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晏雯
通訊員 任藝萱
23歲小伙身強力壯,近兩年卻頻發胸悶、心慌,最近甚至出現心源性猝死,通過緊急電除顫後幸運生還。在向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心血管醫院心律失常Ⅱ科求助後,小伙終於查清了病因,並通過心臟介入手術,擺脫了“猝死魔咒”。

趙慶彥教授正在接診
來自湖北孝感的小錢常年在武漢工作,近年來他反覆出現突發胸悶、心慌的情況,由於持續時間短且癥狀較輕,他都以為是熬夜所致。1個月前,小錢在工作期間突然眩暈、呼吸困難、黑蒙,隨後暈倒並意識喪失,同事緊急送往附近醫院急診科,通過緊急電除顫後恢復了心跳。醫生告訴小錢,他的心臟可能有大問題,需要儘快查明原因,“否則下一次還會再發生猝死。”

趙慶彥教授(右1)正在手術中
為了進一步明確病因、預防再次發生猝死,小錢一家向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醫院心律失常II科主任趙慶彥教授求助。在詳細詢問病史和聽診後發現,小錢的心律明顯不齊,有頻發早搏,複查心電圖和心臟超聲後,結合患者病史和其他檢查,確診為“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引起的心源性猝死”。
據相關統計顯示,我國每年發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數約為54萬,相當於每分鐘就有1人發生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一旦發生,幾乎是“百死一生”。發生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很多,其中年輕人以先天性心臟病和遺傳性心臟病多見。小錢就是患了一種叫“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的遺傳性心臟病”,所導致的心源性猝死。
趙慶彥教授介紹,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患者發病年齡普遍較輕。在這種疾病中,脂肪纖維組織取代了正常的心肌,導致心臟擴大、心功能降低,並可誘發惡性心律失常乃至猝死,其病情風險高,預後差。

目前,針對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的治療在國際上仍是難題:雖然埋藏式自動心臟復律除顫器(ICD)已證實可有效降低心源性猝死的發生,但ICD不能控制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的進展和惡性心律失常的發作。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醫院單體規模位居華中第1一、中國第四,同時為全國心血管介入診療技術培訓基地(心律失常介入)中國房顫中心示範基地、中國心源性卒中防治基地。在心血管醫院強大的學科力量支持下,趙慶彥教授組織團隊反覆研討病情,最終決定為小錢實施“心臟射頻消融術+ICD置入術”,儘可能挽救年輕的生命。
術中,趙慶彥教授團隊首先採用磁導航三維標測技術,對小錢的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動過速進行精準定位。由於患者早搏起源部位較多,且右心室厚度較薄,對術者的水平是個極大的考驗。最終在反覆的標測及耐心細緻的消融下,精確消除了早搏和室速發作最多危險性最高的部位,患者的室性早搏明顯減少。
隨後趙慶彥教授團隊又為患者置入了埋藏式自動心臟復律除顫器(ICD)。在調試好除顫器的各項參數後,成功結束手術。術後複查長程心電圖,結果顯示24小時室早次數降低多半。趙慶彥教授介紹,通過射頻消融術+ICD置入術再配合藥物治療,可達到幫助小錢預防心源性猝死的“雙保險”。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