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曹露婷 通訊員 陳丹
近日,浙大二院婦科副主任醫師張偉江先後接診了3位因痛經被送到急診的女孩子,女孩子們都只有20多歲,且都有5年以上的痛經,卻都沒有重視,硬抗着從未做過檢查。
其中一個女孩在痛到暈厥後,被家人送來浙大二院的急診。超聲和CT檢查發現她卵巢腫瘤達15cm,並發生了破裂,腫瘤指標ca125飆升到了1500以上,輔助檢查提示是卵巢惡性腫瘤破裂。
在急診腹腔鏡時,醫生髮現,充滿女孩們整個盆腔的不是破碎的腫瘤組織,而是巧克力樣粘稠的黑色液體,雙側卵巢腫大得像氣球一樣,並且和直腸、輸尿管緻密粘連,分離過程中還發現卵巢內異囊腫像套娃一樣,大囊腫里還套着很多個小囊腫,這到底是什麼情況?

正常的女性生殖系統,浙大二院供圖

患者的生殖系統,浙大二院供圖
張偉江副主任醫師說,“有一種疾病是良性的,但會像惡性腫瘤一樣生長,那就是——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啥?子宮內膜異位症(簡稱內異症)是進展性疾病,指子宮內膜組織(腺體和間質)在子宮腔被覆內膜及子宮以外的部位出現、生長、浸潤,反覆出血,繼而引發疼痛、不孕、結節或包塊等,是一種雌激素依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有月經且有盆腔疼痛癥狀的女性50%~80%都患有內異症,在不孕症女性中內異症的發病率高達50%。但由於不重視,從患者最初出現疼痛癥狀到明確診斷內異症的時間延遲達4~11年,65%的女性最初被誤診。
內異症本身就會導致卵巢儲備功能降低,早絕經風險更高,手術剝離卵巢囊腫時也會不可避免地帶走卵巢的正常組織,進一步損傷卵巢功能,所以早診斷早干預,降低手術治療的次數非常重要。
子宮內膜異位症,有哪些癥狀?我國《子宮內膜異位症診治指南(第三版)》指出,內異症的臨床表現為以下1種或多種:痛經,影響日常活動和生活;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或性交後疼痛;與月經周期相關的胃腸道癥狀,尤其是排便痛;以及與月經周期相關的泌尿系統癥狀,尤其是血尿或尿痛。合併以上至少1種癥狀的不孕,具有以上1種或多種癥狀可以臨床診斷內異症。
除了疼痛的典型癥狀外,疲勞、疲憊、精力不足、胃腸道問題、腹脹和一系列過敏性疾病等其他癥狀也顯示出與內異症的相關性。
內異症患者疲勞、疲倦的發生率與痛經和非經期下腹痛一樣高發,這些癥狀因不具有特異性,所以通常會被忽視。
如何做檢查,明確子宮內膜異位症?
婦科檢查對診斷內異症有重要意義,內異症的典型體征為子宮後傾固定、附件可捫及活動度欠佳的囊性腫塊,陰道後穹隆、子宮直腸陷凹、宮骶韌帶痛性結節、陰道後穹隆紫藍色結節,其中陰道後穹隆、陰道直腸隔痛性結節可考慮深部浸潤型內異症診斷。當然查體的結果與醫師的經驗、檢查技巧有很大的相關性,因此準確性也不一致。
超聲檢查是內異症診斷、治療及隨訪的主要影像學檢查手段,經陰道超聲檢查是首選。
無性生活史患者可使用經直腸超聲或經腹超聲檢查,但超聲檢查結果準確性高度依賴於操作人員的經驗。而磁共振,對於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評估具有一定優勢。
子宮內膜異位症,怎麼治?張偉江副主任醫師表示,很多姑娘以為自己是原發性痛經,從而延誤診斷。其實反覆發作的痛經超過6個月以上,且用止痛藥效果越來越差,就要及時就診。
內異症是一種全身性炎症性慢性疾病,一旦臨床診斷內異症,無需進行手術確診,即可開啟經驗性藥物治療緩解疼痛、控制疾病發展。藥物治療是內異症長期管理、預防複發、保護生育力的關鍵。
對於前文提到的年輕小姑娘而言,手術要做到既能夠徹底清除內異囊腫病灶,又要保護好卵巢、腸管、輸尿管不受損傷,所以每一台手術都花費了3個小時的精細操作來保留姑娘們的生育功能。
術後,張偉江團隊還叮囑她們: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是個複發率極高的疾病,只要卵巢還有功能,內異囊腫就會春風吹又生,所以要定期複查,長期用藥控制。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