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康復出院後,個別出現“復陽”現象。那麼,什麼是“復陽”?“復陽”後是否有傳染性?是否需要治療?甘肅省疾控專家進行了逐一解答。
什麼是“復陽”?
“復陽”是指新冠病毒陽性感染者解除隔離或出院(艙)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再次出現陽性的情況。“復陽”患者,核酸檢測Ct值一般都≥35,如果沒有出現癥狀,無需管理,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安全的。
為什麼會“復陽”?
專家介紹,導致這個結果有以下兩個原因:1.間歇性排出的脫落病毒片段;2.再次感染另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突變株。
分析以上兩個原因之前,需要回顧一下新冠病毒Ct值的相關概念。Ct值,全名叫Cycle threshold,即循環數閾值,目前核酸檢測使用的是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
PCR技術可以檢測出是否有病毒,但是不能區分病毒是否有活性——即到底是有傳染能力的“活病毒”,還是沒有傳染能力的“死病毒”(病毒片段),無法判斷。有文獻報道出院(艙)康復人群“復陽”後並未分離出活病毒,“復陽”可能是檢測到失活的病毒片段。
因此,當出院(艙)後人員PCR技術檢測為陽性時,並不等同於有傳染性,因為對於康復期患者,當Ct值≥35時,已經不能分離出活病毒,此時患者並不具有傳染性,所以如果是這種情況,“復陽”者沒有傳染性,大家不必恐慌;如果身邊出現“復陽”病例,而又沒有進行下一步的收治及社區管控,那麼往往是因為其Ct值≥35,意味着此類患者已經不具有傳染性,所以也不需要戴着有色眼鏡,刻意躲避。
此外,人體感染新冠病毒後1—2周會逐漸產生抗體,但隨着時間延長,抗體水平會有所下降,且毒株在不斷變異,此前也有康復人群再感染新毒株的病例報道,所以康復人群依然有再感染變異毒株的可能,對於“復陽”人群是否有傳染性,需要結合Ct值等綜合判斷傳播風險。
專家詳解
專家指出,曾感染過經治療或隔離觀察出院(出艙)的人群如果核酸檢測提示陽性需要仔細分析甄別,根據防控指南的管理原則,分別對待總結如下:
1.如果Ct值≥35,完全沒有任何癥狀體征,無需管理,不需要判定密接(與其共同居住、共同工作等接觸頻繁的人員);
2.如果Ct值≥35,如出現發熱、咳嗽等相關臨床表現,或Ct影像學顯示肺部病變加重,應立即轉運至定點醫療機構,根據病情進行分類管理治療,但無需對其密接者進行追蹤和管理;
3.如果Ct值<35,沒有癥狀體征,需要結合病程、Ct值動態變化等快速評估其傳播風險(傳播風險會由相關專業人士科學判定),如有傳播風險按感染者管理,判定和管控密接,但無需判定密接的密接;如無傳播風險,不再進行管控,無需判定密接;
4.如果Ct值<35,同時出現了發熱、咳嗽等相關臨床表現,或Ct影像學顯示肺部病變加重,應立即轉運至定點醫療機構,根據病情進行分類管理治療,同時需要判定和管控密接,無需判定密接的密接。
來源丨新甘肅·每日甘肅網、甘肅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