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方葯義
方名:疏肝養陰湯
組成:蘇葉10g,蘇梗10g,小青皮6g,旋覆花30g,射干6g,瓜蔞15g,鬱金6g,沉香3g,五靈脂10g,石菖蒲6g,生龍、牡各30g,磁石30g,五味子10g,麥冬30g,生地30g,朱珀散2g
主治:咽異物感。
用法:每日1劑,水煎3次分3次服。3周為1個療程。
方病述略
本症是神經官能症之癔病中感覺障礙的一種咽部異物感覺,與精神因素密切相關。
表現為咽部有異物阻塞感,咽不下,吐不出,但飲食吞吐通暢,亦無或少其它神經系統癥狀,而檢查咽部又無陽性發現。
中醫名之“梅核氣”,《金匱要略》曰:“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
此說明一是本症多為婦人所患,二是咽中似有烤熟的肉塊堵塞,三是用半夏、厚朴、茯苓、蘇葉等理氣化痰葯治療。
現有將其列入咽喉病者,認為因情志不遂,肝氣鬱滯,痰氣互結,停聚於咽所致,屬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為主要表現的郁病類疾病。
綜觀歷代醫家治療方葯,不外半夏厚朴湯、玉真丹、來複丹、沉香降氣湯之類,大意均以理氣化痰、疏肝解郁為主。余以為不夠全面,本症應屬腦神類疾病。
嘗見“一人膈亡,全村咽塞”之情,因見噎膈病死亡,而自感咽中不適的患者,臨床上屢見不鮮,主要原因還是受驚受恐,害怕自己生癌而產生咽部有異物的自我感覺。
然要注意,50歲以上患者,若久治不愈,亦應檢查,防生食管病變的可能。余早年臨床曾誤診一食道癌女患者,初以為本症無大礙,直至後來被確診。
治療本症用藥,固然要考慮治氣,尤要考慮病位病原,余制疏肝養陰湯治療本症,即宗此旨。
病位在咽,咽位居上,咽者脈之聚,脾、胃、心、腎、小腸之脈皆循咽夾咽,尤其手少陰心脈病,則“咽干”,故重用生地、麥冬養心陰,瓜蔞甘潤潤肺、化痰散結,射干直入咽部消痰散血;病原在腦神受擾,重用龍骨、牡蠣、磁石合五味子、朱珀散鎮靜安神,五靈脂活血,鬱金、菖蒲通竅開郁,並可滌痰化瘀;由於郁久氣結不散,重用旋覆花及沉香降氣,青皮破氣,蘇葉、蘇梗順氣。
陳修園說蘇葉,朝挺暮垂,能引陽入陰有交通心腎治不寐之功,無論心腎交通與否,但氣順痰消、瘀散神安,其病自能向愈。
病案舉例
王某某,女,40歲,農民。
半年前漸覺氣管狹窄,呼吸不暢,常常脘阻噯氣。近1個月來,咽中如有棉絮團堵塞,吐不出,吞不下,但飲食吞咽無礙,曾服西藥抗菌消炎,癥狀不能緩解。診脈細弱,苔薄黃,舌紅,咽部無充血,心肺檢查無異常,食道攝片,鋇餐通過暢利。詢之1年前因其舅父患食道癌病故幫助料理而後起,診為梅核氣。
從咽異物感用藥,投疏肝養陰湯。
處方:蘇葉、蘇梗、五靈脂、五味子各10g,青皮、射干、鬱金、石菖蒲各6g,旋覆花(布包)、生龍牡(先煎)、磁石(先煎)、麥冬、生地各30g,瓜蔞15g,沉香3g,朱珀散(沖服)2g
葯服5劑,咽塞感大減,唯稍加凝靜,仍有所覺,再投上方5剤。先後4診,服方20劑,病癒,兩年余未作。
按:
本病例主要由於對癌症了解不夠,認為癌症可傳染,加上狹隘心理,造成情緒緊張和焦慮而產生此症。
今以大隊疏肝理氣之葯,又有大劑養陰安神之品,再經檢查確診解結,疑心斷消,氣痰血瘀悉去,神安自守,當獲全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