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從月球挖來的“嫦娥石”存在於哪裡?是如何被發現的?

2022年09月14日15:43:29 科學 1372

9月9日,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聯合宣布,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月球上發現新礦物,並命名為“嫦娥石”。該礦物是人類在月球上發現的第六種新礦物,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在月球發現新礦物的國家,這也是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取得的又一重大科學成果。

距地球38萬公里的月球之上,“嫦娥石”存在於哪裡?是如何被發現的?我國月球樣品研究還有哪些新進展?

發現於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玄武岩碎屑中,是一種新的磷酸鹽礦物

專家介紹,“嫦娥石”發現於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玄武岩碎屑中,是一種新的磷酸鹽礦物,屬於隕磷鈉鎂鈣石族。呈柱狀晶體,顆粒大小為2—30微米。

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以下簡稱中核集團核地研院)月球樣品研究團隊,通過X射線衍射等一系列技術手段,在14萬個月球樣品顆粒中,分離出一顆粒徑約10微米大小的單晶顆粒,並成功解譯其晶體結構。經國際礦物學會(IMA)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CNMNC)投票通過,確證為一種新礦物。據介紹,該礦物是人類在月球上發現的第六種新礦物。

“新礦物的發現,為月球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更多基礎科學數據,深化了人類對月球和太陽系的認知。”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董保同表示,這是我國在空間科學領域取得的一項重大科學成果,也是跨行業跨專業協同合作的一次成功探索。

“嫦娥石”的英文名稱為Changesite—(Y),是研究團隊為它精心挑選的名字。“首先,這是紀念我國嫦娥探月工程首次取回的月球樣品;其次,它明確了該礦物來自中國傳統神話‘嫦娥’(Chang’E)的居住地(site),即月球;同時也表明該礦物取自嫦娥五號(Chang’E)的降落點(site);最後,‘S’既是中文拼音‘石—Shi’又是英文‘石—Stone’開頭的第一個字母,從發音上也更接近‘嫦娥石’,國內國際都很好理解。”團隊牽頭人、中核集團核地研院重大項目總師李子穎介紹。

據介紹,“嫦娥石”是繼“廣寒宮”“織女”“河鼓”等35個月球地理實體命名後,月球科學探索領域又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並被國際社會認可的月球相關名稱,再次展示了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融合的中國式浪漫。

中國首次從月球挖來的“嫦娥石”存在於哪裡?是如何被發現的? - 天天要聞

  ▲月球樣品顯微鏡照片。(圖片來源中核集團核地研院供圖/中新社)

統計了14萬個月球樣品顆粒,經過詳盡礦物學研究

“嫦娥石”的發現過程並不輕鬆。

2021年7月,嫦娥五號月球樣品面向全社會開放申請,中核集團核地研院成為首批獲得月球樣品的13家研究機構之一。研究人員小心翼翼捧回50毫克的月球樣品。

“相當於3顆米粒的重量,而且根據協議,月壤研究過程中,只允許20毫克的損耗。”中核集團核地研院第一批月球樣品責任人黃志新研究員說。然而,在顯微鏡下觀察,1毫克月壤又擁有上萬個顆粒,“月壤每一顆都非常珍貴,研究團隊是一顆一顆挑選着、計算着使用。”黃志新說。

“月壤的挑選不允許引入外來物質污染,只能靠針尖和顆粒之間摩擦產生的一點靜電吸附住樣品。”中核集團核地研院研究員李婷說。在艱難的實驗過程中,研究團隊發現了新礦物的蛛絲馬跡。這個疑似新礦物的顆粒大小不足10微米。“分析後發現,它的化學成分是全新的,人類已知的礦物沒有一種與它的化學成分組成一致。”李子穎說。

一種礦物要被確定為新礦物,除了需要提供化學成分信息,還需要提供晶體結構信息。研究團隊再次被難住了。“這個顆粒和輝石交互共生在一起,無論實驗手段還是後期的數據處理都沒有辦法把輝石剔除乾淨,一直沒有獲得理想的結構數據。”李婷說。

科研人員將目光投向了申請到的第二個月壤光片樣品。“我們統計了樣品上14萬個顆粒,找到了一些‘嫦娥石’的蹤跡,但有希望測到單晶結構的只有一顆,而這一顆還裂成了3小塊。”李子穎介紹,研究團隊最終抓住了十四萬分之一的機會,使用聚焦離子束電鏡切出了一顆純單晶顆粒,然後將顆粒轉移到單晶衍射儀上收集數據,最後解譯出“嫦娥石”的晶體結構。

經過一系列的拉曼光譜分析、晶體光性描述、物理性質計算等系統詳盡的礦物學研究,2021年底,研究團隊確定,這是一種從未被發現過的磷酸鹽礦物,揭開了“嫦娥石”的神秘面紗。

月球樣品研究持續開展,對認識月球起源與演化等有重要意義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攜帶1731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

據介紹,國家航天局已完成4批152份共計53625.7毫克的月球樣品發放,有33家科研單位的98名申請人通過申請。中科院、教育部、自然資源部中核集團等多個單位獲批承擔月球樣品研究工作,國外科學家、留學生也參加了聯合研究。

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介紹,各科研團隊都積極開展研究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目前已在國內外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23篇,申請專利1項。近期發布的成果主要包括岩漿分異、太空風化、氦—3氣體以及生物能轉化等方面,對認識月球起源與演化,探尋月球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實現“零能耗”的地外環境和生命支持系統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目前,關於月球科研樣品的研究還在持續開展,第五批樣品申請已完成評審,後續將按程序發放。“隨着對樣品研究的逐步深化,我們預期會有新的更大成果。”劉繼忠說。(完)

作者/馮華

責任編輯:陶然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西安突然狂風暴雨閃電,網民說他拍到了龍!專家回應:可能不大需研究 - 天天要聞

西安突然狂風暴雨閃電,網民說他拍到了龍!專家回應:可能不大需研究

一、狂風雷暴突襲古城,多名網友稱“天上游龍飛舞”5月2日晚,西安市民經歷了一場猝不及防的強雷雨突襲。隨着夜色降臨,原本平靜的天空突然響起一連串震耳欲聾的雷鳴,電閃如晝、狂風呼嘯,有人形容那場景彷彿酒吧蹦迪現場,天空中不時炸出白光,讓整座城市在一瞬間被照亮。然而,就在這場雷暴中,多個視頻在社交平台上引發...
今日立夏:生若夏花,萬物皆大 - 天天要聞

今日立夏:生若夏花,萬物皆大

IT之家 5 月 5 日消息,今天是 5 月 5 日,也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立夏 —— 屬於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的到來,意味着我們已經來到了夏天。通常每年 5 月 5 日或 5 月 6 日是公曆的立夏。“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
五一勞動節的遐想 - 天天要聞

五一勞動節的遐想

五一勞動節,這個屬於勞動者的節日,總是能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對於我而言,勞動不僅僅是體力的付出,更是腦力的拼搏,是在科研領域中不斷探索、不斷突破的過程。回顧我的科研生涯,那是一段充滿挑戰與機遇、汗水與收穫的旅程。1985 年,我全身心投入到
立即遠離!帶孩子去海邊玩 千萬別碰這種“塑料袋”! - 天天要聞

立即遠離!帶孩子去海邊玩 千萬別碰這種“塑料袋”!

想必這個“五一”假期不少人會選擇去海邊遊玩如果在海邊看到這樣的“塑料袋”漂浮在海水裡的這種——看起來特別像“塑料袋”的水母!千萬別碰!近期,就有遊客在廣東深圳大梅沙海域發現了一大群不速之客提醒:不要去觸碰!
針對網傳簡歷,科學家顏寧發文回應:缺乏常識! - 天天要聞

針對網傳簡歷,科學家顏寧發文回應:缺乏常識!

5月4日,著名科學家顏寧通過其微博賬號@nyouyou發布聲明,打假網傳簡歷。她表示:“一份不知道誰缺乏常識造出來的真真假假的簡歷從前年就開始流傳,哪怕也許出於好心,也是不對的,已被我投訴掉了,不知道為啥現在又被翻出來。”請微博闢謠儘快清理相關信息。據了解,此類虛假簡歷最早於2023年開始在網絡上流傳,內容涉及對...
太空會讓航天員基因突變?太空生活傳言大揭秘 - 天天要聞

太空會讓航天員基因突變?太空生活傳言大揭秘

新華社記者 連振 李鑫 攝2025年4月24日,中國航天日當天,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在長征二號F遙二十運載火箭的托舉下順利升空,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在距地面400km 高度的中國空間站上,航天員們的日常生活跟地球上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大眾對他們在太空中的生活總是充滿好奇,比如,太空會讓航天員基因突變?不穿航天服進入...
五四青年節 | 從“拆家頑童”到“機器人工程師”,“05”後大學生帶“小巨人”跑上馬拉松 - 天天要聞

五四青年節 | 從“拆家頑童”到“機器人工程師”,“05”後大學生帶“小巨人”跑上馬拉松

【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鄭湘琪】個頭雖小卻氣勢滿滿,身着酷炫銀藍拼色套裝,“E人”屬性拉滿頻頻轉頭揮手……最近,一場人類和人形機器人共跑的半程馬拉松在北京亦庄鳴槍起跑。在一群形態畫風各異的“鋼鐵選手”中,0.75米的“0306小巨人”吸引了不少現場觀眾拍照打卡,直播平台上也湧現着“萌萌噠”“太可愛了”的評價。...
立即遠離!外出遇到這種“塑料袋”別碰,有毒! - 天天要聞

立即遠離!外出遇到這種“塑料袋”別碰,有毒!

想必這個五一假期不少人會選擇去海邊遊玩近期各地進入升溫通道如果在海邊看到這樣的千萬別撿!當地時間2024年3月27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半月灣,沙丘海灘上的藍色水母。數百萬奇異的藍色水母被衝上太平洋海岸的海灘↑近期,就有遊客在廣東深圳大梅沙海
氣象部門回應西安雷雨夜不明飛行物 - 天天要聞

氣象部門回應西安雷雨夜不明飛行物

5月4日,“西安現不明飛行物”上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熱搜熱榜:稱5月2日西安雷雨夜空現條狀不明物,多名網友拍到黑影疾速掠過夜空,有目擊者稱像龍一樣盤旋,至少有“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