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9年到2018年,我國增速最高的癌症,是“腸癌”,數據是700%。世衛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全球2020年癌症數據顯示,我國結直腸癌新發56萬例,居惡性腫瘤數的第二位,當年因結直腸癌有29萬人離世。結直腸癌的城市患癌率明顯高於農村。
總體上看,有2個趨勢:
一是結直腸癌發現晚了,很多人直到中晚期才檢出;
二是向年輕化發展,本該40歲以上才多見的癌種,二、三十歲的病例越來越多。
醫學上對結直腸癌具體發病原因還沒有完全搞明白,公認的因素有遺傳、環境、飲食習慣等。但能讓一個過去很少聽說的癌症,不長時間發病率如此之高,人們一般都習慣從衣食住行方面找原因,很快就盯上了“外賣”。
這些年外賣飛速發展普及,只要有條件的鄉鎮,慢慢也出現了送外賣的,外賣以方便、快捷、可口為突破口,深受中青年群體青睞,但長期吃外賣,有幾個明顯隱患:
1、以澱粉類主食為主,新鮮蔬菜比例低,綠葉蔬菜不足,既使血糖升高了,又讓膳食纖維不足,維生素攝入受影響。
2、食材品種單一,蛋白質供應不夠不,營養不達標,並不頂餓,有的上班族常備零食充饑。
3、批量製作,原料和食材新鮮度不能保證,油脂含量高,存在脂肪酸比例不合理的問題,而且微生物超標風險大。
不少人認為,長期吃外賣,衝擊最多的就是消化系統,腸胃的問題慢慢出現,誘發腸道出現炎症、息肉,開啟向腸癌的進階之路。聽起來確實有道理,是不是這樣的呢?
研究顯示,80—95%的結直腸癌,由腸息肉演變而來,整個過程需5年以上,但個體差異有所不同。腸息肉最多見於大腸部位,在腸黏膜出現隆起的疙瘩狀病變,分兩種:
一種是炎性息肉,它由腸道增生性炎症引起,惡變成腸癌的幾率很小。
另一種是腺瘤性息肉,屬於癌前病變,又分成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腺瘤三種,管狀腺瘤病變率約1%—5%,絨毛狀腺瘤癌變率是管狀腺瘤的10倍以上。
而產生腺瘤息肉的原因,或者說腸道癌前病變的原因,已查明的原因有遺傳、慢性炎症反覆刺激、不良生活習慣、長期便秘或腹瀉等。
但遺傳的腸癌,一般是四五十歲以後才出現,隨着腸癌逐步年輕化,二十、三十多歲就出現腸癌的,基本離不開腸道炎症、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比如:
1、長期飲食結構不當,攝入高脂、高蛋白的食物過多,植物類食物太少,導致體內長期缺乏維生素、胡蘿蔔素、纖維素等,而且腸道無法分解和吸收過多的蛋白質和脂肪,它們就會成為腸道癌變的催化劑。
2、經常吃燒烤、油炸或熏制類食物,它們的共同點是能迅速勾起食慾,但含有的苯並芘、甲類芳香胺,是結直腸癌的重要誘發因素。
3、腸道內長期存在炎症,反覆發作,患腸癌的風險也增高。
4、肥胖、熬夜、不規律作息、煙酒等因素,降低免疫力,刺激腸黏膜異常增生,為腸癌創造條件。
所以,有效堵住可能出現腸息肉,誘髮結直腸癌的因素,是我們需要高度關注和糾正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外賣能不吃就不吃,能少吃就少吃。
對於上班族,與其天天吃外賣,不如在家做好飯菜,帶到單位,單位有加熱設備的就加熱,沒有的就用保溫容器,這樣起碼源頭上食物有保證。
為了排除腸癌的高危因素,還需要這麼做:
1、用腸鏡定期篩查,查一次最少管5年。發現腸息肉,要擇機切除,50歲以上的人,都要篩查。
2、息肉會複發,切除息肉之後不是一勞永逸,要做好定期複查。
3、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含結直腸癌家族史、本人癌症病史、腸息肉病史、長期便秘或腹瀉、有黏液血便的,要注意儘早篩查。
4、有膽道疾病史、切除了膽囊或闌尾的,要注意定期檢查。
總之,想要減少和避免腸癌,要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認真進行腸癌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