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比往年來得更猛更早,我們正迎來一個“熱穹時代”

2025年07月08日16:02:10 科學 1333
高溫比往年來得更猛更早,我們正迎來一個“熱穹時代” - 天天要聞

地球是一個奇蹟

環境|全球

高溫比往年來得更猛更早,我們正迎來一個“熱穹時代” - 天天要聞

夏日已然正式降臨,而今年的開端便伴隨着一場極端熱穹。

高溫比往年來得更猛更早,我們正迎來一個“熱穹時代” - 天天要聞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下屬的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發出警告:“本周,一個強勁的高空高壓脊將盤踞在美國東半部上空,持續引發極具危險性的熱浪。”

預計此次高溫天氣中,約37.8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將打破多項紀錄,夜間低溫也僅能降至約21.1攝氏度或26.7攝氏度左右,幾乎無法帶來絲毫緩解。

此外,高濕度進一步加劇了高溫的威脅,部分地區的體感溫度甚至將接近華氏46.1攝氏度。

下文將為您解讀熱穹的成因、氣候變化可能對其產生的助長作用,以及在極端高溫天氣下如何做好自我防護。

什麼是熱穹(heat dome)?

熱穹是一種氣象現象,當大氣中大範圍的高壓在某一區域形成高壓脊,並在此停留數天甚至數周時,便會形成熱穹。

氣象學家布蘭登·白金漢(Brandon Buckingham)解釋道:“這個‘穹頂’宛如一個蓋子,既阻礙熱量散發,又抑制雲層形成,最終導致氣溫持續居高不下,熱感難以緩解。”

當熱空氣試圖上升時,會被高壓脊阻擋。熱空氣下沉過程中,會因壓縮而溫度不斷升高,進而在數百英里範圍內的地表形成極端高溫環境。

這類令人不適的高溫事件並非首次出現。不過,熱穹這一併非正式科學術語的詞彙,近年來已成為描述該現象的常用說法。

熱穹是如何形成的?

與熱浪不同,熱穹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天氣條件。熱穹的形成通常由大氣環流模式的變化引發。

急流(jet stream)是一股強勁、快速流動的氣流,像空中河流般以波浪狀軌跡自西向東橫跨大陸,當大氣模式擾亂急流的流動時,一些地區就可能遭遇熱浪、洪水、寒潮、風暴、乾旱等極端天氣。

當急流的南北向彎曲過大時,其流速會減緩甚至停滯,使得形成熱穹頂部的高壓系統也隨之停滯。包括拉尼娜現象在內的海洋氣候模式,當海面溫度高於往常時,會改變氣流模式,從而為熱穹的形成創造條件。

高壓系統會阻止暖空氣上升,抑制雲層形成,造就持續的晴朗乾燥天氣。隨着更多太陽輻射到達地表,注入熱穹的熱量也會相應增加。

熱穹是如何移動的?

對於正遭受熱穹影響的人們而言,不幸的是,熱穹往往處於靜止狀態或移動十分緩慢,會長時間籠罩大片區域。其移動路徑和持續時間通常由大氣環流模式決定,其中急流的影響尤為顯著。

白金漢表示:“急流的位置往往決定了一個地區受熱穹影響的時長,以及高緯度地區的冷空氣能否進入該區域。當急流發生偏移或減弱時,熱穹可能會擴大範圍或向新的區域移動。只有當高壓脊瓦解,熱穹才會迅速消散,人們才能迎來涼爽。”

氣候變化對熱穹有何影響?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2023年氣候變化綜合報告》(Climate Change 2023 Synthesis Report)指出:“幾乎可以確定的是,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大部分陸地地區的極端高溫出現頻率更高、強度更大。”

熱穹便屬於這類極端高溫事件。隨着海洋和陸地溫度不斷升高,形成了更高的基準溫度,熱穹的增溫效應也因此被放大。此外,由於高溫和乾旱導致土壤水分減少,能夠起到冷卻作用的蒸發過程也會隨之減弱。

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熱量政策創新中心主任阿什利·沃德(Ashley Ward)解釋道:“氣候變化還可能改變急流的行為,而急流的變化會助長熱穹的形成。與北極變暖相關的大氣環流變化,可能導致更多靜止的天氣模式,使得熱穹能夠長時間維持。”

如今,熱穹不僅出現得更為頻繁,持續時間也更長。例如2021年太平洋西北地區(Pacific Northwest)的熱浪,打破了多項紀錄,這也促使科學家們重新認識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極端高溫現象。

高溫高濕對人體有何影響?

熱穹帶來的悶熱潮濕環境,絕非僅僅是讓人感覺不適那麼簡單。

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研究極端天氣對人類健康影響的莫斯塔菲朱爾·拉赫曼(Mostafijur Rahman)表示:“高溫與高濕度結合,會帶來嚴重的健康風險。”

這種環境會抑制人體主要的降溫機制——出汗。人體通過汗液從皮膚蒸發來實現降溫,但空氣中濕度較高時,汗液難以有效蒸發,進而導致人體核心溫度上升。

拉赫曼補充道:“這可能引發脫水、熱衰竭,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的中暑。老年人、兒童、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以及戶外工作者面臨的健康風險尤其高。”

在熱穹天氣中如何保持涼爽?

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的數據顯示,美國每年因極端高溫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1300為確保安全,需注意及時補水、避免在高溫峰值時段進行戶外活動,並儘可能待在涼爽的環境中。

一些實用的降溫技巧包括:使用風扇、洗冷水澡、將腳和腳踝或手臂浸泡在冷水中(水深至肘部)。坐在風扇前,用涼毛巾擦拭皮膚,也能有效降低人體核心溫度。

沃德指出:當室外溫度達到一定高度時,確保安全的唯一方法就是待在有空調的地方。如果所在場所沒有空調,她建議制定一份高溫應對計劃。先找到所在地區的降溫中心,記下其營業時間,同時也可以留意一些非正式的降溫場所,比如購物中心或朋友家,以便躲避高溫。

沃德強調:“最重要的是,要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出現中暑跡象,應立即尋求幫助,同時也要關心身邊的家人、朋友和鄰居,尤其是那些易受高溫影響的人群。”

撰文:Brian Handwerk

編譯:Arvin

校對:錢思琦

版式設計:錢思琦

高溫比往年來得更猛更早,我們正迎來一個“熱穹時代” - 天天要聞

點點👇,謝謝關注。

伸出小手

高溫比往年來得更猛更早,我們正迎來一個“熱穹時代”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百年辯論迎來大結局?《科學》:成年後神經元可再生,再添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百年辯論迎來大結局?《科學》:成年後神經元可再生,再添關鍵證據

成年人大腦中能否產生新生神經元?對於這一問題,神經科學家已經爭論了上百年。早在上世紀之初,被譽為“現代神經科學之父”的神經組織學家Santiago Ramón y Cajal認為,成年人的大腦細胞是固定、終末化且不可改變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神經科學家都認為在兒童時期過後,人類的神經元就已經全部成熟。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
健康科普,去偽存真才靠譜(新視野) - 天天要聞

健康科普,去偽存真才靠譜(新視野)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日前,由上海市護理學會第十二屆理事會消化內鏡護理專委會主辦、嘉定區中心醫院承辦的健康諮詢活動在嘉定區紫雲廊公園舉行,普及胃病防治知識。圖為醫生為市民科普健康知識。馬偉勤攝(人民視覺)日前,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胡強強表示,有的“網紅醫生”把醫療科普當做牟利工具,濫用專業權威為自己背...
戴瓊海院士:三大“奇點”或決定人工智能未來突破 - 天天要聞

戴瓊海院士:三大“奇點”或決定人工智能未來突破

7月6日,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在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演講中指出,人工智能確定的趨勢是走向通用智能,不確定的三大奇點將帶來未來人工智能的變革。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加快發展新一代...
科學家警告數百座休眠火山可能很快就會爆發,爆發威力更大 - 天天要聞

科學家警告數百座休眠火山可能很快就會爆發,爆發威力更大

近年來,意大利和印度尼西亞等地發生了多次引人注目的火山噴發。近日,專家警告,隨着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數百座休眠火山可能變得更加活躍,甚至發生噴發。來自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表示,融化的冰川可能正在悄悄為未來更具爆炸性和更頻繁的火山噴發埋下伏筆。“冰川通常會抑制下方火山的噴發量,”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