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第一階段:0-4周
目標:
保護移植物癒合、降低腫脹和炎症、防止膝關節粘連、提高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
措施:
1.佩戴支具和拐杖,在術後第一周將支具鎖定在伸直位,不論是在睡覺時還是鍛煉中。一周後可以在鍛煉時取下支具。如果術後4周以後患者能屈膝100°以上,直腿抬高沒有伸肌延遲,並且無痛不行就可以去除支具了。患者只要形成無痛步態就可以去除拐杖。
2.術後48-72小時內,患者應進行20分鐘的冰敷或冷療,之後每天至少進行3次,每次20分鐘。術後進行患肢的抬高和加壓。神經肌肉電刺激療法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疼痛和腫脹。
3.膝關節術後被動伸直應在一周內獲得。術後兩周單純ACL重建的患者的角度應達到90°左右,在四周後達到120°。髕骨鬆動,上下和左右手法鬆動。踝關節下墊毛巾進行主動膝關節伸直訓練。俯卧位,膝關節以下伸出床面進行被動膝關節伸直訓練。腘繩肌和腓腸肌牽伸訓練。仰卧位,足跟向上滑動進行主動屈曲訓練。自行車訓練。使用持續性被動運動機器(CPM)進行活動。坐位,膝關節垂於床邊,進行被動屈曲訓練。仰卧位,將足放在牆上進行足滑牆訓練。
4.早期從膝關節周圍肌肉的靜力性收縮訓練開始,逐漸進展到在90°-45°的開鏈伸膝訓練和抗阻力屈曲訓練。股四頭肌、腘繩肌靜力性收縮訓練。在沒有伸肌延遲的情況下進行直腿抬高訓練。俯卧位膝關節屈曲訓練。髖關節外展、內收訓練。踝泵運動。站立位提踵訓練。臀橋訓練,激活下肢運動鏈。核心肌群訓練。
5.身體重心轉移訓練、站立位的平衡訓練。小幅度的步態訓練。
進入到下一階段的標準:
最少的疼痛和腫脹、股四頭肌肌力至少達到健側的50%-60%、完全、主動的膝關節伸直、膝關節屈曲達到110°-120°、膝關節沒有過度鬆弛。
康復中的注意事項和問題
- 術後腫脹是正常的,但是腫脹及滲出造成的疼痛必須儘可能減輕,腫脹和產生的疼痛會對股四頭肌產生抑制,並造成患者身體和心理上的痛苦,降低訓練積極性。
- 髕骨活動度的鬆動應貫穿始終,直至髕骨活動度達到正常。髕骨活動度的丟失使得膝關節活動度受限,並使股四頭肌運動單元募集變差。髕骨向內的活動對膝關節屈曲影響比較大。
- 伴有半月板修補術的患者,在術後4-6周應將膝關節屈曲限制在90°範圍內。負重練習和腘繩肌的訓練也應延遲。
- 膝關節在45°-0°範圍伸展對移植物的拉力比較大,不應在12周前進行此角度開鏈練習,在6周後開始90°-45°的開鏈伸膝練習更能安全高效的訓練到股四頭肌。
- 在打開膝關節活動度的時候,如果股骨和脛骨出現相對旋轉和錯位將會導致屈曲和伸直受限。通常來說會發生股骨內旋和脛骨外旋,這個時候要松解股二頭肌和激活半腱半膜肌來調整膝關節旋轉,這樣能較快增加關節活動度。
- 術後康復的進程和手段應根據移植物的選擇、固定方法、患者特定因素、手術程序和外殼醫生的偏好來進行調整,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康復師應和手術醫師密切溝通交流來確定治療方案。具體的康復方法有很多種,也可以自行設計,但是一定要根據移植物的癒合過程來做康復,了解膝關節術後的危險因素和更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