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廖仕祺
繪圖 劉陽
“養肝聽木行樂,養脾胃聽土行樂……”如今,年輕人的養生思路不只是吃住行,還喜歡曬背、八段錦、三伏貼,就連音樂都流行起了養生歌單。“我總是心慌、心悸,最近天天聽《紫竹調》,親測有用!”在“‘00後’全新養生思路”的相關網絡話題下,有網友評論道。還有人大呼“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並表示要立刻搜索養生歌單。

記者搜索發現,在不少音樂平台都有“養生歌單”,包含養肝、養心、養脾胃等不同類型的曲目,以器樂演奏的純音樂為主,並在標題後標明為古琴曲、靜心音樂、助眠音樂等。在某音樂平台上,此類歌單的最高播放量將近80萬。
聽歌真的有這麼神奇的療效嗎?專家介紹,從中醫來講,音樂療法也就是五音療法,是以中醫五音理論的五種音調(角、徵、宮、商、羽)配屬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臟(肝、心、脾、肺、腎)以及五志(怒、喜、思、憂、恐)等,以音樂來調整陰陽、調和身心,從而治療疾病。
專家同時指出,單一的音樂療法雖然擅長於改善輕度的情緒問題,可以幫助患者緩解壓力、改善睡眠障礙、減輕焦慮情緒。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人都適用於音樂療法。具體的疾病診療還需結合病因、病症、病理以及患者的綜合身體素質等多方面因素,來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法,特別是身體有明顯不適時,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查明病因,而不能完全寄希望於“聽歌治病”。
其實,從練習八段錦、五禽戲,到三伏天曬背、聽五行音樂,再到如今配製中藥酸梅湯,每隔一段時間,年輕人中就會掀起一陣養生熱潮。不過,和老年人養生不同,年輕人主打“朋克養生”,“可樂配枸杞,熬夜敷面膜”。
但值得注意的是,養生需要長期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邊放縱自己,一邊寄希望於通過幾張歌單來達到養生的目的。掌握科學的養生方法,遠比聽幾首歌更重要。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