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由北青網法治研究院與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聯合主辦的“普法基地”授牌儀式暨“行政爭議多元化解”主題沙龍在京舉行。
資深媒體人、法度研究院院長劉萬永;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步峰;北青網法治研究院秘書長楊國華;中國企業報執行副社長張有義;新黃河編委、剛調查欄目主編郭吉剛;界面新聞中國頻道主編劉海川等多位媒體人、法律界人士蒞臨現場。
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黨支部書記、主任楊在明在歡迎致辭中表示:“立法是法治的藍圖,執法是法治的筋骨,守法是法治的根基,而普法正是連接三者的血脈。由北青網、中國商報‘尚法新聞’、中國企業報企業合規與治理研究院、新黃河客戶端、指尖新聞等多家媒體聯合發起的‘公益普法熱線’上線以來,其‘線上+線下’的融合模式打破地域壁壘,與在明律所深耕行政法服務的社會責任理念高度契合。我們的律師團隊通過熱線平台解答征地拆遷、行政糾紛等法律難題,切實感受到這種創新模式的深遠價值。”
資深媒體人、法度研究院院長劉萬永對在明律所成為北青網法治研究院 “普法基地”表示了祝賀。
劉萬永說:“法治建設不僅需要完善的法律體系,更需要全社會對法律的尊崇與理解。通過搭建法律與公眾的橋樑,讓法治聲音能夠 ‘聽得懂、傳得開、用得上’,一直是法度研究院努力的方向。”
劉萬永在發言中提到,“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自成立以來,足跡遍布全國 30 余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辦理案件超3萬餘件,每年普法惠及數萬人。這些成績見證了他們在維護當事人權益和傳播法治理念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我們期待,在明律師事務所以此次授牌為契機,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將豐富的實踐經驗轉化為生動的普法案例,通過北青網的平台,向更廣大的公眾普及法律知識,提升全民法律意識。”
在儀式現場,劉萬永、楊國華、張步峰與楊在明共同為“普法基地”揭牌。
此外,楊國華還向在明所主任楊在明頒發“北青網法治研究院研究員”證書。
北青網法治研究院秘書長楊國華表示,北青網法治研究院自成立以來,秉持“傳播法治精神、服務社會治理”為己任,緊扣“普網絡法”和“用網絡普法”主線,服務於首都的網絡普法工作。
而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成立多年來,在行政爭議化解、征地拆遷維權等法律風險防範等領域,貢獻了專業智慧。今天,這一授牌不僅是對在明律師事務所的認可,也是雙方進一步深化合作的里程碑。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步峰對在明所成為北青網“普法基地”表示了祝賀。他說,在明所始終秉持“只為被徵收人維權”的理念,為全國各地的群眾提供專業的法律支援,堅持以個案推動行政法治進程,不少案件都被選入地方法院的典型案例,這對於規範依法行政、推動法治政府建設有長足的意義。
界面新聞中國頻道主編劉海川提到了幾個典型的法律案例,他表示,“在法治進程中,媒體與律師始終都是社會文明的主推手。在這個信息碎片化時代,我們這些‘傳統手藝人’的價值愈發凸顯——記者用調查穿透迷霧,律師以專業錨定坐標,正如今天‘普法基地’授牌儀式所昭示的,唯有堅守‘用腳步丈量真相,以法理滋養人心’的信念,才能在法治文明的道路上攜手同行。”
中國企業報執行副社長張有義作了總結髮言。他表示,當前,眾多高校法學院不僅承擔著教育與研究的使命,更通過真實案件代理切實推進普法實踐。此次法治文化基地的建立意義重大——這塊牌匾不僅是榮譽,更是沉甸甸的責任。希望在明所將在北青網研究院與各合作方支持下,深入社區、企業、學校,開展多元化法治文化活動,真正實現“法治治未病”的理念,將矛盾糾紛化解在源頭。
“普法基地”授牌儀式後,進入實務研討環節。在明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馬麗芬、合伙人陳麗芳等8位資深律師和與會嘉賓圍繞“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主題,深度結合近年承辦的集體土地徵收、違建拆除、行政協議糾紛等代理案件開展研討。
此外,與會嘉賓還就執法程序規範性、企業經營性損失認定等實務痛點,與律師團隊展開深度對話。現場氣氛十分熱烈,高強度思維碰撞為後續普法工作提供多維參照。
來源:北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