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在西藏正式開展我國首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測。
總台央視記者 楊瀟:我現在是在西藏昌都八宿縣的仁龍巴冰川的冰舌上,海拔4745米,這也是這一次航空探測第一個調查點。
此次探測,將綜合利用遙感衛星、航空物探、地面調查等先進技術手段,來掌握海洋性冰川發育規律和消融變化,為自然資源管理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首席科學家 熊盛青:對海洋性的冰川典型的地區,通過開展星、空、地立體觀測和監測,來摸清海洋性冰川的分布範圍、厚度以及變化情況,然後來計算冰的儲量有多少。
海洋性冰川,是指極地或高山地區地表上多年存在並具有沿地面運動狀態的天然冰體,是一種珍貴的固態淡水資源,通過探測海洋性冰川,可以更好地了解全球氣候變化的過程和趨勢,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學依據。
此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測調查中,除了直升機進行航空探測之外,調查工作還用上了先進的地面探測設備和無人機,通過空地協同,來獲取更加準確的海洋性冰川數據。
在海拔4745米的仁龍巴冰川調查點位,記者看到,調查隊員正拿着地面探測裝備進行冰川厚度的測量。
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高級工程師 王珊珊:我們現在在做的是冰川厚度的探地雷達測量,天線採用的是繩狀的結構,所以比較柔軟,跟地形的貼合度比較好,在冰上的作業難度就會大大減小。我們拿到地面的探測數據之後,為航空探測提供地面的驗證數據。
調查隊員告訴記者,這幾年,我國的地質調查裝備正在逐步升級,不僅越來越便攜,探測精度也越來越高。搭載了先進雷達探測設備的無人機,就是他們手中的另一種新裝備。
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工程師 李天祺:現在把激光雷達載荷裝上,它獲取的是小光斑的激光點雲,可以通過點雲把它生成地形的數據,形成三維的效果。
據介紹,有了多種設備的空地協同,除了仁龍巴冰川,調查人員還將完成來古冰川等藏東南典型海洋性冰川的調查工作,隨後開展相關數據處理和分析,預計3到4個月就能獲得工作冰川範圍、高程、厚度、儲量、流動速度及其變化狀況等數據成果。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