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的能被熱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體溫高到人體無法承受

2025年07月05日17:42:08 健康 1319

人真的能被熱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體溫高到人體無法承受 - 天天要聞

人真的能被熱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體溫高到人體無法承受 - 天天要聞

本文2125字 閱讀3分鐘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為了方便大家閱讀理解,部分故事情節存在虛構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就醫。


南京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在高溫天氣中因嚴重中暑不幸去世。送醫時體溫高達42.5℃,已經超過人體生理承受極限。

這不是偶然事件。隨着極端天氣頻發,中暑致死正在成為現實中的“隱形殺手”。而多數人對它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就是出汗多點”的程度。

人真的能被熱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體溫高到人體無法承受 - 天天要聞

那麼——人為什麼真的會被熱死?體溫過高到底會對身體造成什麼樣的破壞?還有哪些人,是“高溫死神”瞄準的高危人群?我們接下來就來一一解答。

中暑不是小事,是“熱中毒”

中暑並不只是“曬太久頭暈”這麼簡單,它其實是人體熱調節系統崩潰後的全身性熱中毒反應

在醫學上,中暑分為輕型(先兆中暑)、中型(輕度中暑)和重型中暑。重型中暑又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最危險的熱射病

人真的能被熱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體溫高到人體無法承受 - 天天要聞

熱射病是中暑中的“終極Boss”,死亡率可高達50%以上,甚至在短短几小時內導致多器官衰竭。

體溫超過40℃,人體的“散熱系統”會崩潰

人體正常體溫維持在36.5℃~37.5℃。當環境溫度過高,汗腺、血管等散熱機制開始超負荷工作。但當核心體溫超過40℃,尤其是42℃以上時,蛋白質變性細胞壞死、酶系統紊亂等問題接踵而至。

就像電腦過熱會死機一樣,人體“燒壞”了,靠降溫也未必能拉回來。

人真的能被熱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體溫高到人體無法承受 - 天天要聞

誰是高溫“重點照顧對象”?

不是只有戶外工人、跑步者才會中暑。老年人、嬰幼兒、慢性病患者、肥胖者、酗酒者都是高風險人群。

比如老人,體溫調節能力減弱,汗液分泌減少,即使體內溫度不斷上升,也不易察覺或及時散熱。

2024年中國疾控中心研究指出,70歲以上人群在高溫天氣下的中暑率是普通成年人的2.9倍

人真的能被熱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體溫高到人體無法承受 - 天天要聞

中暑不只靠“曬”,還和濕度、通風、穿衣有關

很多人誤以為“只要不在太陽下就沒事”。實際上,高溫環境、濕度大、空氣不流通,才是中暑的三大元兇。

濕度高時,汗液無法蒸發散熱;通風差時,熱量滯留;穿着不當也會阻礙體表熱量釋放。

辦公室、廚房、車內,只要溫濕度疊加到一定程度,也會“悶出命”。

人真的能被熱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體溫高到人體無法承受 - 天天要聞

中暑≠出汗多,不出汗才更致命

輕中度中暑時,患者常常大汗淋漓。但熱射病患者反而常常沒有汗,因為體溫調節功能已崩潰,汗腺“罷工”。

這也是熱射病最危險的信號之一:高熱(體溫>40℃)+意識障礙+皮膚乾熱,必需立即送醫。

別迷信“排汗=散熱”,汗液不蒸發就等於白流,反而可能加重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人真的能被熱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體溫高到人體無法承受 - 天天要聞

中暑是系統性疾病,不是“喝點水就好了”

很多人中暑後第一反應是“趕緊喝水”。但對於重度中暑,單純補水遠遠不夠

熱射病時,腦、肝、腎等重要器官會迅速受損,甚至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

這時候,需要專業的降溫治療和生命支持手段,包括冰毯、靜脈補液、電解質糾正、甚至透析。

為什麼有些人“中暑快死了”,自己卻沒意識?

人真的能被熱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體溫高到人體無法承受 - 天天要聞

熱射病的恐怖之處之一就在於,它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導致意識混亂、譫妄、昏迷、抽搐等。

有些患者中暑後甚至還能走路說話,但數小時後就因腦水腫或多器官衰竭去世。

所以,越是“扛得住”,越要警惕“爆髮式中暑”。尤其是看到有人在高溫下說胡話、走路不穩,千萬別當“喝多了”,要警惕熱射病。

“熱死”有多快?最短記錄不到2小時

根據《中華急診醫學雜誌》統計,重型中暑患者從發病到死亡的中位時間為4小時,最短記錄不到2小時。

人真的能被熱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體溫高到人體無法承受 - 天天要聞

尤其在室內高溫密閉環境、車內、廚房等區域,缺乏救助時幾乎是“靜悄悄”地喪命。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每年都有“老人家午休時中暑身亡”的悲劇。

預防中暑,不只是“多喝水”這麼簡單

說實話,“多喝水”這條建議太泛了。真正有效的預防,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了解自己的風險等級:老人、心腦血管患者、糖尿病人要格外小心;

合理安排出行時間:避開11:00~16:00的高溫時段;

穿透氣、淺色衣物,不要等“出汗再說”;

關注氣象預警,高溫黃色/橙色/紅色預警不是“嚇唬人”,而是實打實的風險提醒;

重視早期信號:一旦出現頭暈、噁心、乏力、心悸,需立即離開高溫環境,降溫、補液、觀察。

人真的能被熱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體溫高到人體無法承受 - 天天要聞

這些降溫誤區,千萬別踩

  1. 喝冰水猛灌:容易導致胃腸不適或反射性血管收縮;
  2. 酒精擦身降溫:兒童危險,可能引起酒精中毒;
  3. 捂汗排毒:完全錯誤,中暑時應儘快散熱,而非捂汗;
  4. 電風扇直吹身體:在高溫高濕環境下,風扇不會降溫,只會加速脫水。

正確做法是:在陰涼通風處休息,補充含電解質的飲品(如口服補液鹽),必要時用濕毛巾擦拭腋下、頸部、腹股溝等大血管處降溫。

高溫天氣,是對“健康韌性”的考驗

人真的能被熱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體溫高到人體無法承受 - 天天要聞

現代醫學不再將“中暑”視為單純的急症,而是公共衛生危機的前哨。全球變暖背景下,中暑已成為老齡社會的新型殺手。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數據,2023年全國因中暑入院人數較2015年上升約2.3倍。這不是簡單的“熱”,而是對人體極限的挑戰

總結一句話:

別等出事才後悔,能防住熱射病,才是真正的“扛熱王者”。

資料來源:

①. 鄒強, 張文宏, 李軍. 熱射病的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0年版)[J]. 中華急診醫學雜誌, 2020, 29(8): 833-839. DOI:10.3760/cma.j.cn311365-20200507-00605.
②.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中國氣候變化健康風險評估報告2018》[R]. 2020年發布.
③. 王靜, 彭志勇. 中暑相關死亡病例流行病學分析[J]. 中華流行病學雜誌, 2021, 42(6): 963–967.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01210-01416.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你真的需要減重嗎? “科學減重標準”了解下 - 天天要聞

你真的需要減重嗎? “科學減重標準”了解下

轉自:經濟日報近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學糖尿病中心主任紀立農教授與阿里健康聯合發布“科學減重標準”,希望通過規範的營養管理、運動干預、藥物治療,幫助超重與肥胖人群開啟科學減重之旅。
油膩大叔控糖 60 天變型男,控糖真的這麼管用嗎? - 天天要聞

油膩大叔控糖 60 天變型男,控糖真的這麼管用嗎?

最近幾年,互聯網上颳起了一陣“控糖”風,說“控糖”能減肥,能美容、養顏,控糖60天就能從油膩大叔變成健碩型男,還能預防各種慢性病。身邊好多朋友都在喊着要“控糖”。不過,控糖控的到底是什麼糖呢?飲食里的碳水又該怎麼算?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好好嘮嘮
西安一醫院為天水血鉛異常幼兒開單獨診室,醫生回應兩地檢驗結果懸殊 - 天天要聞

西安一醫院為天水血鉛異常幼兒開單獨診室,醫生回應兩地檢驗結果懸殊

極目新聞記者 陳洋洋7月1日,甘肅省天水市查獲一起某幼兒園違規使用添加劑導致部分幼兒血鉛異常案件。隨後幾天,陸陸續續有家長帶孩子自行前往西安進行血鉛檢驗。查血鉛的單獨診室掛牌5日下午,極目新聞記者再次趕往西安市中心醫院,發現與昨日不同的是,兒科門診已開闢單獨的診室供天水血鉛異常幼兒就診。下午3時許,仍有...
醫生坦言:能活過80歲的糖尿病人,身上會有這7個特點 - 天天要聞

醫生坦言:能活過80歲的糖尿病人,身上會有這7個特點

據《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所說,在我國大約有1.5億人存在糖尿病高患病的風險,近幾年也逐漸成為了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和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可怕的不是糖尿病,而是患上糖尿病後的併發症,當多個併發症找上門,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