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黃河流域已於7月1日正式入汛。為應對汛期,黃河2025年調水調沙任務已於6月23日啟動,歷時17天。什麼是調水調沙,它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黃河2025年調水調沙啟動
隨着今年調水調沙開啟,目前黃河下游山東段流量逐漸加大,已出現今年最大流量。
黃河三角洲是我國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為了恢復這片濕地的生態功能,2008年以來,每年調水調沙期間都會向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進行“生態補水”,17年間已累計補水超9億立方米。
調水調沙是通過科學調度水庫,利用水流沖刷河床,減少河道淤積,改善河道形態的一種治理手段。
- 具體來說,就是通過調控上游水庫的下泄流量,形成人工洪峰,利用水流將河床里的泥沙帶到下游,最終進入大海,從而實現河道的長期穩定和生態健康。
利用“騰庫迎汛”
沖刷河道泥沙
黃河調水調沙是調節黃河水沙關係的重要手段之一。從2002年起,在大量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結合黃河下游抗旱和中游水庫騰庫迎汛要求,國家對黃河啟動實施“調水調沙”。
以小浪底水利樞紐為龍頭,汛前利用騰庫迎汛的有利時機,在實現“騰庫迎汛”目標的同時,大流量沖刷水庫下遊河道的泥沙,減少水庫及下遊河道的淤積,輸沙入海,遏制河床抬高。截至今年,黃河已經實施了30次調水調沙。
山東省黃河河務局防禦處一級調研員 劉洪才:按照水利部規定,有防洪任務的水庫都要在汛前降至汛限水位以下。小浪底水庫現在也要在7月1日前降至汛限水位以下,以騰出庫容,防禦後續可能發生的大洪水。
記者了解到,6月29日下午,小浪底水庫的水位已按計劃降至汛限水位以下。專家表示,每年的調水調沙,對黃河安全度汛起到重要作用。
生態補水有何意義?
黃河調水調沙期間開啟生態補水,為黃河三角洲生態功能恢復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濕地補水面積達到36萬畝。
根據常年監測調查,這裡的鳥類種群數量明顯增加,由1992年的187種增加到2024年的374種。同時當前補水濕地中已經逐漸形成了蘆葦的穩定植物群落,濕地底棲生物的密度與丰度也有所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