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表研究 維持老年人大腦健康、發現最佳睡眠時間是關鍵

2021年09月09日19:22:13 科學 1945

30日的美國醫學雜誌《JAMA神經網絡》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暗示老年人的睡眠時間可能會影響大腦的健康,為了保護大腦,有必要找到最佳的睡眠時間。

據論文作者介紹,睡眠紊亂是高齡期常見的現象,被指出與認知功能的變化有關。 認知功能是指在學習、思考、推理、問題解決、決策、回憶、注意中使用的智力能力。

另外,也有人指出隨着年齡的增加睡眠的變化與阿爾茨海默病、抑鬱症和心血管病的初發癥狀有關。 因此,我們這次調查了自我申報的睡眠時間、人口動態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因素、認知功能、被稱為被實驗者的“β-澱粉樣蛋白”的蛋白質水平的關係。

美國發表研究 維持老年人大腦健康、發現最佳睡眠時間是關鍵 - 天天要聞

據擔任論文首席作者的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研究員喬·華納介紹,調查結果表明,自我申報的睡眠時間短(定義為6小時以內)的受試者的β-澱粉樣蛋白水平較高,痴呆症風險“大幅上升”。

比較對象是申報了正常睡眠時間(定義為7~8小時)的受試者。

睡眠不足的老年人,在用於評價認知能力和確定輕度痴呆症的測試中,也出現了若干或大幅不好的結果。 作為評價對象的認知能力有識別能力、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視空間能力等。

另一方面,睡眠過度也和執行功能的下降有關,但在這些人之間β-澱粉樣蛋白水平沒有上升。 申報長睡眠時間( 9小時以上)的受試者與通常睡眠時間的人相比,在測量數字和符號正確一致的能力的“數字符號置換檢查”中出現了稍低的得分。

華納在郵件中解釋說,研究結果的要點是“即使到了高齡也保持健康的睡眠很重要”。 他還說:“睡眠時間過少和過多的人,都出現了體格指數( BMI )的上升和抑鬱癥狀的增加。”從這次的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短睡眠和長睡眠有可能是不同的疾病相關聯的。

據華納先生說,β-澱粉樣蛋白“是通過通常的大腦活動製造的蛋白質,但是關於其功能還不太清楚”。

β-澱粉樣蛋白是老年痴呆症發展中最先發現的標誌之一。 阿爾茨海默病在大腦的整個區域開始積累β-澱粉樣蛋白,相互粘在一起形成“斑塊”。 據說隨着年齡的增長,澱粉樣蛋白斑容易出現,但是即使在腦內堆積了澱粉樣蛋白的狀態下,大多數人還是健康的。

根據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的說法,一旦患上該病,獲取、處理、保存信息的腦細胞就會退化並死亡。 關於死亡原因的有力理論之一是“澱粉樣蛋白假說”,由於β-澱粉樣蛋白的蓄積,腦細胞之間的交流受到阻礙,暗示着細胞最終有可能死亡。

迄今為止的研究表明,“睡眠有可能對限制腦內澱粉樣蛋白的產生、支持去除澱粉樣蛋白的排出系統”。 指出這一點的是英國阿爾茨海默研究大學宣傳部門的高層勞拉·菲利普斯。 該團體沒有參與這次研究。

菲利普斯指出,β-澱粉樣蛋白從出現老年痴呆症明顯癥狀的多年前就開始積累。 “因此,在研究睡眠問題和老年痴呆症的風險時,很難將原因和結果分開。 如果只調查一時的數據就更不用說了。”

此次研究以平均71.3歲的4417人為對象進行。 受試者多半為白人,居住國為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

關注我們 私信獲取更多再生資訊

美國發表研究 維持老年人大腦健康、發現最佳睡眠時間是關鍵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 天天要聞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中國藍新聞 浙江之聲記者 徐欣悅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熱帶風暴級),今天13時中心位於溫州偏東方向約118公里的海面上,預計將於今天傍晚到夜間在台州到寧德一帶沿海登陸。省應急管理廳總工程師胡堯文介紹,目前看,儘管颱風強度不強,但有三個特點要特別關註:一是路徑罕見,作為第一個從南海穿過台灣海峽再可能登陸浙...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 天天要聞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盧煜明被認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下一個中國科學家”。撰文丨凌 駿責編丨汪 航近日,歐洲科學院官網在線更新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在列。盧煜明院士是全球無創產檢技術的奠基人,他耗時22年開發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技術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個國家落地應用,每年為全球孕婦...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 天天要聞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等眾多科學家和青年科研人員相聚上海黃浦江畔,參加“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科學峰會”。這場峰會聚焦科學未來發展趨勢,在對話環節請科學家預測未來、寄語青年。西湖大學校長、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施一公院士認為,AlphaFold(阿爾法摺疊)人工智能系統的問世,改變了生命...
百年辯論迎來大結局?《科學》:成年後神經元可再生,再添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百年辯論迎來大結局?《科學》:成年後神經元可再生,再添關鍵證據

成年人大腦中能否產生新生神經元?對於這一問題,神經科學家已經爭論了上百年。早在上世紀之初,被譽為“現代神經科學之父”的神經組織學家Santiago Ramón y Cajal認為,成年人的大腦細胞是固定、終末化且不可改變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神經科學家都認為在兒童時期過後,人類的神經元就已經全部成熟。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