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訊:全國一些中成藥降價,其中這個中藥是心血管患者的福音

2022年10月09日00:16:50 健康 1582

喜訊:全國中成藥聯盟:16種中藥降價,其中這個葯是心血管患者的福音。

前階段,網上各大媒體都相繼報道過一則關於“中成藥聯合集采”的公告。

喜訊:全國一些中成藥降價,其中這個中藥是心血管患者的福音 - 天天要聞

可能有人會問:“集采不集采與我們有關係嗎”?有的。

集采說白了就是有關部門把某些藥品打包起來,形成團購,然後帶着這樣有規模的量與藥品廠家直接談價,這樣,藥廠就會在有量的營收保證中,把葯價降下來。

那麼,剔除了各種中間環節加價後的藥品到達患者手中時,是不是也就減輕患者負擔了?

喜訊:全國一些中成藥降價,其中這個中藥是心血管患者的福音 - 天天要聞

還有一點:被列入集采公告的品種往往會是那些質量與功效都獲得一致性評價的,這又等於在藥品質量各方面為患者加了一層保障。可見,這個公告可謂是惠民的福音。

在這次公告的品種中,有一個心腦血管相關的品種—心可舒。我們來了解一下它有價值的常識(包括禁用人群):

心可舒的組成有五種:丹參、三七、木香、山楂、葛根。成分雖不多,但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藥材。

喜訊:全國一些中成藥降價,其中這個中藥是心血管患者的福音 - 天天要聞

丹參苦泄寒清能歸肝經,是活血祛瘀的佳品;三七苦泄溫通,可活血定痛還兼能補虛,有“止血不留淤,活血不傷正”的稱號;木香能通三焦的氣,這足見它的行氣力度了。

至於山楂,可能我們最熟知的是它消食化積的一面。實際上,它還可活血祛瘀,在心可舒中,它發揮的作用恰在於此。另外的葛根號稱是治療項背強痛的要葯,顯然是給制止疼痛加的碼。

縱觀這些成分,我們可以把它們的作用核心總結成兩個字—“通”與“痛”。通什麼呢?通氣血脈道。痛又是哪來的呢?氣滯血瘀導致的。

喜訊:全國一些中成藥降價,其中這個中藥是心血管患者的福音 - 天天要聞

氣滯就像氣球阻礙了通道,並且血氣同行,從而血也會受阻。中醫講“不通則痛”,所以,疼痛是氣滯血瘀的典型表現。並且這個痛還是有定處的。因為瘀血會固定不移,而瘀血停滯處被其它運行的血液衝擊,就會產生如針刺般的疼痛,甚至嚴重者對血管有種撕裂感。另外,生氣煩惱抑鬱發怒或者是引發疼痛的導火索,或者會加重原本的疼痛。

因為怒氣“呼”地一上來,血管的衝擊力也會猛地增大,以至於瘀血處被衝擊,進而就導致了疼痛的加劇。

心可舒的五種成分能很突出地聚焦於解決氣滯血瘀的疼痛問題上。具體是:


喜訊:全國一些中成藥降價,其中這個中藥是心血管患者的福音 - 天天要聞

木香行氣通腑,可把心胸滿悶,嘆息,噯氣,放屁等氣不順擺平,從而打開氣血運行通道;丹參、三七、山楂掃清瘀滯,讓血液活躍起來;葛根把頸項肩背疼痛打開。由此,心可舒的作用範圍已清晰可見。

不過,有些人看藥品說明書只看部分文字,不等把全部說明看透就盲目用藥,那樣會很容易用錯葯,進而增加安全用藥風險。


喜訊:全國一些中成藥降價,其中這個中藥是心血管患者的福音 - 天天要聞

拿心可舒來說:如果我們只看到說明中的“冠心病、心絞痛以及高脂血、高血壓”的字樣,就盲目用藥的話,那就很容易用錯葯。

比如:心陽虛者就不可用心可舒。因為心陽虛相當於心氣虛加怕冷,心氣虛必然會心悸氣短乏力,而這時若再用行氣的葯,那會加重氣短乏力癥狀而加重病情,嚴重者甚至可能造成生命危險,因為行氣就會消耗氣嘛!

所以,在選用心血管葯時,患者切不可掉以輕心地私自亂用,而要就醫後遵醫囑。

關注專業藥師“葯文匯”,學藥用葯不迷路。

喜訊:全國一些中成藥降價,其中這個中藥是心血管患者的福音 - 天天要聞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24款!4月首家過評品種大盤點 - 天天要聞

24款!4月首家過評品種大盤點

醫藥圈的4月,迎來一波首家過評藥品的“小高潮”,這些藥品不僅突破技術壁壘,更有望改寫市場格局。根據摩熵醫藥數據庫,本月倍特葯業、福元醫藥、立方製藥等22家企業的24款藥品(按批文號計)首家過評,共23個品種。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學家發現,修復失衡腸道菌群,比起糞菌移植,多吃膳食纖維或更關鍵丨科學大發現 - 天天要聞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學家發現,修復失衡腸道菌群,比起糞菌移植,多吃膳食纖維或更關鍵丨科學大發現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腸道微生物已經成為我們健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腸菌對各種生理病理過程的參與程度超乎我們想象,因此也有很多針對腸菌的干預療法出現,例如糞菌移植(FMT)。但要知道,想要通過糞菌移植來恢復平衡的腸菌組成,首先需要目標菌群能夠定植,而這又受到飲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近期發表在《自然》雜...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鐘,或能收穫4個身體變化 - 天天要聞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鐘,或能收穫4個身體變化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我媽有糖尿病快十年了,
人機對齊:破解AI倫理困境的“鑰匙” - 天天要聞

人機對齊:破解AI倫理困境的“鑰匙”

近年來,AI(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在帶來效率革命的同時,也暴露出隱私泄露、歧視偏見、算法濫用等倫理問題。當AI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日益普及,人類能否對其託付生命健康?
一文讀懂:感冒、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的區分及防治要點 - 天天要聞

一文讀懂:感冒、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的區分及防治要點

感冒、過敏性鼻炎、鼻竇炎都是兒童常見病、多發病,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這三種疾病癥狀相似,許多家長常常難以判斷。今天,我們教您如何分辨它們。5歲的明明早上起床時突然開始頻繁打噴嚏,伴有清水樣鼻涕,輕微發熱至37.8攝氏度。
女生曬照被網友提醒有“瘤”?真的救命了!醫生回應 - 天天要聞

女生曬照被網友提醒有“瘤”?真的救命了!醫生回應

5月5日話題#女生曬照被網友看出血管瘤#衝上熱搜綜合揚子晚報消息今年4月,重慶一位女生在社交平台曬出自己用手電筒照手上血管的照片並配文“光穿過了我的手發現了我另一個小心臟”沒想到照片發布後有眼尖的網友提醒她這可能是血管瘤第二天,她就去醫院檢查確診為血管瘤隨後,該女生髮文“感謝網友救命”消息引發關注後不少...
宮頸癌等論文出現男性病例,《中國醫藥指南》致歉:辭退涉事編輯 - 天天要聞

宮頸癌等論文出現男性病例,《中國醫藥指南》致歉:辭退涉事編輯

澎湃新聞此前報道多篇婦科論文及文獻中出現“男性病例”一事,其中兩篇涉及文獻均發表在《中國醫藥指南》期刊,如宮頸癌、高危產婦等論文中出現多個男性病例。5月6日,《中國醫藥指南》雜誌社在其官網發布《關於學術不端的聲明》,稱對涉事編輯已作出辭退處理,並制定了整改措施。該聲明稱,經調查,該學術不端問題的發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