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智匯兩岸 強基賦能——海峽兩岸創新醫療交流大會”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圖文信息樓成功舉辦。此次大會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與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聯合主辦,台灣中華衛生醫療協會和上海市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大健康行業工作委員會支持,合富醫療集團承辦,旨在加強兩岸在醫療服務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大會邀請了來自兩岸的醫療專家、醫院管理者及政策研究學者,圍繞人工智能賦能醫療、醫院運營管理、高質量專科建設、基層醫療機構能力提升、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及科研成果轉化等內容展開了深入討論,為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推動醫療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實踐指導。
會議開場,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黨委常委、復旦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彭慧勝為大會作視頻致辭。彭慧勝院士表示,兩岸同屬一脈,人文相親、文化相近、語言相通。此次大會既是對醫療衛生工作人文精神的傳承互動,也是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必要切磋。他強調,人工智能對醫療發展的影響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大會在議題設置上頗具前瞻性和實用性。科技進步,是創新實踐中不斷“為人群服務”的探索,“我們期待通過科研技術,為患者植入的醫療設備提供穩定的能源保障,讓科技惠及更廣泛人群。”彭慧勝院士表示,兩岸專家學者的互動將助力醫療科技進步、實現社會福祉,共同推動“健康中國”戰略早日實現。
中國經濟信息社上海總部黨委書記、中國金融信息中心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姜微在致辭中說,醫療衛生事業對實現全民健康目標至關重要。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推進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需要技術革新和多方協同。當前,人工智能、精準醫療、遠程診療等新技術新渠道正在重塑醫療生態。此次大會着眼AI賦能和強基工程,為兩岸醫療創新合作提供了平台。期待通過此次討論,匯聚雙方在醫療科技、醫院管理、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智慧與力量,優勢互補,推動醫療服務體系創新,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為兩岸民眾的健康福祉作出貢獻。她表示,作為新華社直屬機構,中國金融信息中心將繼續關註上海醫療健康事業發展和國際醫學中心建設,積極傳播創新探索和成功經驗,讓創新技術和科普知識更好造福大眾。
台灣中華衛生醫療協會理事長黃明國表示,台灣醫療衛生領域積累了寶貴經驗,特別是在醫保制度、新葯研發等方面。此次大會為兩岸醫療界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期待通過合作共享優勢,共同推動兩岸醫療衛生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全國台企聯副會長、合富醫療集團董事長王瓊芝指出,本次大會具有雙重意義:一是促進兩岸專家在人工智能、精準醫療、基層醫療、醫保等方面的交流;二是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共享、做到強基賦能。她強調,作為唯一一家兩岸雙上市的醫療企業,合富醫療集團肩負推動兩岸醫療交流的社會使命,堅持緊跟國家對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導向,積極拓展各項業務。未來,合富醫療集團將繼續發揮橋樑作用,為兩岸醫療衛生事業做出更大貢獻,通過搭建資源對接平台,包括研發人工智能臨床診斷支持系統、外科手術教學及科研的平台、硬件及網路布局生產製造等,通過一系列的新科技,使得大城市的專家能夠突破地域限制,為基層醫生提供精準的診斷建議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指導,讓醫療服務觸達到每一位基層患者。
會上,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中國經濟信息社上海總部黨委書記、中國金融信息中心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姜微,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上海市徐匯區委常委諸旖,中國金融信息中心總裁張鳳明,全國台企聯副會長、合富醫療集團董事長王瓊芝共同出席“智匯兩岸 強基賦能——海峽兩岸創新醫療交流大會”啟幕儀式。未來,兩岸醫療領域在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和管理優化等方面將繼續深入合作與交流,以推動兩岸在健康事業中的共同發展與高質量進步。
主旨演講環節上,思維的火花碰撞迸發,現場氣氛如火如荼。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以“醫院科研成果轉化現狀、挑戰與機遇”為題,詳細剖析了醫院科研成果轉化現場圖景和未來展望,尤其是在醫學領域的創新突破。他指出,隨着科技的飛速發展,科研成果的轉化已成為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朱同玉副院長強調,產學研醫的融合創新尤為關鍵,通過推動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可以加速醫療科技的應用,促進醫療行業的創新發展。
“大學不但要做往上捅破天的研究,更要紮根祖國大地,做往下落於地的科研。”朱同玉副院長提到,復旦大學通過構建從資金支持、平台載體、技術研發、產業生態、人才培養等全周期、系統性、多層次的創新支撐生態,在醫藥科技領域實現了從基礎研究到產業落地的全鏈條賦能。可以看到,復旦大學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在醫科領域,擁有一批高質量的專利和科研項目,轉化成果穩定有增。展望未來,朱同玉副院長認為通過深化科技成果轉化,將為醫療行業注入新動能,推動醫療技術更好地服務社會,進一步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台灣陽明交通大學醫管所教授李丞華圍繞“台灣醫保與新葯新科技”這一主題,詳細闡述了台灣醫保的現狀及其在新葯報銷、核價等方面的創新舉措,特別是在確保醫保資金有效利用與新葯研發之間的平衡,同時還探討了如何通過科學評估體系與競爭議價推動醫療資源優化,提升民眾的醫療保障水平。
李丞華教授介紹,強制性納保使得台灣民眾健保覆蓋率接近100%,提升了民眾的醫療可及性。在新葯報銷方面,台灣衛生保健有關部門採用安全性、有效性、相對療效和成本效益四項標準,確保新葯推動醫療進步的同時又不超出醫保預算。他特別提到,醫保定價的關鍵在於通過鼓勵競爭議價、定期價格調查與調整,控制藥品費用增長。“未來,台灣醫保面臨經濟增長放緩、醫保費用壓力增大等挑戰,如何平衡新葯研發與醫保負擔將是關鍵。”李丞華教授表示。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書記顧建英就“人工智能(AI)助力醫療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進行了交流。顧建英書記詳細闡述了人工智能已在醫療行業中的較廣泛應用,並強調了其對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從影像診斷、病歷管理、患者服務到醫學創新研究等多方位賦能醫療行業,提升了療效率、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特別是在精準醫療、患者服務和醫院管理等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但尚未形成良好生態。”
顧建英書記介紹道,中山醫院通過AI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醫院內部管理的效率,還加強了醫療服務的精準性與便捷性。醫院規劃的“1+2+3+4”智慧醫院的中山模式:即1站式服務、2個理念(以患者為中心,以疾病為中心)、3個定位(人性化、功能化、智能化)、4重數字孿生(患者孿生、醫生孿生、院區孿生管理孿生)構築數字化智能化醫療服務平台,打造醫療服務新生態的願景正在穩步推進實施中。“隨着AI技術的發展,醫療行業將面臨更多的機遇與挑戰,醫院需要不斷探索與完善技術應用,同時加強跨領域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全球醫療衛生事業貢獻力量。”顧建英書記強調。
台灣中華安養照護協會理事長、台灣中華衛生醫療協會常務理事樓迎統在演講中分享了如何通過提升基層醫護教育水平賦能基層醫療。他指出,通過強化基層醫護人員的專業培訓,可顯著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推動基層醫療體系的健康發展,從而為廣大民眾提供更優質和高效的醫療保障。
樓迎統理事長強調,隨着全球化、老齡化和兒童出生人口減少問題的加劇,提升基層醫護人員的能力已成為保障醫療體系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特別是在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醫療教育應融合現代科技,採用個性化學習平台與模擬訓練等方式,全面提升醫護人員的綜合素質。同時,樓理事長提到,醫學教育不僅應注重專業技能,還要培養醫務人員的同理心與溝通能力,確保患者能夠獲得更高質量的關懷。提升基層醫護教育是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推動醫療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步驟。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院長王藝談及兒科高質量專科能力建設與發展,分享了如何應對當前兒科發展的挑戰,並探討了未來發展的方向。王藝院長提到,兒科作為覆蓋廣泛的學科,不僅要面對“出生人口減少”帶來的挑戰,還需要解決育兒、發育、疾病防治等多方面的問題。她強調,隨着國家對專科能力建設的重視,特別是在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兒科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轉型。
王藝院長指出,兒科醫學需要聚焦技術發展,尤其是在基因治療、細胞治療、免疫治療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應用上。通過與中山醫院的合作,兒科將借鑒成人醫學的先進技術,推動跨學科的融合發展。此外,她還提到,國家和地方政府對專科能力建設的政策支持為兒科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王院長特彆強調了多學科整合、人才梯隊建設和質量安全保障在兒科能力提升中的重要性,並呼籲通過創新機制和平台建設,進一步推動兒科專科能力的提升,助力兒童醫療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在兒科能力建設過程中,專科文化的建設同樣至關重要。專科的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能夠推動技術的創新與發展,確保專科在新時代的醫療環境中持續向前發展。”王藝院長表示。
隨後,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林欣榮分享了題為“科技串聯偏鄉,關懷不落一人”的主旨演講。他介紹了如何通過科技手段,特別是AI和無人機技術,提升偏鄉地區的醫療服務,增強健康服務的可及性與效率。林院長強調,科技在基層醫療體系中發揮關鍵作用。科技創新打破了地理限制,推動了健康平權的實現,使偏遠地區的居民也能享受優質醫療資源。
林欣榮院長指出,AI技術的引入使醫療機構在偏遠地區能夠迅速進行疾病篩查和風險識別,大大提高了醫療響應的速度與準確性。此外,無人機物流技術解決了偏遠地區道路不通的問題,醫療物資、藥品和急救物資可在10分鐘內送達,極大提升了醫療服務的時效性。林院長還提到,健康戶口名簿的建立對推動偏鄉醫療改革至關重要,它整合了居民的健康數據,為公共衛生決策提供精準支持。科技的應用不僅突破了地域障礙,還推動了健康平等,確保偏遠地區居民獲得與城市地區居民相等的醫療保障。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周行濤分享了五官專科醫院的互聯網服務創新,重點闡述了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專科醫院的高質量發展。作為國家唯一的三級甲等眼耳鼻喉專科醫院,醫院秉持守護五官健康的使命與責任,通過互聯網醫療建設,從1.0到2.0再到3.0,醫院全流程的數字化轉型逐步推進,目標是打造一個智能化、無邊界的醫療服務體系,滿足患者的多層次需求。
周行濤院長還強調了互聯網醫療平台在專科醫院中的應用,特別是在眼科、耳鼻喉科領域的技術創新。他提到,通過AI技術的輔助,醫院實現了診療效率的提升,患者能夠獲得更快捷、精準和個性化的服務。醫院推出的“人氣醫生”模式進一步提升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互動和患者的滿意度。“未來醫院將繼續推進AI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以更高效的服務為患者帶來更大的健康保障,並希望通過這種創新模式,推動兩岸醫療合作,共同為公眾健康貢獻力量。”周行濤院長表示。
現代醫療及管理協會副理事長紀淑靜圍繞“AI對第一線醫療服務的影響與應有的準備”等議題,深入探討了AI在臨床工作流程、病人互動、決策支持等方面的深遠影響。紀淑靜副理事長強調,AI技術的引入不僅提高了醫療效率,還推動了病人主動健康管理,尤其在影像診斷中,AI能夠實時分析異常,優先標註危急病例,縮短等待時間並提高診斷準確度。此外,AI在護理作業中的應用,自動化病歷摘要和工作排程等,極大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提升了照護質量和病人滿意度。
紀淑靜副理事長指出,第一線醫護人員應提升數字素養和AI應用能力,增強跨領域合作與溝通能力,以適應技術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同時,醫護人員需加強倫理與法律認知,確保病人權益得到保護。“AI雖然能大幅提升醫療服務,但也存在潛在風險,因此,在擁抱AI的同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全面評估其對醫療行業的影響,確保醫療質量和病人安全。”她強調。
圓桌論壇環節,圍繞“以智能化推進醫療資源區域優化”這一議題,與會專家學者就如何優化政策支持機制、完善技術平台等展開了深入探討。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主持論壇,他首先提出了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必要性,並指出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不僅是提高基層醫療水平的關鍵,也是實現醫療公平的有效途徑,應持續關注和加強醫療人才流動、技術平台建設以及遠程醫療的應用等方面。
王藝院長提出,通過醫聯體合作,專科醫院可以將優質資源與基層醫療機構共享,不僅促進了醫療服務的下沉,也提高了基層醫院的技術水平。同時,AI可以幫助醫院實現精準診斷和分級診療,提升整體醫療質量,因此應重視AI技術在醫療資源優化中的作用。
林欣榮院長分享了台灣在健康管理方面的經驗,尤其是如何通過大數據和AI技術優化病人的健康管理,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並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
周行濤院長強調了互聯網醫療在專科醫院中的應用,遠程醫療和AI技術可以打破地域限制,為更多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通過互聯網平台,專科醫院不僅可以服務更多基層患者,還能實現大醫院與地方醫院的雙向合作,確保患者在本地就能獲得高水平的治療。
黃明國理事長提出,在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過程中,技術、人才和病人的下轉是關鍵。他指出,AI技術的運用可以提升基層醫院的醫療水平,而遠程醫療的結合能夠確保患者享受到大專家的技術支持,進一步優化區域醫療資源分配。
李丞華教授則分享了台灣健保的成功經驗,強調了台灣在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共享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他提到,台灣的醫療系統通過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的合作,成功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也為其他地區的醫療資源優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圓桌嘉賓研討深入且富有啟發性,為醫療資源區域優化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解決方案,展示了智能化技術在推動醫療公平與質量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數字化轉型、遠程醫療等新興技術的應用成為整場大會的大會焦點。兩岸醫療界在科技創新、管理優化、基層醫療提升、科研轉化及人才培訓等多個領域深入交流,不僅為醫療服務體系的創新升級提供了前瞻性的思路,也為推動健康中國戰略的實現貢獻了智慧與力量。兩岸攜手並進,共同推動醫療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將為廣大民眾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醫療保障,創造更加美好的健康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