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私德與醫德,從來都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著名婦產科專家田孝坤的最後一台手術,是在自己年逾80且“身上插着尿管、血管造瘺管,掛着尿袋”的情況下做的.
當時在手術台上躺着的是一名山區農婦。她因子宮切除手術損傷造成了尿瘺,在當地做過兩次修補手術都沒成功。不想墊着尿片度過餘生的患者,抱着最後一絲希望來找田孝坤。手術進行了1個多小時。以往從不在術中上廁所的田孝坤這次去了兩趟廁所。那時候,田孝坤排尿已困難到要用手擠壓,還便血。
手術成功了,但兩天後,田孝坤因腎衰竭倒在病床上,再也沒能回到他鐘愛的崗位。
這個故事好似一面鏡子,照見了醫者之心,更照見了醫者之德。田孝坤就是這樣一位醫德與私德完美融合的大醫。
一個慎獨的君子,一個一日三省吾身的賢人,在公共領域卻是一個悖德無禮之徒?一個傷風敗俗之人,在大眾場合卻是一個德高望重的尊者?這樣的人格分裂,實難想象。如果真有,也是精神病患者或者岳不群式的偽君子。梁啟超當年談公德私德,說“斷無私德濁下,公德可以襲取者”,把“公德”換成“醫德”,這個道理放在醫療領域依然成立。
私德與醫德從來不是涇渭分明的兩條河流,而是一脈相承,不可分割,好比樹根與果實,失去私德的滋養,醫德終將枯萎。能守住生活里的小節,方能守住手術台上的大義。如果醫德高尚而私德有虧,那麼或者是前者慢慢感化後者,或者是後者逐漸腐蝕前者,二者無法穩定地共生共存。名醫張孝騫有句名言:“患者以生命相托,我們如何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醫德與私德兼優者,才能說出這樣的話。
修養個人品德,對醫德、醫術的滋養,雖不是那麼顯著,但如同暗流之於江河,不可無視,更不可小視。國醫大師王琦說過:“如果你只搞科研,那就一意求真、一心向學就足夠了。但你作為一個醫生,不抱善念、沒有憐憫之心,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患者的訴求,那你肯定看不好病。”
有一天,五六個小時的坐診下來,王琦感到特別疲勞。這時有位學生猶豫再三,最後還是上前告訴老師有幾個患者的方子沒開。王琦說:“你做得對,你這是醫生的心腸。”醫生的心腸,不就是醫德嗎?
最近,某醫院開除了一名“違反生活紀律和醫德醫風問題”的醫生。在手術期間,這個私生活不檢點的醫生,將患者扔在手術台置之不顧。這與前述田孝坤帶着尿袋上手術台的做法,何啻天壤之別?職業面具下的私德潰敗,終究撕破了“醫德”的包裝紙。
兩相對照,就更能理解清代名醫喻昌為什麼非常重視醫德和私德的涵養了。在《醫門法律》中,他談道:“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於情。篤於情則視人猶己,問其所苦,自無不到之處。”這種態度說明古人早已參透:診室外的修行,決定診室內的境界。大愛之醫,必是仁愛之人。
我們相信,隨着醫改的深入,隨着醫風醫德建設的加強,廣大醫務工作者會恪守醫德醫風醫道,修醫德、行仁術,懷救苦之心、做蒼生大醫,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
近日,國家衛健委會同有關部門表彰了新一批全國衛生健康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白求恩獎章”獲得者。“患者的幸福就是醫生最大的快樂。”這是“白求恩獎章”獲得者江濤的肺腑之言,也是廣大醫者的共同心聲。
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推進健康中國行動,離不開廣大醫務工作者的擔當和奉獻。要讓手術刀精準切割病痛,先得在生活里磨礪出道德的鋒刃。當每個醫生都肯花心思捂熱聽診器、拔除心裡的草,中國醫療這棵大樹,自然會結出更香甜的果子。
那種“我私德有問題,公德沒問題”的歪理邪說,庶幾就能銷聲匿跡了吧。(熊建)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5月06日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