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嵐圖汽車數字化總裝車間,工人在流水線上作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湖北日報訊 (記者左晨、通訊員張瑩瑩)4月8日,96輛嵐圖汽車坐着中歐班列“東風號”,歷經18天抵達歐洲,預計一周後進入門店售賣。這批新能源汽車的碳足跡管理系統顯示,每輛車一年充電平均帶來2306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同等級的燃油車少917千克。
在嵐圖武漢工廠的智慧大屏上,實時跳動的碳足跡數據牽動着材料及輕量化總監陳嘉玥的神經——這是屬於新一代中國汽車人的最大心事:能否有效減少碳排量,不僅關乎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也決定着產業的技術制高點。
時光回溯至1952年底,在工業基礎極其薄弱的背景下,毛澤東主席高瞻遠矚:“中國這麼大,一個汽車廠不夠,我們一定要建設第二汽車廠!”作為東風前身的二汽,在湖北拉開建設大幕。
工業時代拼的是鋼產量,汽車更是靠鋼鐵成就的“工業皇冠”。1975年,當第一代東風人在四面透風的蘆席棚里揮動鐵鎚時,東風鍛造有限公司原總經理張朝敏最大的心事是鋼產量。當時,中國鋼鐵年產能僅2000萬噸,還不能滿足需求。
隨着中國鋼產量連續28年居全球第一,張朝敏的心事成為歷史。洶湧而至的信息化時代,讓硅含量成為一個國家產業先進程度的重要標誌,東風人的心事也轉向“硅基較量”。
今天汽車的運行性能,取決於以硅為核心原材料的芯片。2020年初,全球汽車芯片斷供危機讓張凡武徹夜難眠。作為東風研發總院智能化技術總工程師,他帶領團隊日夜奮戰,志在衝破國外芯片廠商壟斷。
這也是中國汽車人共同的奮戰。隨着黑芝麻智能華山系列、芯擎科技“龍鷹一號”、東風DF30等車規級芯片實現“中國突破”,國產汽車的硅含量焦慮正在得到化解。
2024年11月14日,當一輛嵐圖知音在武漢下線,中國成為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年度達產1000萬輛的國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作為中國新能源車的重要品牌,嵐圖汽車不僅在行駛中實現了碳減排,其對碳排放的控制甚至貫穿到了生產全過程。陳嘉玥的工作就是從原材料端減少碳排放。其團隊研發的複合電池包殼體,相比傳統鋼製結構減重40%,整個嵐圖車體98%都可回收利用。
低碳讓嵐圖贏得了國際市場的歡迎,今年一季度海外訂單同比激增205%。在挪威奧斯陸的嵐圖體驗中心,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車輛從鋰礦開採到總裝下線的碳足跡溯源。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教授陳浩認為,工業革命時代由英國發起,信息化時代由美國創造,綠色能源革命時代,中國正在減碳上引領全球。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