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古人要稱重
國家今年說減肥
——中醫減肥系列之一
文/景明時
今日立夏,斗指東南維,太陽黃經達45度,5月5日交節。立夏後日照充足,雨水增多,這是我國氣候的一個突出特點:雨熱同期,這就給植物生長提供了所需的必要條件。宋代的大詩人陸遊(號放翁)在《幽居初夏》詩中吟道:
湖山勝處放翁家,
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
草深無處不鳴蛙。
“湖山”勝景,鄉間小路橫斜,周圍綠柳環繞,槐樹成蔭,水滿、草深、鷺下、蛙鳴,放翁幽居在此,揮筆寫下這一典型的初夏景色。
《禮記·月令》篇解釋立夏曰:“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在立夏時節,螻蟈(指螻蛄或蛙類)開始鳴叫着迎接夏日的來臨,蚯蚓們忙着翻鬆泥土尋找食物居處,鄉間田埂的各種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生長蕃秀。這一具象傳神的描寫,是古代農耕文化對節氣物候現象的反映,這和詩人的觀察同樣細緻入微,形象生動。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節律並不一致。立夏前後,中國只有福州到南嶺(安䘗省)一線以南地區進入夏季,按候平均氣溫劃分,入夏需連續5天平均氣溫≥22℃且穩定(無反覆),則我國大部分地區還處在春季,東北和西北的一些地區,這時候甚至才剛剛進入春季,早晩溫差很大。如黑龍江等地,立夏時白天溫度多在18℃~22℃,夜間可能在8℃~12℃,早晚溫差在10℃~14℃。
立夏也有很多習俗,許多地方有吃“立夏飯”、斗蛋、嘗三新和稱人等習俗。而立夏稱人據說起源於三國時代,是由“孫夫人秤阿斗”的故事開始,這無異是古代體重管理的一種簡便而首創的方法。
所謂“立夏秤人”即是在立夏吃罷中飯後稱體重的習俗。這天人們在村口或高大台門裡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個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孩童則坐在籮筐內稱體重。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說著吉利話。如對老人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並遵循“秤砣外移”(象徵增重)、“逢九加一斤”等規則,以規避不祥,祈願福氣。
民間常在立夏與立秋各稱一次體重,通過對比監測夏季健康狀況。這種周期性記錄也體現了早期預防醫學的萌芽。大家別小看這一創舉,我們今天稱重(用電子秤)的方法雖有不同,但是健康體重管理同此舉如出一輒。不過古代是擔心酷暑疰夏使身體消廋,今日則主要是為了管理身體避免肥胖。
我們知道,2025年是中國推進“健康體重管理”的重要年份,被明確列為“體重管理年”活動的關鍵實施階段。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部門的政策部署,2025年是《“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2024—2026年)》實施的第二年,也是推動全民健康體重管理的關鍵節點。
而且2025年4月14日《全國愛委會關於將健康體重管理行動等3個行動納入健康中國行動的通知》發布,將健康體重管理行動、健康鄉村建設行動、中醫藥健康促進行動納入健康中國行動,自此全民體重管理被提上了中國社會和百姓的生活日程。
原來我國整體超重肥胖形勢不容樂觀,不容小覷。《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為34.3%,肥胖率為16.4%;6歲至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為11.1%,肥胖率為7.9%。流行病學數據顯示,2025年成人超重/肥胖率已達50.7%,預計2030年將達70.5%,兒童青少年肥胖率亦攀升至31.8%。肥胖還存在地域差異,城市患病率顯著高於農村,北方因飲食高脂高鹽、靜態化生活方式,故肥胖更為突出。
我們為什麼要如此關注肥胖呢?因為肥胖直接關聯200餘種疾病,包括常見的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等,這也導致醫療費用激增。2025年數據顯示,肥胖相關疾病醫療支出已佔慢性病總負擔的20%。
現代醫學對肥胖病的認識已突破傳統理念,將肥胖定義為“慢性複雜疾病”,其核心在於“脂肪異常蓄積”,並由此引發的全身性代謝紊亂。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1948年就將肥胖列為疾病,但直至2025年《柳葉刀》報告進一步細化分類,提出“臨床肥胖症”(伴隨代謝異常或併發症)與“亞臨床肥胖”(體脂超標但無癥狀)的分型,強調肥胖的異質性。這一分類更精準地指導臨床干預,例如內臟脂肪堆積者即使BMI(體重指數)未達嚴重標準,也可能因炎症反應、胰島素抵抗等面臨更高健康風險。
現代醫學對肥胖病理機制進行了多維研究,認為肥胖的成因涉及遺傳、環境、社會心理等多重因素。從“能量平衡”角度來說,現代生活方式中高熱量飲食(吃)大於靜態化消耗(不運動)這一失衡是主要原因。研究發現,亞洲人群因基因特性更易在內臟蓄積脂肪,導致相同BMI(體重指數)下代謝風險高於歐美人。此外,壓力導致的皮質醇升高、睡眠不足引發的激素紊亂,以及腸道菌群失調等機制也被證實與肥胖密切相關。
中國採取的診斷標準是BMI≥28 kg/m²為肥胖,並結合腰圍(男性≥90 cm,女性≥85 cm)定義腹型肥胖。這種調整基於亞洲人群內臟脂肪易堆積的特性,使診斷更符合實際健康風險。例如,中國近30%成年人屬於腹型肥胖,其心血管疾病風險較全身性肥胖更高。
在我國還存在一種認知誤區:就是傳統文化中“以胖為福”、“以胖為美”觀念仍然存在。如見某人胖了叫“發福”,小孩“胖嘟嘟”的可愛,人們認可“中年發福”。30%肥胖者未意識到自身健康的風險,基層篩查和早期干預不足。一直以來,民俗飲食習慣就是要“吃好喝好”,缺乏飲食均衡、“營養合理”觀念,各種聚會和婚慶活動,國之南北,一以貫之,莫不如此。兒童養成肉食、甜食、零食的習慣,“小胖墩”隨處可見,引人注目。
國人形成“以胖為美”的觀念應該能追溯到唐代。從唐代飲食到現代的全民健康管理,人們對“美”與“健康”的認知始終與生產力、科學水平及文化價值觀緊密交織。實際上唐代的“胖”並非現代醫學定義的肥胖,而是豐腴健康的體態象徵。資料顯示,楊貴妃身高約164cm、體重69kg,她的體態被詩人描述為“肌理細膩骨肉勻”,反映唐代推崇的是“健康豐盈”而非病態肥胖。盛唐的豐腴審美與國力強盛、文化自信密切相關。在東漢末年至唐代的漫長時期里(近400年間),中國大部分時間處於戰亂分裂與社會動蕩狀態,尤其是北方長期戰亂,導致民不聊生,貧窮飢餓、人民纖瘦是普遍現象。到了盛唐,經濟發展,生活改善,從生存需要出發,人們敬重“胖子”,民間形成以胖為福、以胖為美的共識,就很正常,不足為怪了。
到了現代的中國社會要形成“以健康需求為飲食目標”的觀念轉化,就是當務之急了。所以國家喊你來減肥,已經成為我國的國策。
根據以上資料,當代國人的飲食要求需滿足個體化健康目標(如精準營養、代謝管理)。這就要求健康知識普及,生活觀念轉換,要提高個人健康文化素養水平,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要求採取合理膳食(參考平衡膳食八條準則),戒煙限酒,吃動平,積极參与定期體檢,充足睡眠等措施。
(未完待續)
【附】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了平衡膳食八條準則:①食物多樣,合理搭配;②吃動平衡,健康體重;③多吃蔬果、奶類、全谷、大豆;④適量吃魚、禽、蛋、瘦肉;⑤少鹽少油,控糖限酒;⑥規律進餐,足量飲水;⑦會烹會選,會看標籤;⑧公筷分餐,杜絕浪費。
作者簡介:景明時,中醫副主任醫師。甘肅古浪縣人。1982年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士學位,曾在北京安定醫院、京棉集團醫院等多家醫院臨床工作40年。論文和科普文章散見於《天津中醫雜誌》、《四川中醫雜誌》、《中國醫院管理》、《腦電圖學與神經精神病學雜誌》等雜誌及健康報、醫藥養生保健報及其他學術刊物。自2015年退休返聘於北京朝陽區八二中心中醫科工作。偶有作品在媒體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