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金融科技已成為金融領域的熱門話題。金融科技涵蓋了眾多領域和技術,包括但不限於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區塊鏈、雲計算、移動支付等。通過這些技術手段,金融機構能夠更好地了解客戶需求,提供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在此背景之下,國內的金融科技企業發展呈現出哪些特點,未來發展又有何種趨勢?
國內金融科技企業的集聚效應
相關數據顯示,京滬深三地已形成強大的金融科技產業集群。
在日前揭曉的2024年度畢馬威中國金融科技企業雙50榜單上,記者注意到,從城市分布來看,北京(29家)、深圳(23家)、上海(22家)三地的上榜企業數量佔據顯著優勢,繼續作為金融科技企業的主要聚集地。廣州、杭州、成都和南京等在金融科技領域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企業數量緊隨其後,其中廣州的入榜企業數量從上年的3家上升到6家,排名第四。
從區域分布來看,位於長三角、粵港澳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企業合計佔比達92%,佔比分別為31%、31%和30%,呈現三足鼎立之勢。今年,長三角榜單企業也較上年有所增加,這些變化充分顯示了這些區域在金融科技協調發展和科技創新合作方面成效顯著,有力地推動了金融科技的均衡與高質量發展。
主要技術要素分布方面,人工智能佔比首次位居第一,諸多細分技術要素正加速孕育。結合近三年調研數據來看,人工智能(92%)和大數據(91%)一直是佔比最高的兩大技術要素。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佔比首次超過了大數據,且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細分技術要素的佔比也位列前茅。原因在於本輪生成式AI快速崛起的背景下,AI技術加速向金融業滲透,金融科技公司相應加大了在AI方面的布局力度,在平衡效益與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AI+”的應用價值。
眾機構探索大模型技術在更多金融服務場景的應用
在新技術不斷迭代更新的趨勢之下,眾多金融機構紛紛加快數智化轉型步伐。它們一方面積極打造數智大腦、數據中台和數字底座,持續拓展數智金融生態場景,另一方面加快推進隱私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平台的建設,推動計算機視覺技術在更多業務領域的試點,探索大模型技術在更多金融服務場景的應用。
如今,從客戶營銷,到信貸風控,再到金融產品創新與客戶全生命周期精細化管理,都能看到眾多金融科技機構的身影。他們一方面向金融機構輸出差異化的金融科技解決方案,幫助金融機構解決不同業務場景數智化運營過程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另一方面將自身成熟的數智化運營經驗“傳授”給金融機構,幫助後者快速適應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一系列新趨勢,助力金融行業加快構築新質生產力。
憑藉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卓越表現和創新成果,金融壹賬通再次入選畢馬威中國金融科技企業雙50榜,這也是公司連續第七年獲此殊榮。該企業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作為現代信息技術與金融業務的深度融合產物,金融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金融業態。隨着金融行業數智化轉型步伐加快,該平台將以更專業的技術與更豐富的經驗,與各類企業緊密合作,共同打造金融行業數智化轉型的“新基建”標杆,助力金融機構數智化轉型與金融行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平安集團的重要對外金融科技輸出“窗口”,金融壹賬通以“科技+業務”雙輪驅動業務模式,助力國內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同時,聚焦前沿技術研發,打造“更懂金融”的科技產品,助力金融行業加快數智化轉型步伐,形成更強的新質生產力。記者了解到,金融壹賬通重點打造了“零售+信貸+產險+壽險”四大產品,正為金融行業數智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業務”賦能。
如今,不少金融機構依託金融壹賬通的“科技+業務”賦能,在數智化轉型與塑造新質生產力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比如一家萬億規模城商行通過引入金融壹賬通的零售業務數字化方案,手機端APP“月活量”上升約50%,驅動代銷理財產品銷售額增長約100%;一家財險公司在引入金融壹賬通研發的核心系統後,風險減損率提升30%、運營成本下降逾20%,實現明顯的降本提質成效。
持續探索“AI+”應用已成為行業共識
展望2025年金融科技的年度發展,業內方面預計,在國家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政策背景下,金融科技之樹有望更加枝繁葉茂。
畢馬威方面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爆發以來,各大金融機構均在積極探索金融大模型建設與賦能。不過,在推動大模型實際落地方面,行業整體仍面臨諸多挑戰。除了老生常談的模型“幻覺”、數據安全問題外,大模型搭建成本過高、相關風險計量問題、數據溯源問題等也是相關企業擔憂的核心問題。而在監管端,金融業一貫要求強監管和防風險,結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等出台,金融業在應用人工智能方面也應當更加規範有序。
儘管挑戰重重,但持續探索“AI+”應用已成為行業共識,呈現出傳統AI與生成式AI相輔相成的趨勢。在技術底座方面,大小模型相互協同是主流技術路線;在業務場景方面,生成式AI更適合信息歸集、分析、生成等非決策場景,在直接對客場景方面還需審慎評估其風險;傳統AI則更適合複雜的流程控制、風險管理和策略決策類場景。相關企業在充分分析場景需求基礎上,確定應用開發模式,並適配恰當的模型類型和參數量級,將是實現成本效益最大化的可行舉措。
另外,在數字經濟的發展進程中,金融科技正在融入各行業產業鏈生態,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AI等技術的賦能下,支付科技、信貸科技、保險科技、資管科技等創新形成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升級已基本成為產業數字化解決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從交易場景到交易數據、再到“數字資產+”的閉環加快形成,產業鏈金融實現了運營的數智化、風控的可視化和生態的協同化,必將催生產業數字金融的發展更上一層樓。
金融科技企業出海則是另外一大趨勢。畢馬威指出,金融科技企業出海目的地不斷拓展,模式也向縱深發展。多數受訪企業已或計劃“走出去”,從傳統的東南亞、中國香港等地逐漸延伸至南美、中東和東歐等市場,業務領域也從傳統金融服務拓展到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在經營方面,金融科技企業更注重現金流和利潤,投資人對企業穩健性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度增加,促使企業從規模擴張轉向注重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金融機構對科技投入則更看重精準性和實效性,追求科技與業務的深度融合與共贏。
欄目編輯:張鈺芸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楊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