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看見頭條上一個叫做
受到民粹主義網站影響的網民
轉基因技術雖然起源於英國,之後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但其本質是一項服務全人類的科技成果,早已超越國界限制。總之,轉基因技術不屬於美國;推廣轉基因的也是中國政府,和美國無關。如今,轉基因技術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展開研究與應用,各國科學家共同努力,推動其不斷進步,以解決糧食安全、農業可持續發展等全球性問題,早已不能簡單將其歸屬於某一個國家。
中國在轉基因領域的技術實力不容小覷。截至目前,我國已擁有幾千項國產轉基因專利 ,專利總數位居世界前列,僅排在專利申請量長期霸榜的美國之後 。這些專利涵蓋了基因克隆、遺傳轉化、性狀改良等轉基因技術的關鍵環節,是我國自主研發實力的有力證明 。例如在基因克隆方面,我國科研人員成功克隆出眾多具有重要育種價值的基因,像抗病蟲基因能使作物具備更強的抗病蟲害能力,減少農藥使用,保護生態環境;抗逆基因則幫助作物在乾旱、鹽鹼等惡劣環境中生長,提高作物適應能力 ,為我國種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因資源儲備 。
在科研成果的國際影響力上,中國轉基因相關的SCI論文數量與美國並駕齊驅 。從1981年到現在,中國研究機構發表的轉基因生物技術SCI論文總數可觀,其中在轉基因水稻研究方面,中國發表的SCI論文數量與美國並駕齊驅 。這些論文涉及轉基因技術原理探索、應用創新、安全性評估等多方面,展示了我國在轉基因科研領域的深度與廣度 。比如在轉基因作物安全性評估論文中,我國科學家通過嚴謹實驗與數據分析,為全球轉基因安全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有力支撐了轉基因技術安全可控的科學結論 。
從政策與監管層面來看,中國建立起了一套完善且嚴格的轉基因管理體系。早在2005年,國家就規定境內科研院校的轉基因科研項目不允許與境外機構合作 ,從源頭確保科研項目的獨立性與自主性,避免他國干擾我國轉基因科研方向,保障科研成果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06年,我國停止從一切外國進口轉基因種子 ,海關嚴格執行這一政策,無論外國種子公司實力多強,不符合規定的轉基因種子都無法進入國內市場,極大程度保障了國內種業市場的安全與自主。2008年,孟山都全面退出中國市場 ,至此美國相關企業對我國國內轉基因市場的直接影響力大幅削弱,所謂“美國操控中國轉基因推廣”的言論更加站不住腳 。
到了2023年,中國政府大力推廣的轉基因玉米和大豆,使用的都是國產種子,採用國產技術,並且是免費向農民推廣的公益項目,不收取任何專利費,還允許農民自己留種,地方政府給予經濟補貼。這一系列政策不僅體現我國在轉基因應用上的自主能力,更彰顯利用轉基因技術服務農業、保障民生的決心 。同時,依據外商投資准入相關清單,在水稻領域和轉基因領域明確禁止外資介入。
在中國政府頒布的“《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中,“特別管理措施”的第一章“農、林、牧、漁業”下面的第3條,寫得清清楚楚:
外資禁止投資農作物、種畜禽、水產苗種轉基因品種選育及其轉基因種子(苗)生產。
這一規定從政策層面構建起堅固壁壘,防止外資對我國種業核心領域的滲透,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產業安全 。
我的朋友,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姜韜指出,轉基因技術一個重要特點是逆向工程容易實現,其利益保護只能依靠專利,無法通過“技術秘密”方式保護,因為基因的信息對應其DNA序列,測序後可數字化存儲和傳播,任何一個民間基因公司都可以輕而易舉的破解,任何國家、企業都難以對基因序列保密。所以以轉基因作為生物戰手段在技術上是不成立的。
例如,即使在戰爭狀態下,若跨國公司試圖用轉基因作物專利卡住我國,我國相關機構或單位可強行使用專利而不用承擔法律責任。而且我國在轉基因領域已有豐富技術積累,擁有多項轉基因專利,在部分作物研究上處於世界領先水平,這也保障了我國在轉基因技術上的自主可控,不會輕易被他國利用該技術進行生物戰等陰謀活動。
轉基因技術在我國的發展歷程,是一部自主創新、嚴格監管、保障安全的奮鬥史。它既展現了我國科技實力的提升,也體現了國家對農業和民生的高度重視。
“幸福富豪榜首”這種謠言網民的錯誤,具體在哪裡?
下面,我隨便列舉幾條@幸福富豪榜首它的錯誤言論,看看它錯誤到了何種程度。
它造謠說:
可能破壞生物多樣性,不應放行轉基因食品。堅決反對轉基因犯罪活動!放行轉基因是極端錯誤!必須糾正,抓捕美國犯罪分子!
真相:
實際上,轉基因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科學評估和嚴格監管的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對其無端指責和反對是不合理的。我們需要基於科學事實,對這些錯誤觀點進行逐一剖析和反駁。
轉基因食品不會破壞生物多樣性
有人擔憂轉基因食品可能破壞生物多樣性,然而這種擔憂並無科學依據。從基因漂移角度來看,在自然環境中,基因漂移現象本就廣泛存在。傳統作物與野生近緣種之間也會發生基因交流,並非轉基因作物所特有 。例如,野生水稻與栽培水稻之間就存在自然的基因漂移 。而對於轉基因作物,科學家在研發過程中已充分考慮到這一因素,並採取了有效的防範措施 。比如,通過設置隔離帶,可減少轉基因作物與野生植物之間的花粉傳播,從而降低基因漂移的可能性。在抗蟲轉基因作物方面,雖然它能有效控制害蟲,但並不會對非目標生物造成危害 。大量田間試驗數據表明,抗蟲轉基因作物在減少害蟲侵害的同時,不會影響益蟲、鳥類等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相反,還可能因為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為非目標生物創造更安全的生存環境。
轉基因技術不是犯罪活動
將轉基因技術稱為 “犯罪活動” 是對科學技術的嚴重誤解和污衊。轉基因技術自誕生以來,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應用 。在農業領域,轉基因技術能夠培育出具有抗病蟲害、耐除草劑、抗旱等優良性狀的作物品種 。以抗蟲轉基因棉花為例,它的種植極大地減少了棉鈴蟲等害蟲對棉花的危害,不僅提高了棉花產量,還降低了農藥使用量 ,減少了農藥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潛在危害 。在醫學領域,轉基因技術也發揮着重要作用 。例如,利用轉基因技術生產胰島素,為糖尿病患者帶來了福音 。這些成果都表明,轉基因技術是一項造福人類的技術,而不是所謂的 “犯罪活動”。
放行轉基因並非錯誤
認為放行轉基因是極端錯誤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目前,全球已有眾多國家和地區批准了轉基因作物的種植和進口 。美國是轉基因作物種植大國,種植面積廣泛,涵蓋大豆、玉米、棉花等多種作物 。歐盟雖然對轉基因持謹慎態度,但也批准了部分轉基因產品的進口 。這些國家和地區在批准轉基因產品時,都經過了嚴格的科學評估和監管 。以中國為例,我國對轉基因食品的監管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 。從研發、生產、加工到銷售,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審批和檢測程序 。只有通過安全評價的轉基因產品才會被批准上市 ,這充分保障了消費者的健康和環境安全 。而且,轉基因技術對於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隨着全球人口的增長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傳統農業面臨著巨大挑戰 ,轉基因技術能夠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增強作物對逆境的適應能力 ,為保障糧食供應提供了有力支持 。
不存在所謂“美國犯罪分子”
指責美國放行轉基因是犯罪並要求抓捕美國犯罪分子的言論毫無邏輯和事實依據。美國在轉基因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這是基於其強大的科研實力和對農業發展的戰略布局 。美國政府對轉基因產品的監管同樣嚴格,有一系列法律法規來確保轉基因產品的安全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美國農業部(USDA)和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等多個部門協同合作,從不同角度對轉基因產品進行監管 。例如,FDA負責評估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標籤問題 ,USDA負責監管轉基因作物的種植和環境影響 ,EPA負責評估轉基因作物中農藥成分的安全性 。這些監管措施保證了美國市場上的轉基因產品符合安全標準 ,不存在所謂的 “犯罪行為”。
轉基因食品是經過科學驗證和嚴格監管的安全食品,轉基因技術是推動農業和醫學發展的重要力量 。我們應該摒棄偏見,以科學的態度看待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食品 ,充分認識到其在保障糧食安全、促進人類健康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同時,也希望公眾能夠通過學習科學知識,提高對轉基因技術的認知水平 ,避免被不實言論誤導。
它又造謠說:
轉基因存在巨大潛在風險,推廣是嚴重的犯罪!對人民的犯罪。犯罪分子必須嚴懲不貸!
真相:
這種觀點很明顯是來源於極左網站,缺乏科學依據,更多源於誤解和恐慌,極大阻礙了科學技術的合理應用與科普推進。從科學研究、嚴格監管以及實際應用成果來看,轉基因技術是經過嚴格評估且有益社會發展的,並非所謂的“犯罪”。
轉基因技術經科學驗證安全性有保障
從科學原理層面分析,轉基因技術是把來自不同生物的特定基因導入受體生物基因組中,從而使受體生物獲得新性狀 。基因本質上是DNA片段,無論是轉基因生物中的基因,還是傳統作物中的基因,進入人體消化系統後,都會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質,不會直接整合到人體基因組中。例如,我們日常食用的各種食物都包含大量基因,這些基因並未對人體遺傳信息造成改變 。眾多國際權威科學組織和研究機構,如中國科學院、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國家科學院、歐洲食品安全局等,都進行了大量研究和評估 。WHO指出,“目前在國際市場上可獲得的轉基因食品已通過風險評估,並且可能不會對人類健康產生危險” 。這些權威結論是基於長期、多維度的科學研究,涵蓋轉基因作物的毒理學、致敏性等多個方面,充分證明了轉基因食品在安全性上與傳統食品實質等同 。
嚴格監管確保轉基因安全應用
在實際推廣過程中,各國針對轉基因技術建立了極其嚴格的監管體系 。以中國為例,從轉基因作物的研發、田間試驗、環境釋放,到生產性試驗、安全證書申請,再到商業化種植或進口審批,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法規和標準 。研發階段,科研人員需詳細記錄基因來源、載體構建等信息 ;田間試驗時,要嚴格控制試驗範圍、設置隔離區 ,避免基因漂移等風險 。在進口方面,所有轉基因產品都要經過嚴格的安全評價,包括對其毒性、過敏性以及營養成分等多方面的檢測 。只有通過層層嚴格審核,符合安全標準的轉基因產品才會被批准進入市場 。這種嚴格監管確保了轉基因技術在安全框架內應用,根本不存在所謂“對人民犯罪”的情況 。
轉基因技術帶來顯著效益
轉基因技術在農業、醫學等領域帶來了諸多積極影響 。在農業上,抗蟲轉基因作物能有效抵禦害蟲侵害 。比如抗蟲棉的種植,大幅減少了棉鈴蟲對棉花的破壞,使得棉花產量大幅提升 。同時,由於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不僅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還減少了農藥對環境和非目標生物的危害 ,保護了生態平衡 。在醫學領域,轉基因技術用於生產藥物和治療疑難病症 。利用轉基因微生物生產胰島素,解決了全球眾多糖尿病患者的用藥需求 ;在基因治療研究中,轉基因技術為攻克一些遺傳性疾病帶來了希望 。這些成果表明,轉基因技術是造福人類的技術創新,而非危害人民的“犯罪工具”。
將轉基因技術的推廣視為犯罪是毫無根據的錯誤認知。我們應基於科學事實,理性看待轉基因技術,充分認識到它在保障糧食安全、促進醫學進步等方面的巨大潛力。
它還造謠說:
小麥是主糧,如果變成轉基因的,後果極其危險!美國人對我們的生物戰就要成功了!必須放棄幻想,對美國人培養的國內各種勢力展開鬥爭!該殺的殺該關的關!絕對不可留情!
真相:
這類言論被恐懼和偏見裹挾,完全背離科學事實,煽動極端情緒,阻礙社會對科學技術的客觀認知與理性接納。我們需要依據科學研究成果、全球監管實踐以及國際合作事實,對這些錯誤觀點進行有力反駁。
轉基因小麥安全性有科學保障
從科學原理來看,轉基因技術是把特定基因導入目標生物基因組,使受體生物獲得新性狀 。基因本質是DNA片段,無論是轉基因小麥還是普通小麥,其基因進入人體消化系統後,都會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質,無法直接整合到人體基因組 。全球眾多權威科學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國家科學院、歐洲食品安全局等,都對轉基因技術進行了全面且深入的研究評估 。WHO明確指出,“目前在國際市場上可獲得的轉基因食品已通過風險評估,並不會對人類健康產生危險” 。大量科學實驗數據表明,轉基因小麥在營養成分、毒性、致敏性等方面與傳統小麥實質等同 。例如,對轉基因小麥的毒理學實驗,經過長期動物餵養測試,未發現其對實驗動物產生不良健康影響 ;在致敏性評估中,也沒有證據顯示轉基因小麥會引發新的過敏反應 。
轉基因小麥推廣受嚴格監管
在推廣環節,任何轉基因小麥品種進入市場都需經過嚴格的監管流程 。以中國為例,建立了涵蓋研發、試驗、審批到商業化種植或進口的全方位監管體系 。研發階段,科研人員要詳細記錄基因來源、載體構建等關鍵信息 ;田間試驗時,嚴格控制試驗範圍,設置隔離區以防止基因漂移 。申請商業化種植或進口時,需進行多輪嚴格的安全評價,包括對毒性、過敏性、環境影響等多方面檢測 。只有通過層層審核,符合安全標準的轉基因小麥產品才會被批准 。這種嚴格監管確保轉基因小麥安全可控,不存在所謂“後果極其危險”的情況。
轉基因技術不是生物戰工具
將轉基因小麥與“美國生物戰”劃等號是毫無根據的臆測 。美國在轉基因技術研發和應用處於世界前沿,是基於其強大科研實力和農業發展需求。美國國內對轉基因產品同樣有着嚴格監管體系,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美國農業部(USDA)和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等多部門協同,從不同角度監管轉基因產品。
在國際合作中,轉基因技術是全球共同探索解決糧食安全、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重要手段。許多國家積极參与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是為了提升本國農業生產力、保障糧食供應 ,並非用於惡意攻擊他國 。
同時,中國在轉基因技術研究和應用上堅持獨立自主,擁有自主研發的轉基因技術和產品,不存在被他國操控利用的情況。
我的朋友,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姜韜指出,轉基因技術一個重要特點是逆向工程容易實現,其利益保護只能依靠專利,無法通過“技術秘密”方式保護,因為基因的信息對應其DNA序列,測序後可數字化存儲和傳播,任何一個民間基因公司都可以輕而易舉的破解,任何國家、企業都難以對基因序列保密。所以以轉基因作為生物戰手段在技術上是不成立的。
例如,即使在戰爭狀態下,若跨國公司試圖用轉基因作物專利卡住我國,我國相關機構或單位可強行使用專利而不用承擔法律責任。而且我國在轉基因領域已有豐富技術積累,擁有多項轉基因專利,在部分作物研究上處於世界領先水平,這也保障了我國在轉基因技術上的自主可控,不會輕易被他國利用該技術進行生物戰等陰謀活動。
客觀看待國內科研與推廣力量
指責國內相關科研和推廣人員是“美國人培養的勢力”,要“該殺的殺該關的關”,這是對國內科研工作者和從業者的嚴重污衊 。國內從事轉基因研究和推廣的人員,秉持科學精神和愛國情懷,致力於利用轉基因技術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保障糧食安全。他們的工作嚴格遵循國家法律法規和科研倫理,為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力量 。在轉基因小麥研究中,科研人員專註於培育抗病蟲害、耐逆境、高產優質的品種,旨在滿足國內糧食需求 ,而非從事危害國家和人民的活動 。
就以張啟發院士來說,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在出國熱潮的大背景下,張啟發院士卻走出了一條逆行之路。彼時他在美國工作,外國老闆為他開出了每月10900美金的高薪,這在當時是一筆相當誘人的收入,足以讓他在美國過上優渥的生活。然而,他心中始終懷揣着對祖國的深厚眷戀和使命感,毅然決然地放棄了這份高薪與舒適的科研環境,選擇回到祖國。
回國後的張啟發,工資僅為每月68元人民幣,即便按照當時美元與人民幣匯率一比六來計算,兩者收入差距也達到了驚人的很多倍 。但他沒有絲毫抱怨,默默承受着巨大的經濟落差,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那時,他居住在陰暗潮濕的筒子樓里,生活和科研條件也極為艱苦,可這些困難都未能阻擋他為祖國科研事業奉獻的腳步。他一心只為給中國填補相關領域的空白,推動國內生物工程育種技術的發展,為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貢獻力量。
將轉基因農產品妖魔化並與惡意生物戰掛鈎是毫無根據的 。我們應摒棄偏見,依據科學事實理性看待轉基因技術。相關部門和科研機構要加強科普宣傳,讓公眾了解轉基因技術原理、安全性和應用價值 ,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推動轉基因技術在我國合理、健康發展 ,服務於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