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星球》開播:城市困不住的人,都在曠野找答案

2025年06月10日15:00:21 科學 4680

城市困不住的人,都在曠野找答案。6月9日起,旅行探索節目《曠野星球》正式上線騰訊視頻。

魏大勛易立競與每一站的“曠野搭子”們,帶領觀眾踏上一場尋找內心坐標的自然之旅。他們深入地心、沙漠、草原、森林等曠野秘境,在真實戶外環境中,以身體丈量自然,用直面挑戰的方式感知生命與自然的關係。這不僅是一場探索之旅,更是都市人通過旅行尋找“精神保護區”的一次心靈校準和重新出發。

節目每周一18點騰訊視頻會員更新,搶先看48小時;每周二12點加更svip,18點vip更新,會員專享。

《曠野星球》開播:城市困不住的人,都在曠野找答案 - 天天要聞

“不定義”是另一種曠野表達,他們的情緒在這裡具象化

《曠野星球》區別於以往旅行類綜藝,在於它對“曠野”的重新界定:這裡的“曠野”,不是地理意義上的某片荒地,而更是一種不設邊界、不被定義、沒有天花板的心態空間。節目拒絕用標準化敘事和既定任務框架去規訓探索的意義,而是將“未知”與“遺憾”作為旅程中最打動人的真實。

第一期中,易立競對職業探洞人劉佳的評價:“人生即是曠野”,點出了這種精神內核——探索與開拓才是曠野的本質,每個腳印都記錄著人與未知之間的對話。而接下來的內容,更有繩降因風取消、熊貓尋蹤失敗,這些“計劃外”的自然干預,卻反而強化了節目想傳達的另一種理解:曠野不要求征服,只歡迎感受;它不是目標導向的成功,而是過程中的領悟。

“我融入它、接近它,它才敞開懷抱讓我看它。”劉佳的一句話,道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平等關係。王安宇在探洞成功後也感嘆,“這個洞長的就像給人探的,很多縫都小得剛好夠一個人通過”,看似偶然,實則回應着個體在曠野中的獨特存在感知。

更重要的是,《曠野星球》在這些“不定義”的旅程中,構建了一個情緒具象化的體驗場。從“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一杯熱茶的幸福”,到“灶馬”的生態共生,那些並非設計出來,而是被真實的環境所喚醒的自發共感。在這個不設限的曠野世界裡,情緒不再藏於內心,而是以最真切的方式具象化和流動。

《曠野星球》開播:城市困不住的人,都在曠野找答案 - 天天要聞

不一樣的“曠野搭子”:鬆弛感與邊界感並存的關係樣本

《曠野星球》的嘉賓之間並非“熟人局”綁定,也不是純陌生人試錯,而是一種更鬆弛自然、邊界感清晰的“驢友式”關係:在彼此陪伴中也保留獨處的空間,既能協作前行,也能各自安好。

節目中,常駐嘉賓魏大勛與易立競風格互補:魏大勛延續其“幽默擔當”的本色,為旅途注入鬆弛氣氛,“冤家易解不易姐”等金句頻出;而易立競則以敏銳的感知力,用直覺體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微妙互動,既拋出犀利問題,也給予溫柔回應。

首期節目中加入的飛行嘉賓王安宇和王昱珩,也以截然不同的氣質拓展了旅途的情緒維度:王安宇貼心照顧夥伴,特意為魏大勛準備生日面,展現“暖男屬性”;王昱珩則不時冒出科普知識,用智識平衡感性體驗。隨着林一苗苗劉雅瑟等飛行嘉賓的陸續加入,旅途將不斷刷新着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係構建的邊界想象。

這種“曠野搭子”的關係,在充滿未知與挑戰的野外環境中,信任與默契沒有被刻意經營,反而在一次次相助中自然生長。就像集體探洞時的彼此協作、相互托舉,嚮導劉佳的一句話說得很貼切:“是一根繩子上的兄弟”。

《曠野星球》開播:城市困不住的人,都在曠野找答案 - 天天要聞

去野地里,尋找城市人想要的“答案”

《曠野星球》節目不設“通關式”的任務,也沒有劇本化的推進節奏。它所追求的,是在自然節奏中發生的點滴真實體驗。山川、洞穴、沙漠與星空,不是背景板,而是嘉賓的“旅伴”,它們回應情緒起伏,也在挑戰與暫停之間,悄然為都市人打開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窗口。

當嘉賓穿過暗河與狹縫,在地心深處偶遇小瀑、石幔與石旗,彷彿是大自然親手雕刻的詩行,這些沒有刻意鋪設的驚喜,才是旅途的意義所在。誠如總導演吳浩宇媒體看片會上所言:“這是檔強調真實體驗的紀實類真人秀,我們拒絕人為製造衝突,而是代入大眾的探索視角,看重自然場景的新鮮感。當手機失去信號,鏡頭反而能捕捉到卸下社會身份的嘉賓沉浸的鮮活反應。我們忠實呈現人在自然中的渺小與頓悟,以期達成與觀眾共同‘在曠野中尋找答案’的溫柔共振。”

《曠野星球》更像一場精神上的拓荒:沒有標準答案,也不預設結果。但在一次次踏入未知的過程里,人們反而更接近了內心那份久違的坐標。

6月9日起,旅行探索節目《曠野星球》正式上線騰訊視頻。

跟隨魏大勛、易立競等人走進曠野,也走近自己。城市困不住的人,都在曠野找答案。也許藏在一段未完成的旅程中,也許,就在某一次停下腳步的呼吸之間。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月球蓋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 天天要聞

月球蓋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在月球蓋房子,要從地球上運建材嗎?長期留駐月球,飲用水也要地球“發貨”、飛船“快遞”嗎?“不用!”活力中國調研行採訪團走進位於安徽合肥的地球深空探測實驗室時,記者從科研人員口中聽到了令人振奮的消息。月壤3D打印系統設備。
活力中國調研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 - 天天要聞

活力中國調研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

新華社合肥7月1日電 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新華社記者郭晨、班娟娟、姚遠在安徽省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有一條孕育了數十家量子科技企業的“量子大街”。過去的10多年裡,方圓幾公里內,一個擁有中電信量子、本源量子、國儀量子等代表性企業的量子產業集群在此崛起,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量子科...
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成立 - 天天要聞

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成立

7月1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中國人民大學獲悉,中國人民大學與西湖大學攜手成立“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並面向全球發布“未來人類十大議題”,聚焦人類文明演進的重大挑戰與突破方向,以中....
巨子生物承認檢測方法有局限,華熙生物發文暗指其“偽科學” - 天天要聞

巨子生物承認檢測方法有局限,華熙生物發文暗指其“偽科學”

6月30日,華熙生物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文章《推動行業進入以檢測結果為宣傳依據的時代》,意有所指地表示,主張免受科學檢驗的必定屬於偽科學。文章直指,在重組膠原蛋白的測量問題中,聲稱沒有統一的檢測方法就無法準確測量,就是一種典型的“免受檢驗策略”,試圖讓自己的主張免受科學檢驗和公共監管。巧合的是,在此之前...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團隊:通過機器學習鑒定糖代謝紊亂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 天天要聞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團隊:通過機器學習鑒定糖代謝紊亂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2型糖尿病是我國主要慢性代謝性疾病之一,其主要臨床特徵包括高血糖、胰島素抵抗和肝糖輸出增加等。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鑒定與糖代謝穩態調節密切相關的新型生物標誌物,從而為建立疾病預警體系和個體化診療方案提供新的理論依據。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周健團隊、代...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海榮:腦機接口突破性進展將在醫療康復領域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海榮:腦機接口突破性進展將在醫療康復領域

6月3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副校長鄭海榮,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等主辦的科技創新院士報告廳上,圍繞AI時代的生物智能前沿——“腦機接口與生物智能”做了分享,他認為腦機接口將引領醫療新變革,是解決未來重大醫療需求的關鍵路徑,腦機接口的突破性進展將出現在醫療康復領域。鄭海榮以科幻電影《阿凡達》中通過意...
機場的大敵,可能不是飛鳥,國家該管管了! - 天天要聞

機場的大敵,可能不是飛鳥,國家該管管了!

如今,無人機的身影隨處可見,不管是用於拍攝壯麗風景,還是助力農業噴洒農藥,它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 可誰能想到,這小小的無人機,一旦不受控制地亂飛,就會成為機場安全的巨大威脅。 ....
【職引未來】青春無悔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 天天要聞

【職引未來】青春無悔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職引未來】 當前,不少高校畢業生選擇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到這些地方就業,青年學子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又將收穫怎樣的人生體驗? 日前,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張新穎在接受光明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奮鬥,青年學子收穫的不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