智庫專家、導演、詞作家、一級編劇甲丁,北京市文聯智庫專家、中國國家話劇院製作人、一級演出監督李東。北京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白靖毅參加研學活動。
6月29日,研學團抵達西安。在首站陝西歷史博物館,豐富的文物藏品與精巧的陳列設計,生動展現了華夏文明的深厚底蘊,為青年創作者提供了傳統文化的滋養。次日上午,研學團走進長安畫派藝術中心,聚焦多位大師真跡的展覽引發學員熱議。當天下午,研學團參觀西安電影製片廠西影電影博物館。
7月1日,在西安愛樂劇院管理有限公司所屬的西安大劇院、陝西大劇院、西安音樂廳、明清皮影博物館等,研學團進行了觀摩學習並進行面對面的深入交流,討論如何應對市場挑戰,創作出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並存的作品。
2日,研學團來到所屬西安演藝集團的易俗社百年博物館進行參觀,深入體驗戲曲藝術的傳承與變革。當日下午,參觀西安演藝集團並與其展開深入交流,共同探討雙方在精品創作、市場開拓、觀眾培育與城市文化生態構建等方面極具借鑒價值的“實戰”經驗與前瞻視野。
研學團還觀看了在西安演出20年經久不衰的實景演出《長恨歌》以及耗時6年製作而成的演出《赳赳大秦》,導師助理、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編劇、作詞、文學撰稿、2024年度青年人才學員徐珺蕊作為《赳赳大秦》的編劇之一,對作品進行了導賞。
沉浸式研學豐富作品表現力
2025年度“大戲看北京”文藝創作孵化平台·青年人才項目被稱為“從金子里提煉純金”的項目。每一位“入孵”學員,在展現出優秀資質的同時,也將藉助孵化平台的幫助獲得長足進展。
眼下,他們受助於孵化平台的創作項目均處於剛剛開啟的狀態。作品的走向、具體實施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走向市場仍需做出的努力等等,都是擺在眼前觸手可及的“高山”。為了搬走這一座座“山”,學員們抓緊一切機會交流和學習。藝術場館、文創街區、大巴車上、高鐵候車廳……大家隨時隨地展開探討,不斷有觀點碰撞發生。在對陝西演藝生態觀摩調研和交流座談中,學員們汲取創作靈感,整合自身文藝資源,迸發出新的創作思路。
中國煤礦文工團導演查文淵表示,“通過這幾天的觀摩,我更深刻理解了西安的城市氣韻,這種對生活的高度藝術化提純,正是我創作中追求的方向。”北京歌劇舞劇院作曲歐晨琛一直在尋找西方交響樂與中國民樂之間的結合點,“我之前去過山西呂梁採集碗碗腔,此次在陝西也真切感受到了碗碗腔誕生的文化土壤,獲益良多。”
青年書法家裴江很珍惜這次可以全面感受不同門類藝術魅力的機會。受到導師甲丁的啟發,他決定為每一位同期“入孵”學員的作品,獨創一幅符合其作品氣質的書法作品。
從作品到產品學員獲得更多支持
每逢與西安當地藝術機構開展深入交流,韓子榮、白靖毅、甲丁、李東都不遺餘力地推薦“入孵”學員們尚在孵化中的作品,邀請西安藝術界的專家來到北京觀看他們作品的展演,挑選一些推向市場。
韓子榮表示:“希望每一年都有青年人的佳作湧現,給這個時代留下載入史冊的精品力作。”甲丁表示:“學員們的作品,還只是雛形和架構,等待破殼而生。學員們孵化觀念,而藝術院團要孵化生命,這才是我們來深入交流的意義所在。”李東認為:“現在各省都在發展藝術中心模式,也就是將單一的場館整合為集創排、空間、文旅等於一體的綜合體。未來,一部新作品未必是從北京、上海出發,而是可以在各省的藝術中心排練和孵化,促成全國演藝多中心發展的態勢。”白靖毅表示:“我們以頂配資源來組織這次研學,為的是給每一位學員以更高的起點。所有這些支持相信都會化作創作的動力,最終支持大家將創意化作作品,為自己、也為時代留下一點思考。”
下一步,青年人才項目將完成一對一名家導師匹配,並進入由導師深入指導、市文聯給予相關資源支持的全鏈條孵化階段。
·聚焦·
京陝兩地文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近日,北京市文聯與陝西省文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京陝兩地文聯通過攜手“培育專業人才、共創精品力作、聯辦品牌活動、聚合優質資源、構建長效機制”等手段,推動京陝攜手共進、互利共贏。
北京市文聯主席韓子榮高度評價陝西省優質的文化氛圍及文聯取得的豐碩成果,期待兩地文聯以此次簽約為契機,充分整合雙方文藝資源和特色優勢,協同推進京陝兩地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
陝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聯黨組書記張琳介紹,陝西有着厚重的文化歷史底蘊和豐富的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資源。文藝人才隊伍,尤其是青年文藝工作者、“文藝兩新”群體規模龐大,活躍在陝西省文藝發展前沿。期待京陝兩地加強多領域合作,給陝西文藝事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本組文/本報記者 田婉婷
統籌/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