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愛爾蘭馬鈴薯饑荒、特立尼達奴隸制,還是冰島麻疹流行,女性在極端環境下總比男性活得更久。
儘管女性擁有更複雜的生殖系統,承受月經、懷孕、分娩和哺乳等重負,甚至在許多地區女孩獲得的食物和醫療資源少於男孩,女性依然展現出更強的生命力。意大利帕多瓦大學人口學副教授弗吉尼亞·扎魯利分析了七個人群在饑荒、流行病和奴隸制等極端環境下的生存數據,發現女性在幾乎所有年齡段和地區都比男性更長壽。2018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顯示,即便是新生女嬰,存活率也高於男嬰,暗示女性生存優勢源於生物學。
扎魯利表示,即使在現代社會,女性面臨的極端身體壓力較少,但數據仍顯示男性死亡率幾乎在每個年齡段高於女性。這種性別差異可優化醫療保健,如癌症治療和疫苗設計,使醫學更精準、個性化,尤其對女性更有效。
女性染色體與激素優勢。女性擁有兩條x染色體,相較男性xy染色體具有天然優勢。x染色體基因數量約為男性的10倍,賦予女性更強大的免疫系統。神經遺傳學家莎倫·莫阿萊姆在《更好的一半:論女性的遺傳優越性》中指出,女性免疫系統因病毒和細菌的變異而更具適應性和韌性。雌激素水平較高也增強了免疫功能,使女性在先天和適應性免疫反應中表現更優,且中性粒細胞(對抗感染的主要白細胞)和b細胞活性更強。
研究還發現,女性能產生更精準的抗體,並保留更久的免疫記憶,從而更有效應對未來感染。明尼蘇達大學進化生物學家瑪琳·祖克表示,男性因此更容易患多種疾病,儘管並非絕對。女性強大的免疫系統使其在疫苗反應、敗血症抵抗及某些癌症風險上表現更優,但也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風險高於男性,慢性病概率也較高。
睾丸激素的劣勢。男性較高的睾丸激素水平可能是免疫劣勢。祖克指出,實驗顯示閹割雄性動物可提升免疫力,而給雌性注射睾丸激素則削弱免疫力。這可能因睾丸激素促使男性追求“短暫而高強度的繁殖成功”,以犧牲長期健康為代價。激素對免疫的具體影響仍在研究中。
生理與文化因素。生活方式和文化也影響男性壽命。例如,男性更常吸煙、酗酒或從事高危活動,而女性較少涉及危險職業。扎魯利研究發現,即使女性採納吸煙等不健康習慣,壽命仍超男性,表明生物優勢更關鍵。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女性小腸顯著長於男性,意味着從相同食物中吸收更多營養。這一發現2023年發表在《peerj》期刊,可能解釋了女性在生殖和哺乳期的高營養需求。研究者阿曼達·黑爾表示,這支持“女性緩衝假說”,即女性生物學更能應對環境和生理壓力。
傳統醫學研究常忽視女性身體複雜性。隨着對基因組和生理機制的深入研究,女性韌性和長壽的奧秘將更清晰,為針對性治療提供新方向。
在朋友圈分享這個故事;關注『跟着大事跑的人』,每天了解全球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