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7月3日這一天可真熱鬧,美商務部直接連發兩道政令:解除對中國賣芯片設計軟件、恢復對華乙烷的出口。
這其中最讓人覺得好笑的,就是美國政府在短短三個月,在乙烷出口問題上的態度來了個180°大轉彎。
剛開始時,美國高調宣布限制向中國出口乙烷,擺出一副要卡中國工業脖子的姿態,結果沒過多久,又悄悄把限制政策給撤了下來。
事情的原因其實挺簡單,美國看中國對稀土管控越來越嚴格,心裡發慌,畢竟稀土是作為芯片、電動機、軍用雷達等關鍵設備的核心原材料,同時也是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牢牢把控的一環。
在面對這道關卡的時候,“傲慢”的美國肯定不甘心處於被動,於是開始翻箱倒櫃地尋找反制的“籌碼”,他們最終盯上了乙烷。
一開始時,我並不了解乙烷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直到搜了資料後才發現,乙烷是一種廣泛用於製造乙烯的原材料。
乍一看,乙烷的確像個好選擇,畢竟中國工業對乙烯的需求極高,從塑料製品到高端材料,處處都用得上。
而美國呢,作為全球最大的乙烷出口國,技術成熟,成本低廉,曾一度是中國的主要供應方。
所以當美國限制出口乙烷這一禁令,看似就像是擰緊了一個能夠牽動中國產業神經的閥門,實際上美國政府也確實動手了,他們把國內兩家能源巨頭對中國出口乙烷的許可叫停,並公開宣稱,這是為了回應“中國在稀土上的不合作”。
可讓美國沒想到的是,當他們的這場操作剛一落地,情況就有點不對勁了。
原本美國預期中國會在稀土問題上做出讓步,甚至給出一些出口放鬆的信號,但沒想到中國並沒有按照他們心裡的劇本來。
中國的反應
中國的反應,既不是大張旗鼓地抗議,也不是被動應對,而是悄無聲息地完成了一次技術與供應鏈的重構。
正所謂“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中方先是將進口結構做了一次調整,隨後又加大了從中東地區的乙烷採購力度,特別是與沙特的合作力度也在不斷加強。
在福建漳州,中沙聯合打造的超大型乙烯項目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核心設備成功吊裝,標誌着中國的乙烯生產能力正從“依賴進口”向“自主掌控”躍遷。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替代動作,沙特本身就是能源輸出大國,乙烷產能充足,而中國在工業規模和市場需求上的優勢,可以把這場合作做成雙贏。
在福建的項目里,僅裂解氣壓縮機組的單件重量就超過600噸,核心零部件數量超過5000個,對裝配精度的要求達到0.005毫米,這已經不是一個“買設備、搞加工”的項目,而是對整個產業鏈的精細化重構。
這也由此可以看出,美國設下的乙烷限制根本就沒有卡住中國的脖子,反倒把中方逼出了一套更可持續、更自主的解決方案。
等到美國意識到這一點後,才發現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那為了不讓中方對自己的出口限制,美國的政策方向又開始轉向。
美國的政策轉向
6月底,美政府突然宣布解禁對中國乙烷的出口限制,聲稱是:中美貿易戰休戰信號。
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打了自己臉的操作。
他們原本是想用乙烷換稀土,結果稀土沒換到,乙烷的市場也快被別人佔了,等他們回過頭來重新放開的時候,卻發現眼前的局勢早已變了樣。
中國對乙烷的態度早已發生了質的變化。
憑藉著沙特乙烯項目的推進、國內裂解技術的突破,再加上西部地區天然氣提乙烷項目逐步上線,讓中國的乙烷自給率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提高。
美國想打的乙烷牌,不僅打得太慢,還打錯了方向。
而且美國政府對稀土問題的態度也越來越焦急。
着急的美國
自最新一次中美會談之後,美國財長貝森特公開表示,希望中國能“儘快恢復”對美稀土出口,並聲稱“中方應當履行協議精神”。
這美財長說的話聽上去就跟催債一樣。
不過也難怪,畢竟他們在稀土供應這件事上實在是捉襟見肘,不少依賴稀土磁體的美國企業已經開始叫苦連天,敦促政府儘快解決問題。
但中國的態度依舊冷靜明確,稀土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國家戰略資源。
中方也早已表面其態度,那就是要想獲得,首先要走程序,其次得守規矩,任何試圖用施壓換通道的做法,都只能適得其反。
美國顯然明白這一點,只是他們在戰略層面依舊抱有幻想,他們試圖通過“緩解芯片出口限制”、“解除能源管控”、“計劃高層互訪”來一步步重新靠近中國,獲取一些外交上的“籌碼”。
就比如特朗普團隊最近就放風,說在考慮安排他本人訪華,希望通過“面對面”達成更多經濟和政治共識。
而乙烷限制的解除,很可能就是這一系列動作中的一環,試想一下,特朗普要訪華,總不能兩手空空地來吧?
美國政府撤掉乙烷限制,看似是恢復正常貿易,實則是希望遞出一份“見面禮”,換來中國在稀土問題上的合作。
但問題在於,國際關係的遊戲規則從來不是“你讓一步,我就退一步”這麼簡單,特別是中美之間的博弈,更多的是結構性矛盾,而不是某一個產業鏈條的鬆緊程度就能緩和的。
從芯片EDA軟件的出口限制到現在的乙烷管控,美國一系列的“試探性放鬆”已經釋放出明顯信號:他們希望重新恢復對中國的技術與資源影響力,但時代已經變了。
中國的技術生態逐步成熟,像華大九天這樣的國產EDA企業,正在把美國此前掌握的話語權一點點奪回來。
在資源端,中國在稀土、鋰、鈷等戰略資源的全球布局也在不斷擴張,不再對任何一個國家的出口依賴過深。
更何況在新興產業鏈條上,中國已經從“製造中心”向“技術源頭”躍遷,部分領域甚至開始反向對歐美形成技術輸出。
所以美國試圖通過乙烷換稀土的做法,本質上是一種路徑依賴下的慣性思維,他們仍然在用過去那套“高技術+能源壓制”的邏輯應對中國,卻沒意識到,中國早已在悄然改寫規則。
結語
這一次的乙烷風波,只是一個縮影,未來,在每一次出口管制、技術博弈、甚至外交訪談的背後,都將是一次對中美之間話語權的重新分配。
特朗普想通過訪華來爭取中方釋放信號,但這個信號是否願意被釋放,完全取決於中國手裡握着多少主動權。
很明顯,在乙烷這張牌上,中國已經不是當年那個需要被動應對的買方了。
當美方的籌碼變成了中國不再需要的東西,他們該怎麼重新制定這場博弈的規則,恐怕得好好想想了。
在閱讀此文後,煩請您點贊評論+關注,方便您及時觀看最新內容,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文章信源:
觀察者網2025-07-02:關於“美財長想得挺美:中國加快稀土出口吧,回到4月以前”的報道
北京日報客戶端2025-07-02:關於“中沙古雷乙烯項目核心設備安裝就位 預計明年建成投用”的報道
財聯社2025-07-03:關於“美國取消對中國芯片設計軟件的出口限制?德國西門子回應”的報道
企業觀察報2025-06-05:關於“能源轉移公司稱美國政府要求向中國出口乙烷需獲得許可證”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