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2025年07月08日20:20:31 科學 6413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 天天要聞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 天天要聞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等眾多科學家和青年科研人員相聚上海黃浦江畔,參加“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科學峰會”。這場峰會聚焦科學未來發展趨勢,在對話環節請科學家預測未來、寄語青年。

西湖大學校長、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施一公院士認為,alphafold(阿爾法摺疊)人工智能系統的問世,改變了生命科學研究範式,青年科研人員可採用新的範式,“由近及遠”研究生物學。

在物理專場研討會上,南方科技大學校長、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薛其坤院士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潘建偉院士預測:科學家將找到“室溫超導材料”,並把它應用於量子計算領域,研製出不會發熱的超導量子芯片,實現算力的指數級增長。

擁抱ai,改變生命科學研究範式

未來科學大獎是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發起,北京懷柔未來論壇科技發展中心協辦的評獎活動,旨在獎勵在中國(包括港澳台)取得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2016年以來,這項科學家與企業家合力推動的評獎活動共遴選出39位獲獎者,持續追蹤生命科學、物質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的原創突破。

今天上午舉行的“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科學峰會”生命科學專場研討會上,多位科學家預測了生命科學和生物醫藥技術發展趨勢。西湖大學講席教授、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管坤良說,在癌症治療領域,隨着生命科學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發展,dna水平的癌症早期診斷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取得突破,從而有效延長患者壽命,使癌症轉變為慢性疾病。腫瘤免疫療法也有望取得突破,沿着“單靶點抗體”向“多靶點抗體與細胞治療結合”這一技術升級路線,免疫療法將突破“臨床有效率低”這個瓶頸,讓更多患者受益於這種療法。

作為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呼籲青年科研人員“擁抱ai”。在他看來,深度思維公司研發的alphafold改變了生命科學研究範式。這種人工智能系統可根據已知的氨基酸序列,準確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而在alphafold誕生前,結構生物學家往往要用昂貴的冷凍電鏡測定蛋白質三維結構。

人工智能實現“神預測”後,生物學家可如何改變科研範式呢?施一公說,傳統的生命科學研究方向是“從遠到近”,即從遺傳學、生物化學向更微觀的生物物理學、結構生物學前進。有了alphafold等人工智能工具後,科研人員可以讓它們預測幾萬、幾十萬個同源蛋白質三維結構,再根據預測結果的比較分析,“由近及遠”取得新的科學發現。

基於這種範式變革,施一公寄語大學生:不必擔心人工智能會讓生物學家“失業”,只要在本科階段掌握基本的科學邏輯和批判思維,就能“擁抱ai”,更快地取得科學突破。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 天天要聞“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科學峰會”吸引了眾多與會者。

看好“ai+量子計算”和室溫超導

作為物理專場研討會的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所長、2021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張傑院士向科學家提問:未來20年和未來50年,物理學將取得什麼重大突破?

潘建偉回答:科學家向大腦學習,發明了人工智能;向微觀世界學習,發明了量子計算機。未來20年內,人工智能將與量子計算融合。與潘建偉的觀點相仿,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聯席主席丁洪院士預測:未來20年內,通用量子計算機必將誕生。

量子計算機是一類遵循量子力學規律進行高速數學和邏輯運算、存儲及處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裝置。其特點主要是運行速度快、處置信息能力強,有望在化學催化、材料合成、藥物研發、金融交易等很多領域提供遠超經典計算機的算力,被視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戰略制高點。

大模型興起後,人工智能的“風頭”壓過了還處於原型機階段的量子計算,但從長遠來看,量子計算並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是呈互補關係。隨着超導量子計算、光學量子計算等多條技術路線的發展,“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將為人類提供強大的智能算力系統。薛其坤預測:與如今的算力中心相比,“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系統的能耗會低得多;與如今的超級計算機相比,量子計算機的算力會強大得多。

談及未來50年的物理學重大突破,薛其坤預測“室溫超導材料”會問世。這意味着,在室溫條件下,某種材料的電阻為0。用這種材料製備芯片等電子元器件,它們就不會發熱,使器件性能大幅提升。“如果用室溫超導材料製造量子計算芯片,這種超導量子芯片就不存在功耗。”這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為聽眾描述了一個令人憧憬的未來。

在以“室溫超導材料”為終極目標的高溫超導領域,我國科學家走在了世界前列。參加今天峰會的中國科大教授、2023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陳仙輝院士在國際上首次製備出臨界溫度達到43k(零下230.15攝氏度)的鐵基化合物超導體,發現了一類新的高溫超導體。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微科普】莫要一談輻射就“色變”,正確看待這把“雙刃劍”! - 天天要聞

【微科普】莫要一談輻射就“色變”,正確看待這把“雙刃劍”!

Q輻射具有兩面性!“快把WiFi關了,有輻射!”“電腦前面放盆仙人掌,防輻射!”“孕婦必須穿防輻射服!”這些十分耳熟的忠告,折射出公眾對輻射普遍存在的心理恐懼。然而,科學真相往往顛覆認知。恐懼:混淆與誤解公眾對輻射的深度誤解和過度恐慌,常因混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輻射類型:電離輻射:包括X射線、γ射線等高能輻...
寧德時代訴海辰儲能不正當競爭 - 天天要聞

寧德時代訴海辰儲能不正當競爭

近日,寧德時代起訴海辰儲能等主體不正當競爭糾紛一案已由福建省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定於8月12日開庭審理。這場糾紛因兩家企業在587Ah儲能電池標準領域的競爭引發行業關注,而案件走向恰逢海辰儲能港股IPO關鍵期,其上市進程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發力太空計算!千億巨頭大動作 - 天天要聞

發力太空計算!千億巨頭大動作

【導讀】中科曙光擬與中科星圖共同構建中國太空計算產業新生態中國基金報記者 盧鴒太空計算正成為新的戰略新興技術高地。中科曙光、中科星圖7月8日晚公告稱,雙方當日簽署了《太空計算領域的合作開發框架協議》,將共同推動“太空計算”技術的創新與應用落地、構建中國太空計算產業新生態,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國太空算力服務...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 天天要聞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中國藍新聞 浙江之聲記者 徐欣悅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熱帶風暴級),今天13時中心位於溫州偏東方向約118公里的海面上,預計將於今天傍晚到夜間在台州到寧德一帶沿海登陸。省應急管理廳總工程師胡堯文介紹,目前看,儘管颱風強度不強,但有三個特點要特別關註:一是路徑罕見,作為第一個從南海穿過台灣海峽再可能登陸浙...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 天天要聞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盧煜明被認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下一個中國科學家”。撰文丨凌 駿責編丨汪 航近日,歐洲科學院官網在線更新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在列。盧煜明院士是全球無創產檢技術的奠基人,他耗時22年開發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技術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個國家落地應用,每年為全球孕婦...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 天天要聞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等眾多科學家和青年科研人員相聚上海黃浦江畔,參加“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科學峰會”。這場峰會聚焦科學未來發展趨勢,在對話環節請科學家預測未來、寄語青年。西湖大學校長、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施一公院士認為,AlphaFold(阿爾法摺疊)人工智能系統的問世,改變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