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長春人45年的白犀牛“犀犀”生病了,系國內圈養條件下最高齡犀牛,動物園:它雖患病但未處於彌留之際

2025年07月08日18:23:20 科學 1304

7月8日,吉林省長春市動植物公園發布視頻稱,陪伴了長春市民四十五載光陰,見證幾代人成長的白犀牛“犀犀”,如今行動遲緩、感官遲鈍,還身患疾病,引髮網友關注。

陪伴長春人45年的白犀牛“犀犀”生病了,系國內圈養條件下最高齡犀牛,動物園:它雖患病但未處於彌留之際 - 天天要聞

躺在犀牛館內館裡的白犀牛“犀犀”(視頻截圖)

陪伴長春人45年的白犀牛“犀犀”生病了,系國內圈養條件下最高齡犀牛,動物園:它雖患病但未處於彌留之際 - 天天要聞

白犀牛“犀犀”正在吃草(視頻截圖)

視頻畫面顯示,白犀牛“犀犀”安靜地躺在公園犀牛館內館裡,作為長春市動植物公園的活化石,也是吉林省最後一隻白犀牛,最終難敵衰老與疾病的雙重侵襲,未來長春或許再難有白犀牛的身影。在視頻評論區,不少網友為“犀犀”祈福,“希望犀犀能闖過這一關”。

陪伴長春人45年的白犀牛“犀犀”生病了,系國內圈養條件下最高齡犀牛,動物園:它雖患病但未處於彌留之際 - 天天要聞

網友小時候和“犀犀”的合影

2023年7月,長春市動植物公園曾發布視頻稱“犀犀”43周歲了,祝願老朋友永遠開心健康快樂。有不少網友稱,自己小時候曾到公園看過“犀犀”,“從小時候看到人近中年”,並曬出了過去拍攝的照片。

陪伴長春人45年的白犀牛“犀犀”生病了,系國內圈養條件下最高齡犀牛,動物園:它雖患病但未處於彌留之際 - 天天要聞

專家組到犀牛館進行現場臨床檢查(圖片來源:長春市動植物公園)

極目新聞記者注意到,7月7日,長春市動植物公園公眾號發布文章稱,今年2月,“犀犀”嘴部出現類似水泡樣潰瘍,每次進食都顯得有些艱難。為此,公園多次邀請相關動物專家進行會診和治療,保育員和獸醫也會每天為“犀犀”清潔傷口,塗抹特製藥膏,但直至目前,病情仍未得到痊癒。

陪伴長春人45年的白犀牛“犀犀”生病了,系國內圈養條件下最高齡犀牛,動物園:它雖患病但未處於彌留之際 - 天天要聞

長春市動植物公園犀牛館前的介紹牌(視頻截圖)

7月8日,極目新聞記者聯繫到長春市動植物公園,一名工作人員介紹,“犀犀”是公園現存唯一一隻雄性白犀牛“犀犀”,出生於1980年,如今已逾45歲高齡,相當於人類的百歲老人,是目前國內圈養條件下最高齡的犀牛。

長春市動植物公園一名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極目新聞記者,社交平台上發布“犀犀”的視頻,主要是由於它年紀較大,再加上現在生病了,僅在內館活動,因此才用視頻的方式給大家分享“犀犀”的情況,並不是“犀犀”快要不行了。

公開資料顯示,白犀,又叫白犀牛、方吻犀,屬於奇蹄目犀科,生活於非洲叢林以及草原地帶。全身厚皮,異常粗壯的軀體,短柱般的四肢,龐大的頭部,吻部上面長有雙角。喜結小群生活,多在傍晚、夜間和清晨活動。性情溫和,一般不主動攻擊人,它反應比較遲鈍,視覺很差,但聽覺和嗅覺敏銳。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2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近危(NT)。

來源:極目新聞 B48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 天天要聞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中國藍新聞 浙江之聲記者 徐欣悅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熱帶風暴級),今天13時中心位於溫州偏東方向約118公里的海面上,預計將於今天傍晚到夜間在台州到寧德一帶沿海登陸。省應急管理廳總工程師胡堯文介紹,目前看,儘管颱風強度不強,但有三個特點要特別關註:一是路徑罕見,作為第一個從南海穿過台灣海峽再可能登陸浙...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 天天要聞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盧煜明被認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下一個中國科學家”。撰文丨凌 駿責編丨汪 航近日,歐洲科學院官網在線更新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在列。盧煜明院士是全球無創產檢技術的奠基人,他耗時22年開發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技術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個國家落地應用,每年為全球孕婦...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 天天要聞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等眾多科學家和青年科研人員相聚上海黃浦江畔,參加“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科學峰會”。這場峰會聚焦科學未來發展趨勢,在對話環節請科學家預測未來、寄語青年。西湖大學校長、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施一公院士認為,AlphaFold(阿爾法摺疊)人工智能系統的問世,改變了生命...
百年辯論迎來大結局?《科學》:成年後神經元可再生,再添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百年辯論迎來大結局?《科學》:成年後神經元可再生,再添關鍵證據

成年人大腦中能否產生新生神經元?對於這一問題,神經科學家已經爭論了上百年。早在上世紀之初,被譽為“現代神經科學之父”的神經組織學家Santiago Ramón y Cajal認為,成年人的大腦細胞是固定、終末化且不可改變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神經科學家都認為在兒童時期過後,人類的神經元就已經全部成熟。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