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陸續續寫過了有關意識、行走等方面的進化之旅,再來說說情緒。
“喜怒哀思悲恐驚”,情緒交織在我們的內心世界之中。目前科學上還並沒有能就其定義達成共識。
基於邊緣系統神經映射的發現,大致上來說,情緒是由神經化學物質(例如,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和血清素)引起的大腦活動變化,與思想、感覺、行為反應等相關聯。
2017 年,科學家確認了 27 種人類的情緒體驗,其中的很多情緒的爆發都會影響我們理性判斷能力——比如,“出離憤怒”、“得意忘形”、“傷心欲絕”等等等,哦對,還有“精蟲上腦”......
那麼,情緒在我們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究竟扮演着何種角色呢?
人類文明與情緒
大家都是文明人。
其實,人類發展出文明的時間並不算長。我們在地球表面行走了至少 200 萬年,這漫長的時間裡,基本是在進行狩獵和採集。
7萬年前的弓箭
大約 6.5 - 7 萬年前,出現了一場認知革命:一些祖先在大腦最前面的「前額葉皮層」中突變出了憑空結合和重組事物的能力——想象力。通過使用具有想象力的策略,開發諸如弓箭等新式武器,消滅了競爭對手,讓自己的基因傳播得更遠更廣。
狩獵和採集仍在繼續,直到 3-7 千年前(咱中國可能是最早的),大規模耕種出現了。在食物的問題上有了保質保量的飛躍後,文明開始顯現。
轉瞬之間,人類文明實現了萬里長城永不倒的工程、第九交響曲的優雅、現代醫學的勝利、科學理論的智慧,以及拍攝數百萬光年外的星系的奇蹟。
理性和智慧讓我們這個物種出類拔萃。
但原始情緒依然經常出來作祟,影響我們大大小小的決策——理智讓咱們老百姓可以面無表情的抑制各種情緒繼續好好上班,但情緒一旦"爆炸"就會讓人喪失理智。
情緒VS理性
我們情緒從何而來?起源很有趣(也很有爭議)。
普遍的觀點是:不同的情緒在不同的時間進化。原始情緒,諸如恐懼的起源很古老,並可能遍及絕大部分物種;而社交情緒,如內疚和自豪感,是在群居靈長類動物中進化而來。
情緒在整個有記錄的歷史中一直困擾着人類,既是優化人類的基本要素,也是壓倒性的障礙。毫無疑問,情緒既有生物學根源,又有文化塑造。
人類自命高等動物的標誌——思維、理性、遠見和決策——可以被情緒劫持。
大象也有悲傷的情緒
毋庸置疑,情緒可以對人類理性造成嚴重破壞,冷靜的分析可以優化決策。因此,社會的重點一直是認知和理性,以及如何減少主觀性和情緒對決策和行為的影響。
比如,用“冰冷”的數字來做出不夾雜個人感情的決策。人類之外,對黑猩猩的研究也反映出這樣做的好處——符號表示(例如,阿拉伯數字)的進化,部分是為了減輕情緒事件對決策和行為的原始控制。
但也有一些理論認為,情緒在我們的思維中起着關鍵作用。
要挑一個最經典的來說,應該是 1994 年的埃利奧特 (Elliot) 的神經學案例。
腦瘤入侵了名為埃利奧特患者的「前額葉皮層」,在腦腫瘤和隨後的手術對前額葉皮層造成損傷後,他開始表現得不理智。
對埃利奧特的測試表明他的智力、注意力和記憶力沒有受到影響。然而,他已經失去了體驗情感的能力。
接下來的日子裡,埃利奧特沒有基於一生積累的經驗指導來幫助他在生活中做出選擇。當他的決策環節里沒有了情緒的參與。沒有情感,就失去了理性。
類似的腹內側前額葉皮層受損後,有智力沒感情沒理性的案例具有普遍性。這表明,情緒不僅僅是原始的反應,它們為構建社會認知提供了必須的框架,並且是鞏固自我意識、形成智能過程所必需的。
進化機制
人類,以及動物的情緒,是從相同的機制進化而來的。已經在大大小小的物種中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包括靈長類動物、嚙齒動物、大象、馬、鳥、狗、貓和蜜蜂。
首先,愛的情緒根植在哺乳動物最原始的腦迴路中,特別是扣帶皮層(Cingulate cortex)模塊,這裡是愛的根本——促進了對後代的照顧、餵養和梳理。
其他情緒,如恐懼和焦慮,除了大腦的原始部分之外,島葉皮層(Insular cortex)也是關鍵平台,相關誘導位點的發現也已被廣泛接受,例如腹內側前額葉皮質和杏仁核——與戰鬥行為、逃跑反應等相關。
從遺傳的角度看,情緒的出現一定是能促進生存成功、幫助繁殖的可遺傳特徵,也一定是對後代有益特徵。
相關的研究告訴我們,情緒是穩態調節的一部分,與壓力系統直接相關,並植根於獎勵/懲罰機制,受到基因的影響。
而進化的觀點認為,基本(原始)情緒和社會情緒都在不斷進化為激發適應環境的行為。
寫在最後
只有智慧和邏輯無法提升人性。情感情緒不是理性的對立面,而是優化人類潛能的基本要素。
總之,像有些宗教里那樣斷絕七情六慾,擺脫情緒,不是未來人類"修鍊"的方向,通過自我認識和自我控制來約束情緒,才是文明人。
當然,更進一步的,能夠敏銳地感知、辨別他人隱藏的情緒,就可以利用這些信息修正自己為人處世的方式。這是移情反應,有機會細說。
作者感謝你的關注(-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