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泰坦
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交織的棋盤上,小米正在印度進行一場越來越艱難的“持久戰”。面對印度政府的高壓政策、巨額罰款和持續的技術圍堵,小米的處境已形同“戰略圍困”。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儘管盈利被嚴重壓縮、市場份額下滑、前景黯淡,小米依然沒有做出撤資印度的決斷。這一“最後的幻覺”背後,究竟有着怎樣複雜的博弈與心理賭局?
---
一、小米在印度的輝煌與墜落
曾經的“印度手機之王”
2014年,小米正式進軍印度市場。當時,這家中國新貴憑藉高性價比的紅米系列產品,一舉打破三星與本地品牌主導的局面。短短數年內,小米成為印度第一大智能手機品牌,甚至在2018年佔據了近30%的市場份額。
印度,成了小米“國際化”的最大樣本,也一度被雷軍譽為“第二主戰場”。
從神壇跌落的開始:地緣政治變局
然而,自2020年中印邊境衝突後,印度政府開始全面收緊對中國企業的政策。小米也逐步進入“高壓鍋”狀態:
巨額罰款:2022年4月,印度財政執法局(ED)以“違反外匯管理法”為由,凍結小米在印度的約55億人民幣資產。
高層整肅:包括小米印度總裁馬努·庫馬爾·賈恩在內的多位高層被調查、傳喚,甚至“被回國”。
政策圍堵:印度政府鼓勵本地製造、要求技術轉移,同時設置各種行政壁壘,讓小米的供應鏈和經營變得愈發艱難。
本地化變異:印度政府強推小米與本地企業合資,要求品牌讓渡控制權,甚至不排除將“印度小米”本地國有化的隱性動向。
小米在印度的凈利潤幾乎被罰沒、資產被凍結、形象受損,品牌神話一夕破碎。
---
二、小米為何不撤?戰略邏輯背後的三重原因
儘管印度市場成了“血色戰場”,但小米至今仍未選擇撤出。這種看似“病態”的堅守,其實有着極為複雜的戰略計算。
1. 市場幻覺:人口紅利與未來規模
印度擁有全球第二大人口市場(14億+),智能手機普及率仍未飽和。對任何一家硬件企業而言,這裡仍是潛在的增長熱土。
小米心存幻想:一旦中印關係緩和、監管鬆動,自己或許仍能“王者歸來”。而且撤出印度,將意味着永久放棄未來可能的十億級市場,對股東交代困難。
這是小米的第一個幻覺:市場紅利終將回歸。
2. ** sunk cost 效應:巨額投入難以割捨**
截至2022年,小米在印度的工廠、倉儲、物流體系、渠道、售後等投入,累計超過10億美元。包括與富士康、比亞迪等合資建廠項目,早已深入本地。
撤離意味着前期投資全部歸零,並可能被印度政府接收、轉交其他本地品牌(如Lava、Micromax),變成“他人嫁衣”。
更嚴重的是,小米若在印度敗退,其“出海樣板”神話將遭全面否定,對其他海外市場擴張(如拉美、非洲)帶來連鎖負面衝擊。
這是小米的第二個幻覺:投入不能白費。
3. 戰略焦慮:中國市場已無增長空間
小米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逐年下滑,2023年後被榮耀、華為反超。高端市場被蘋果和華為雙重壓制,低端市場被拼多多系與一加、真我蠶食,利潤空間被持續壓縮。
此時,印度雖然苦難重重,但卻是小米除中國以外**“最後的戰略高地”**。若連這裡都放棄,小米國際化幾乎全面潰敗,估值邏輯將被市場質疑。
這是小米的第三個幻覺:沒有退路,只能賭下去。
---
三、印度的盤算:不是歡迎小米,而是吃干榨凈
“去中國化”政策實質是“攫取式民族主義”
印度並非一味排斥中國品牌,而是有選擇地引導、吸收、控制。在小米的案例中,印度政府的策略非常清晰:
通過行政與法律手段“凍結利潤”;
借技術與渠道進行本地品牌替代;
借罰款、查稅、限制管理層入境等手段強迫合資、轉讓資產;
利用小米建立起來的消費習慣與零售體系,逐步導向印度本土品牌接盤。
一句話總結:不趕走你,但要掏空你。
印度政府清楚,小米已深度本地化、無法迅速撤離,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慢火燉肉”,最終實現**“中國品牌印度化”**的戰略目標。
---
四、留守的代價:小米正被“溫水煮青蛙”
目前小米在印度的品牌力大不如前:
市場份額從2020年的**29%跌至2024年的15%**以下;
高端產品難以打開局面,中低端被Realme、三星、Infinix圍攻;
主要收入來源轉向“電視”“IoT”產品,毛利低、競爭激烈;
被迫接受“製造在印度”,但產品技術命脈仍掌握在中國總部,導致兩頭不討好。
與此同時,企業文化也遭受極大衝擊:
高層頻繁更換;
與總部溝通不暢,戰略搖擺;
在印度已淪為“品牌代工化殼公司”,逐步被邊緣化。
若繼續留守,小米可能會失去品牌獨立性、技術主導權,甚至成為某種“印度版小米”的空殼化象徵。
---
五、小米的選擇還有多少?
其實,小米仍有幾條出路,但都異常艱難:
1. 部分收縮+戰略轉移:將資源逐步轉向中東、拉美、東南亞等友好市場,對印度維持最小化運營,轉守為攻。
2. 徹底本地合資:接受印度強制性“印資主導”方案,但將其視為“獨立印度品牌”,對股東可能交代困難。
3. 壯士斷腕,徹底撤離:接受損失,重建全球化布局,但股東、市值將遭沉重打擊。
4. 等待中印關係回暖:這可能是最不靠譜但也是目前小米實際在“祈禱”的路徑。
現實是:小米既捨不得印度,但也贏不了印度。
---
結語:最後的幻覺
小米在印度的困局,不只是市場與地緣政治的衝突,更是一場“企業幻想與民族主義”的拉鋸戰。
從昔日的榮耀到如今的困頓,小米仍堅守印度,是因為它不願放棄自己塑造的那個“出海神話”。然而,這個神話已被現實反覆撕裂。
小米或許已看見真相,卻仍執念於幻覺。
或許終有一天,雷軍和他的管理層需要直面這個問題:留在印度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希望,還是最後的自我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