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戰略舉措促進了工廠化農業發展,強化了退化土壤修復,形成了對泥炭和泥炭產品的重大需求。泥炭資源引進、加工和推廣應用行業已是國內急需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泥炭究竟有哪些優勢?目前我國泥炭引進加工和推廣應用現狀如何?下一步如何更合理應用?在首趟中歐泥炭班列入甘之際,奔流新聞記者連線採訪了東北師範大學泥炭研究所教授孟憲民。
孟憲民:東北師範大學泥炭研究所教授,現任中國腐植酸工業協會泥炭工業分會常務副會長,國際泥炭學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國際泥炭學會基質專家組成員。1978-1982年在瀋陽農業大學土壤農化系學習,獲農學學士學位,1993-1994年公派到英國麥考雷土壤研究所學習。1996-1997年任濕地國際-中國項目高級技術官員,1997-2000年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習,獲理學博士學位。先後參加和主持國家科技攻關和省部科技項目課題18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省部級二等獎4項,授權發明專利4項,核心刊物公開發表論文64篇,主編出版《泥炭工程學》等專著3部,發表泥炭博文204篇。

孟憲民長期從事泥炭資源勘查評價和泥炭開發利用研究,是我國泥炭產業形成和發展的推動者之一。
記者:泥炭有哪些獨特優勢和特色?
孟憲民:泥炭是煤炭的前身,是死亡植物殘體因分解不完全而逐年積累的產物,泥炭是我國十一大非金屬戰略資源之一。根據植物殘體類型不同,可把泥炭分為草本泥炭、木本泥炭和蘚本泥炭三大類型。我國雖然蘊藏一定儲量的草本泥炭資源,但缺乏經濟價值更高的木本泥炭和蘚本泥炭資源。大規模引進、加工和推廣泥炭資源是因為泥炭具有三大鮮明特徵。
一、泥炭具有其他礦產資源不可替代的特性和優勢。泥炭有機質含量高達90%-95%,是商品有機肥和畜禽糞便有機質含量的2-3倍。泥炭含腐植酸30%-60%,是商品有機肥和畜禽糞便腐植酸含量的6-20倍,泥炭是現有農業投入品中的最佳改土沃土物料。泥炭通氣、透水、緩衝容量大、保水保肥能力強,是世界上最佳基質製備原料,是種苗生產和基質栽培不可缺少的基本原料。二、泥炭無病菌、無蟲卵、無草籽、無激素、無抗生素,不傳播病蟲草害,泥炭是真正的天然、綠色、健康、有機的農業投入品,沒有任何環境負累。三、泥炭容重輕,壓縮比高,運輸成本低,便於長途運輸。泥炭品位穩定,結構鬆軟,價格親民,便於商業化加工,易於實現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生產。
令人欣喜的是,泥炭是可更新資源。全球泥炭地總面積400萬平方公里,其中86%屬於持續積累泥炭地,全球每年新生泥炭總量為約40億立方米,而每年全球泥炭開採量不到1億立方米,泥炭新生量為泥炭開採量40倍。因此,1978年聯合國大會決議(33/148號)將泥炭定義為可更新資源,歐盟委員會2020年進一步確認了這個決議,並賦予各國泥炭企業可持證開採的權利。泥炭開採對象主要面對那些已經退化、不能繼續積累泥炭的泥炭荒地、泥炭農田和泥炭林地,這些泥炭地泥炭開採完畢後還可重建為濕地,恢復其泥炭積累功能和效益。
記者:國內外泥炭都用在哪些領域?
孟憲民:泥炭應用領域很廣。2015年以前歐洲開採泥炭50%用於發電和供熱,另外50%用於種苗生產、基質栽培、土壤改良和食用菌生產。但2010年以來,全球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價格低迷,泥炭能源利用逐漸減少,園藝利用比例大幅度增加。儘管泥炭在工業、能源、環保、化工領域有廣泛應用,但佔主導和主流的應用領域還是現代農業領域的種苗培育、基質栽培、土壤改良和功能肥料製備四大領域。其中種苗培育和基質栽培屬於現代農業高技術領域,土壤健康修復、耕地質量提升、立體綠化和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都屬於生態環境工程高技術領域。
以泥炭為有機物料源,根據目標土壤存在的障礙因素、種植作物的營養需求與目標產量,科學配加針對性功能材料和適量無機營養,通過特定工藝過程可以製備成數字沃土產品,實現作物高產優質和增產增收,重建水體潔凈、空氣清新、土壤安全的農業生產環境,有效平衡農業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和農民增收的關係,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統一。
記者:我國的泥炭市場需求有多大?
孟憲民: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和“一帶一路”建設決策,大力倡導科技創新和綠色生產,着力提升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農業農村部明確提出了綠色農業和質量農業戰略,積極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投入品技術進步,促進工廠化農業發展,強化土壤環境修復,從而形成了對泥炭和泥炭產品的重大需求。根據我國工廠化農業發展、退化耕地修復、海綿城市建設和廢棄礦山修復規模,我國泥炭總需求最大可達3億立方米/年,泥炭加工銷售可創產值5000億元,因泥炭產品推廣應用可帶動工廠化農業、生態環境修復等相關產業新增產值25萬億元,有效推動國內經濟內循環,形成全新經濟增長點。
記者:泥炭引進加工和推廣應用的意義有哪些?
孟憲民:我認為主要有四點。
一、加大國外優質泥炭資源引進力度,有利於促進中國經濟外循環,加強國際產業合作。“一帶一路”連接國內泥炭市場與國外泥炭供應商,中國市場規模和潛力獨一無二,但泥炭資源貧乏;國外泥炭資源豐富,但需求疲軟。從全球範圍配置資源,鼓勵央企國企資金技術走出去,資源利潤帶回來,可以滿足國內市場對高品位蘚本泥炭、木本泥炭、椰糠和木纖維資源需求;加大對國外泥炭資源的引進力度,可以藉助“一帶一路”平台優勢,推動沿線國家泥炭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開展全產業鏈、高水平、深層次的泥炭合作,攜手打造綠色創新動力,為我國工廠化農業和耕地質量提升服務,並在引進消化國外資源、技術、裝備、認證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彎道超車,取得自主知識產權,推進中國泥炭產業向全球產業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二、加快泥炭引進加工產業發展,有利於抓住市場機遇,推動泥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泥炭資源和產品在生命循環上屬於生物可降解、沒有環境負累、面向工廠化農業和耕地質量提升的科技綠色農業投入品;在資源和產品類別上屬於國務院發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2018年版)戰略性非金屬礦產資源(3.1.9)。在產品加工處理方式上屬於非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產業(7.3.1)。加快國外泥炭資源引進、國內加工和推廣應用步伐,可以促進國內泥炭深加工和推廣應用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和發展,培育泥炭加工和推廣應用新興產業集群,帶動工廠化農業發展、退化土壤修復、商品有機肥製備、城市立體綠化和礦山生態建設,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加快泥炭引進加工和推廣應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有利於推進泥炭加工產業集群和推廣應用產業集群建設,集聚各類要素資源,打造泥炭加工處理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集聚區和泥炭集群,形成泥炭創新增長極,提高泥炭產品技術附加值,提升泥炭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泥炭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形成,加快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
三、加快泥炭產品推廣應用,有利於促進工廠化農業發展,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種苗培育、基質栽培屬於現代農業高技術,立體綠化、礦山修復屬於現代環境生態工程。加快泥炭引進、加工和推廣應用,有利於聚集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水肥一體化等現代工廠化農業生產要素,建設“生產+加工+市場”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發揮技術集成、產業融合、創業平台、核心輻射等功能作用,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推動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減輕水、土、溫、光自然資源壓力,緩解經濟發展和環境容量矛盾,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引導和培育新興市場,為用戶提供優質供給,滿足消費者質量需求。藉助泥炭基質產品可以實現城市立體綠化和,推動海綿城市建設,為城市環境和市民家庭提供優質蔬菜花卉和優美清新生活空間,滿足人民群眾更高層次物質文化生活需要。
四、加快泥炭引進加工和推廣應用,有利於提升果菜茶花種植土壤質量,重建土壤健康。加快泥炭引進加工和推廣應用,可以帶動泥炭土壤調理劑在設施農業退化土壤改良培肥中的推廣應用,有效改善土壤結構,調節土壤酸鹼,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養分,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固化土壤重金屬,修復污染土壤環境,在提高農產品產量質量金山銀山的同時,打造農業環境的“綠水青山”,實現經濟新常態下的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記者:針對中國泥炭供應鏈良性發展,有什麼建議?
孟憲民:泥炭是現代農業和環境修復不可替代的戰略資源,我們有以下幾點建議:首先,加大公眾宣傳教育力度,提升國內公眾和管理部門對泥炭引進、加工和推廣應用重大意義的認識,形成全社會支持和鼓勵泥炭引進、加工和推廣應用的氛圍;其次,推動央企國企投資俄羅斯、白俄羅斯、馬來西亞等國泥炭產權收購和產能提升,改變單純依靠採購而不能從源頭上掌控資源的弊病,實現泥炭跨國全產業鏈經營,快速擴大泥炭產能,降低泥炭引進成本,滿足國內快速增長的泥炭需求。第三,支持海關總署與相關國家加強泥炭貿易信息互換、認證認可、標準計量、統計信息合作,降低泥炭非關稅壁壘。在歐亞鐵路沿線省會城市布局泥炭報關機構,簡化泥炭通關條件,制定海關泥炭檢測標準,減少泥炭類別質量誤判。
同時,明確泥炭作為農業生產資料定位,免徵泥炭引進、加工和推廣應用環節的增值稅,以降低用戶成本,激勵泥炭資源引進加工和推廣應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退化環境修復。
採取多種財政金融支持手段,推進泥炭加工產業集群和推廣應用產業集群建設,集聚各類要素資源,提高泥炭產品技術附加值,打造泥炭加工處理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集聚區和泥炭產業集群,形成泥炭創新增長極,加快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
根據國情和市場需求開展科技攻關,建立全天候泥炭開採技術體系,大幅度提高泥炭產能,降低泥炭開採和運輸成本。大力開展泥炭加工技術和應用技術創新,提高泥炭產品技術附加值,佔據泥炭價值鏈高端。
文丨奔流新聞記者 王思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