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開始制定芯片自給自足的目標,美國想要把持芯片銷售渠道,卻沒有意識到中國會自己造芯片,同時對美國的芯片需求會不斷降低。
今年1到7月份中企砍單了430億芯片進口就是最好的證明。還有一則關鍵數據出爐,中國去年的研發經費高達2.8萬億人民幣,這意味着什麼呢?中國加速造芯,美國芯片還賣得動嗎?
芯片砍單的原因
美國開始重振芯片製造業,用520億美元的補貼吸引芯片製造商都美國投資建廠。初期來看,的確促使了很多投資計劃。可是造出來的芯片總是要賣出去的,美國不可能消耗所有的芯片產能。
美國必須尋求市場規模龐大的銷售市場,中國有14億人口,每年都會花費3000億美元進口芯片,形成的銷售額市場規模位居世界第一,所以美國造芯片最根本的市場銷售地其實就在中國。
拿高通來說,驍龍處理器只有在中國市場才能大賣,其它國家基本沒有自主手機品牌,即便有也不可能撐起高通的芯片銷售額增長。
但是今年初以來,國內智能手機需求下滑,高通的芯片出貨量也在暴跌。沒有了需求,進口芯片就少了。在1到7月份,國內芯片進口數量為3246.7億顆,同比減少11.8%,相當於砍單了430億顆芯片。
之所以砍單不外乎兩種原因,一種是需求下滑,沒有了迫切的進口需要。另一種是形成自給自足,一些芯片可以放在國內生產,不需要進口了。
這兩種情況都是造成砍單430億顆芯片的主要原因,需求下滑是有目共睹的,那麼在自給自足方面,又有怎樣的表現呢?
我國定下了70%的芯片自給率目標,雖然高端芯片暫時不可及,但是國內大部分的芯片需求集中在成熟製程,這部分的芯片可以放在國內生產,也可以依託於國產化供應鏈完成製造。所以只要加強成熟製程的產能,距離70%的芯片自給率目標就能更進一步。
關鍵數據出爐,事關研發
不過要想推動70%芯片自給率的目標,除了要提升產能之外,一些必要的核心技術壁壘也必須攻克。只有形成更夯實的研發底子,才能撐起不斷增長的芯片製造業產值。
芯片砍單只是開始,更多的自主性力量已經顯現。在這方面,一則關鍵數據出爐,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研發經費是2.8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4.6%。這樣的研發經費規模位居世界第二,並且已經連續六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這些研發經費流入到各個重要產業,包括芯片製造,電子設備以及基礎科學研究等等。
除此之外,企業層面也投入了高額研發。根據2022中國企業500強的研發投入來看,總數達到了14474.67 億元,佔2021年全社會研發投入的51.95%。其中最受矚目的無疑是華為公司,去年研發投入高達1426億人民幣,阿里巴巴位列第二,研發投入為578億元。
高額的研發投入代表一個企業,社會在某些領域的重視程度,付出和回報是成正比的,研發得越多,積累越深厚,將來回報也越大。
美國的研發投入常年保持世界第一,能取得芯片、操作系統、互聯網等行業領域的領先是有原因的。要想趕上的話,花錢是必須的。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集中資源突破核心技術,形成自主可控的產業優勢。
美國芯片還能賣得動嗎?
去年我國投入了2.8萬億的研發經費,意味着什麼呢?其實意味着會在更多的科技產業形成創新突破成果,在芯片領域,“中國芯”必將崛起。從成熟製程以及可控的產能入手,不斷提高自給率,那麼等國外的芯片着急出售時,話語權就不在對手手中了。
美國想要自己造芯片,想把芯片銷售的生意掌握在手中。所以讓台積電到美國建廠,還拿出巨額補貼吸引建廠投資。不知道美國有沒有想過,造出來的芯片又該賣給誰呢?
如果是賣給歐洲,歐洲國家地區沒有相應的客戶承受高端芯片需求,因為歐洲以發展工業製造為主。
而在亞洲地區,韓國可以自己造高端芯片,日本沒有足夠的消費市場,只有中國市場能消耗這些芯片。
除非美國不打算賣芯片了,只想把芯片留着自己用,那就沒什麼好說的。不然的話以美國限制芯片銷售的行為,一定會促使中國芯片走向自給自足,屆時美國芯片就賣不動了。哪怕降價銷售,也得看市場要不要。
寫在最後
芯片消費市場和供應市場本就是互惠互利的,若消費市場形成自產自銷的能力,上游的供應市場未必能向消費市場轉換。所以美國應該認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保持開放合作才是要緊事,別再錯下去了。
你認為美國會醒悟嗎?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