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馬達加斯加海域魚類都消失了。是基因實驗還是外來微生物?

2023年07月17日18:19:02 科學 1589

1972年,馬達加斯加的漁民抱怨說魚類和其他生物大規模消失。當時該國人口的食物攝入幾乎有50%是海產品。儘管農業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飢餓問題,但超過20%的男性失去了捕魚業的工作機會,這對國家的社會問題產生了嚴重影響。

在接下來的半年裡,沿海地區充斥着困苦的人口。但問題的原因始終沒有被發現。1973年,情況再次發生。即使通常會來繁殖的魚類也沒有出現在馬達加斯加。直到年中,該國的生態學家們才發出警報,當時他們對大量水樣進行了研究。

1972年馬達加斯加海域魚類都消失了。是基因實驗還是外來微生物? - 天天要聞

事實證明,海水中滋生了一種危險的細菌,它能夠分解所有的有機物。情況變得如此嚴重,以至於當地居民被禁止在海洋中游泳。迫切需要迅速消滅這些迅速繁殖的微觀生物。到1974年年初,馬達加斯加的海岸線完全空無一人。居民點被疏散到島嶼內陸。在海洋上噴洒抗生素並沒有取得成功。

到1975年底,情況變得災難性。只有美國人的干預才能阻止危險細菌的增長。救援人員使用了一種未知物質,聲稱是抗生素和消毒劑的混合物。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到了1976年,馬達加斯加的海域恢復了正常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它們的數量比之前少,但到1980年,島上的漁業恢復到了1971年的水平。

類似的情況發生在古巴周邊海域於2006年。2009年,加勒比海島嶼的動物群受到了影響。三年後,類似的微生物格陵蘭島的寒冷水域繁殖。2015年,一個獨立的國際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報告,根據該報告,導致所有這些生態災難的細菌被確認為人工合成的生物。

該委員會主席,秘魯人埃米利奧·加薩羅宣稱,存在一些未知的實驗室,製造真正的生物武器。病毒、細菌、真菌是大國的未來武器。今天已經在開發能夠針對特定基因型的病毒變種。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意大利研究人員馬可·斯帕雷利聲稱,1972年馬達加斯加附近的海洋墜落了一顆小行星。類似的事件在2006年、2009年和2015年之前發生過。有理由相信這種細菌並非來自實驗室,而是外星生物。隨着這些宇宙冰隕石進入有利的環境中,處於休眠狀態的細菌開始大量繁殖。結果是外界的干預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影響。

1972年馬達加斯加海域魚類都消失了。是基因實驗還是外來微生物? - 天天要聞

還有第三種觀點。在海洋中,軍事和科學研究裝置經常捕捉到與生物不同的信號。也就是說,理論上說海洋中可能存在外星人的船隻和基地。它們非常適合深海環境以保持隱秘。要在世界海洋中追蹤甚至是100米大小的對象就像在乾草堆里找針一樣困難。因此,如果外星人有不好的意圖,他們可以在特定區域傳播未知的生物種類而完全不受懲罰。

1972年馬達加斯加海域魚類都消失了。是基因實驗還是外來微生物? - 天天要聞

順便說一下,不同的未知疾病經常在世界各地出現。引發某種疫病的病原體往往無法確定。在2017年,一名墨西哥流行病學醫生在聯合國發表講話時表示,過去50年里,在地球上發生了大約140次未知疾病的爆發,這些爆發集中在亞洲、非洲和島嶼國家。在90%的情況下,由於反應遲緩或錯誤解讀,病原體仍未確定。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請在評論區留言。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希望您能點擊一下關注按鈕,在給予我支持的同時,也能及時查看到我的最新作品,謝謝!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 天天要聞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中國藍新聞 浙江之聲記者 徐欣悅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熱帶風暴級),今天13時中心位於溫州偏東方向約118公里的海面上,預計將於今天傍晚到夜間在台州到寧德一帶沿海登陸。省應急管理廳總工程師胡堯文介紹,目前看,儘管颱風強度不強,但有三個特點要特別關註:一是路徑罕見,作為第一個從南海穿過台灣海峽再可能登陸浙...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 天天要聞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盧煜明被認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下一個中國科學家”。撰文丨凌 駿責編丨汪 航近日,歐洲科學院官網在線更新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在列。盧煜明院士是全球無創產檢技術的奠基人,他耗時22年開發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技術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個國家落地應用,每年為全球孕婦...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 天天要聞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等眾多科學家和青年科研人員相聚上海黃浦江畔,參加“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科學峰會”。這場峰會聚焦科學未來發展趨勢,在對話環節請科學家預測未來、寄語青年。西湖大學校長、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施一公院士認為,AlphaFold(阿爾法摺疊)人工智能系統的問世,改變了生命...
百年辯論迎來大結局?《科學》:成年後神經元可再生,再添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百年辯論迎來大結局?《科學》:成年後神經元可再生,再添關鍵證據

成年人大腦中能否產生新生神經元?對於這一問題,神經科學家已經爭論了上百年。早在上世紀之初,被譽為“現代神經科學之父”的神經組織學家Santiago Ramón y Cajal認為,成年人的大腦細胞是固定、終末化且不可改變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神經科學家都認為在兒童時期過後,人類的神經元就已經全部成熟。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