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孫淑玉 通訊員 欒秀玲
手腕疼得睡不着?傳統手術創傷大、效果不確定,讓很多人“望而卻步”。日前,煙台山醫院手外一科完成了全市首例腕關節鏡下四角融合術,為一位飽受腕關節疾病困擾的患者帶去了希望。
該手術由煙台山醫院手外一科付勝強領銜,副主任醫師李曉、主治醫師徐俊濤共同參與,這標誌着煙台山醫院在手外科微創手術領域取得了新突破,達到了業內先進水平。

飽受手腕疼困擾,老農晚上常疼醒
該患者是一位農民,靠雙手養家糊口。然而,腕關節的疼痛逐漸成為他生活和勞作的阻礙。起初,腕部的不適只是偶爾閃現,他沒太在意,以為只是勞作後的疲勞反應,簡單休息後便又繼續田間的忙碌。但隨着時間推移,疼痛愈發頻繁且劇烈,不僅影響到他日常的農活,連簡單的抬手、握拳動作都變得異常艱難,晚上更是常常被腕部的刺痛驚醒。
在家人的勸說下,他踏上了求醫之路。輾轉多家醫院後,經X線片和MRI檢查,他最終被確診為舟月分離導致的SLAC腕四期病變。這一病症使得橈舟關節、頭月關節、鉤頭關節均出現嚴重關節炎,軟骨剝脫,軟骨下骨外露,腕關節的正常結構與功能遭受極大破壞,若不及時治療,手部功能將進一步惡化,甚至可能面臨殘疾的風險。
傳統切開手術需要在腕關節處切開較大的切口,以充分暴露病變部位,這就如同對腕關節進行了一場“大刀闊斧”的拆解。一方面,大面積的切口意味着要切斷諸多周圍的軟組織、韌帶等結構,術後極易引發局部粘連,嚴重影響關節活動度,患者在術後康復過程中面臨漫長而艱難的功能鍛煉階段,且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另一方面,切開手術創傷大、出血多,術中視野相對有限,對於一些細微病變的處理難以做到精準到位,容易遺漏一些隱藏較深的病灶,增加了手術風險與術後複發的可能性。
更微創和精準,四角融合術為患者順利減痛
為避開傳統手術的劣勢,在經過嚴謹的病例討論與術前評估後,煙台山醫院付勝強主任團隊決定為患者實施腕關節鏡下四角融合術。
手術當日,在精心的術前準備後,患者被推進手術室。與傳統手術大開大合的場面截然不同,腕關節鏡手術僅通過幾個微小的切口,便將纖細的關節鏡及手術器械探入腕關節內部。關節鏡宛如醫生的“第三隻眼”,將腕關節內的病變情況清晰地呈現在屏幕上,細微之處纖毫畢現,為手術提供了精準的導航。
術中,付勝強熟練地操作關節鏡,使用精細磨頭、髓核鉗等特製工具,透過微小切口直達病灶。精準地去除病變組織,最大限度保留了健康的骨與軟組織,將手術創傷降到最低。隨後,對各個病變關節面的處理更是有條不紊,依次暴露並清除頭月、鉤頭、月三角、鉤三角各關節對應軟骨面,操作精準度遠超傳統手術。
克氏針固定各關節環節,如同搭建穩固的“腳手架”,為後續置入3.0空心加壓螺釘奠定堅實基礎。每一步操作都在關節鏡的實時監控下進行,術中拍片再次確認固定位置良好,確保每一枚螺釘都精準就位,為腕關節的融合與康復提供可靠保障。
相較於傳統切開手術,腕關節鏡下四角融合術優勢明顯,微小切口極大減少了對周圍組織的破壞,術後切口癒合快,疤痕微小,幾乎不影響腕部外觀。此外,出血少、精準度高,也讓術後儘早恢復成為可能。
手術的成功只是患者康復之路的第一步。術後,在醫護團隊的精心照料下,患者恢復情況良好。手部腫脹程度較傳統手術明顯減輕,疼痛得到了有效控制。在手外一科康復團隊的指導下,患者開始進行康復訓練,如今,這位患者已基本恢復了腕關節的部分功能,能夠自理,還能從事輕度的農事活動,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與希望。“真沒想到,原本以為這手就廢了,現在還能恢復得這麼好,感謝煙台山醫院的醫生們!”他激動地說。
此次手術的順利完成,煙台山醫院不僅為眾多類似病症患者提供了更優的治療選擇,也推動着煙台乃至周邊地區手外科醫療水平邁向新高度。“今後,我們團隊將繼續深耕微創手術領域,不斷探索創新,讓更多患者受益。”付勝強表示。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