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在我家的門前有一條小河,小河裡面住着幾隻我從小養的鵝”大家聽過這首歌嗎[呲牙]
我家門前真的有條景觀河,不僅有景區養的小鴨小鵝,河邊還有很多常見的植物!
你們還記得那些常見的植物嗎?
蘆葦
蘆葦應該是河邊最常見的標誌性植物吧。
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發達的匍匐根狀莖,莖稈中空,葉片披針狀線形,圓錐花序大型。蘆葦被譽為“第二森林”,根系可固堤護坡、吸收重金屬及富營養化物質,維持濕地水質,促進鳥類棲息。莖稈用於造紙、建材及編織工藝;根莖可入葯(《本草綱目》記載有清熱生津功效);收割後的蘆葦還可製作非遺蘆葦畫、防水刨花板(蘆花板)。
《詩經》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中的蒹葭,就是蘆葦或荻,蘆葦因高大柔軟、更符“蒼蒼”意境。想象一下,輕風柔柔的從蘆葦叢中拂過,沙沙作響的枝葉磨娑,河面波光粼粼,蘆花飄白,一隻水鳥衝天而起,多麼別樣的景緻
小蓬草
想必這種雜草大家都見過吧,不僅是河邊,村邊地頭隨處可見,甚至城市路邊花壇里也能見到。
小蓬草,一年蓬,飛蓬這幾種植物太相似了,我通常按照植物大小來分辨。小蓬草長大後高度在50-60厘米之間,大飛蓬植株個頭較高,長大後高度在一米左右。
小蓬草具有頑強的生命,根系非常發達,可以種在貧瘠土地上,能有效阻止水土流失。但是因為生命力頑強又會跟農作物搶奪營養,所以讓園藝師和農民頭疼不已[尬笑]
而且全草可以入葯,具有清熱利濕、散瘀消腫等功效,可用於治療痢疾、腸炎、肝炎、膽囊炎等病症,嫩莖、葉還可作豬飼料。
聽村裡老人說把它搗碎了還可以用來洗頭,具有止癢效果。
蒺藜
蒺藜是一年生匍匐草本,莖平卧,分枝多,全株被柔毛。它的葉子跟含羞草類似,只不過蒺藜葉子比較不怕羞,怎麼觸碰都不會合攏。讓我想起網友說的在路邊遇到怎麼拍都不合攏的含羞草,被戲稱“不要臉的含羞草”,可能他遇到的就是蒺藜。
蒺藜的果實為五瓣分果,每瓣帶2-3對硬刺(形似“鐵蒺藜”),成熟後易刺傷皮膚或動物腳掌。你被路邊“鐵蒺藜”扎過腳嗎?[笑哭]
蒺藜是名副其實的雜草,它的生命力旺盛,根系深入土壤可達2米,耐旱性強,適應沙質土壤、荒地、路邊等環境,中國各地常見,尤以河南、山東、安徽等地產量較高。可防風固沙,但過度繁殖會危害農田,如纏繞作物致減產。
車前草
車前草(學名:Plantago asiatica)是車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廣泛分布於亞歐大陸,常見於路邊、田野、河灘等濕潤環境。
基生蓮座狀排列,寬卵形或橢圓形,具5-7條弧形葉脈,邊緣波狀淺齒,形似“牛舌”或“豬耳。穗狀花序直立,小花淡綠色;蒴果橢圓形,種子細小黑褐色,成熟後易散落繁殖。鬚根發達,適應力強,耐旱、耐踐踏,常見於車轍壓過的路面,故得名“車前草。
其全草及種子(車前子)均可入葯或食用,具有悠久的藥用和食用歷史。
如果你得了尿路感染,可以用新鮮的車前草煮沸代茶飲,緩解尿道灼痛、水腫。也可以用車前草煮雞蛋一起吃。村裡的老人經常拿來煮水喝。我也喝過,味道也不難喝,清熱利尿。
咳嗽有痰的時候,喝車前草煮的水也能幫着化痰。另外,要是身上長了小瘡、腫包,新鮮的車前草洗乾淨搗爛敷上,還能消炎解毒。
兒時的春夏總飄着泥土與青草的清香,我經常跟着姥姥挎着筐走進菜園。姥姥會挑嫩的洗凈焯水後,拌上蒜泥與香醋,入口清爽回甘。可通過涼拌、清炒、煮湯等方式烹飪,口感鮮嫩且具獨特風味
艾草
艾草應該是大家很熟悉的植物吧,端午節掛艾草!
艾草作為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藥用植物,兼具藥用、民俗及生活應用價值。
《孟子》言: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說明很早之前老祖宗們就知道艾的珍貴藥效。
艾草這個東西,無論什麼時候都是好寶貝,當藥材可以治病,當法器可以驅蚊避穢[笑哭]
端午掛艾它浸潤着代代相傳的生活智慧和濃濃的人情味。
艾草煮雞蛋、泡腳都是極好的。
青蒿
菊科蒿屬一年生草本,莖單生具縱稜線,高30-150厘米,葉羽狀深裂,頭狀花序淡黃色,全株有濃烈香氣。喜溫暖濕潤環境,耐旱性強,常見於低海拔河岸、山谷及路邊。
《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為最早記載;《五十二病方》首載藥用,東晉葛洪明確抗瘧療效。其性寒味苦辛,歸肝膽經,可清虛熱、解暑、截瘧,外用緩解疥瘡及蚊蟲叮癢。
我認識這種植物是因為屠呦呦教授獲得諾貝爾獎,青蒿素對瘧原蟲抑制率達100%,屠呦呦團隊從黃花蒿(中藥稱“青蒿”)中成功提取,全球瘧疾死亡率因此下降47%.
青蒿既是傳統中藥瑰寶,又是現代醫學抗瘧里程碑。其產業鏈助力鄉村振興,科技突破(合成生物學)預示未來藥物生產新模式
地膚
地膚草一種比較常見但很少被廣泛科普的植物。
地膚隸屬於藜科地膚屬,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廣泛分布於亞洲、歐洲及美洲等地區,在中國南北各地的荒地、田邊、路旁均有生長。
地膚株高50-10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呈卵球形或近球形的植株形態。葉互生,呈線形或條狀披針形,淡綠色或黃綠色。秋季,地膚植株會變為紅紫色,極具觀賞性。其花期在6-9月,果期為7-10 月,果實為胞果,扁球形,種子黑褐色。
地膚適應性極強,喜陽光充足、溫暖乾燥的環境,耐鹽鹼、耐乾旱,對土壤要求不高,在沙質、壤質、輕度鹽鹼土壤中均可生長。種子繁殖是其主要栽培方式,春播為宜,管理相對粗放,生長迅速,易於養護。
幼苗和嫩莖可作蔬菜,口感鮮嫩,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C等營養成分,可涼拌、清炒或做成蒸菜。
旋覆花
旋覆花,又名六月菊、金佛花、金佛草,作為菊科旋覆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它集觀賞與藥用價值於一身,堪稱自然的“全能選手”。其金黃色小花如繁星般簇擁綻放,極具觀賞性,常為園林景觀增添一抹明艷色彩。不僅如此,它的根、葉、花均可入葯,在中醫藥領域久負盛名,可化痰降氣、行水止嘔,是傳統醫學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開黃色的花,一簇一簇的,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