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斯蒂芬·科維經典之作,全球銷售上億冊,首次出版:1989年。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剛剛畢業,還在通信公司工作,是部門領導推薦給我看的。而今,我想試着推薦一下我理解的“高效能跑者的七個習慣”。
斯蒂芬科維在書中提出“全面成功才是真正成功”的思想。書中列舉了達到“全面成功”的七大準則,其本質就是人類“從依賴到獨立,又從獨立到互賴”的心靈成長曆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強調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進行能達到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的“由內而外”的修鍊。
而現在,我發現,就我所熱愛的跑步運動,同樣可以套用這七個習慣,達到一種長期獲得跑步動力的效果。跑步,也有着類似的邏輯,從迷茫到獨立,從自我強大到群體利他的過程,沿着這樣的路線,就可以獲得長久的跑步動力,讓你的“心頭好”伴隨一生。
習慣一: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即採取主動,為自己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行為負責,並依據原則和價值觀,而不是根據情緒和外在環境來下決定。主動積極的人是變革的催生劑,他們放棄被動的受害者的角色,不自卑,不怨懟,發揚人類四項獨特的稟賦:自知、良知、想像力和自主意志,積極主動,以由內而外的方式來創造改變。
跑步解讀:跑步之路高遠而充滿艱辛,璀璨而充滿磨礪,積極面對,是貫穿始終的。我們天不亮就起,在大雨中奔跑,不畏嚴寒酷暑,在環境惡劣的情況下選擇不退縮,這樣的行動與我們的意識產生交互,讓你變強。
從此,你會知道一個真理“辦法總比問題多。”積極主動,是高效能跑者應有的本源。而一次次跑步,加深了“我能行”的感覺。好的跑者都是積極的,那些動不動就吐槽的、需要保姆式照顧、或者認為跑了步就多麼了不得的人並不是真跑者。
習慣二:以終為始
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創造,先是在腦海里醞釀,其次才是實質的創造。個人、家庭、團隊和組織在做任何計劃時,均先擬出願景和目標,並據此塑造未來,全心專註於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係及目標之上。領導工作的核心就是在共有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的基礎之上,創造出一種文化。
跑步解讀:以終為始對跑者來說,就是以目標為導向,倒推你的訓練。好的行動一定有目標,好的跑者也絕不盲目。比如你想在6個月內挑戰全程馬拉松,就一定要倒推訓練計劃,並以此來安排你的生活。
大到一生的健身計劃,小到一場賽事從腦海中模擬比賽策略的過程,這種反覆訓練大有裨益,你將會逐漸形成好習慣,在你的行動種加入時間節點和標準節點,更靠譜。沒有目標,就沒有訓練效果的評估,想清楚現階段的目的,分解你的行動,你將獲得一個非常好的執行。有計劃地推進大項目,是高效跑者天然具備的思維邏輯。
習慣三:要事第一
要事即實質的創造,是夢想(你的目標、願景、價值觀及要事處理順序)的組織和時間。次要的事不必擺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無論迫切性如何,個人及組織均針對要事而 來,重點是,把要事放在第一順位。
跑步解讀:要事第一對跑步者來說,就是一定要把跑步的關鍵環節當做項目來做,當做“今天不做就不睡覺”的重要緊急事情來做。實際上,人生幾十年,健康儲備絕對是“重要不緊急”的人生大事兒。
要事第一,對跑步者而言,就是無論多忙,都要給一天或者一周中安排出你的訓練時間。當你覺得一周必須有三天跑步是重要的,你的跑步、健康和腦力效率才會得到巨大的提升。臨比賽才開始苦練的跑者不是高效的跑者。
習慣四:雙贏思維
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目的是爭取更豐盛的機會、財富及資源,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敵對競爭。雙贏既非損人利己(贏輸),亦非損己利人(輸贏)。
工作夥伴或家庭成員則更要從互賴式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我們’而非‘我’)。雙贏思維鼓勵我們解決問題的同時,還要求協助對方找到互惠的解決方法,是一種資訊、力量、認可及報酬的分享。
跑步解讀:雙贏思維在跑步中並沒有特別多的共通之處,不過在我看來,這條對應的應該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自己跑的好,不如一群人發揮集體力量更能獲得益處。
比如你自己可以跑的很快,但快到一定程度、無法突破的時候,還要繼續跑嗎?多數人此時都會有所改變,從自我成長型跑步變成多方共贏和利他型跑步。比如豹哥在雲南做的秘境百馬,就是為了推動更多人跑步,宣傳家鄉。當有了更多的利他行為在跑步中的時候,你將獲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持久動力。
習慣五:知彼知己
當我們捨棄焦躁心,改以同情心去聆聽別人,便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的了解。對方獲得了解後,會覺得受到尊重和認可,進而卸下心防,坦誠面對,雙方相互的了解也就更加順暢自然。彼此需要仁慈心;知己需要勇氣,能平衡,則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率。
跑步解讀:知己知彼這條講的是溝通,對跑步來說,則是多元化的成長。比賽中的知己知彼更容易獲得競技上的策略優勢。傳播跑步文化當中的知己知彼,更加有利於“用對方聽得懂的話”來獲得認同。而對於一些差異文化甚至國際差異文化的交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才能夠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成長。
跑步文化是多元的,懂得不同人的價值與堅持,才能收穫更大的心胸。當我們能理解跑的慢的人的感受、跑得快的人的感受、跑的遠的人的感受、受傷的人的感受、拚命三郎的感受、做公益的人的感受、做商業的人的感受……跑步對你來說一定是更加有趣和平和的。世上的絕大多數爭吵都來自於偏見。跑圈裡也非常常見。
習慣六: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談的是創造第三種選擇,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採取遠勝過個人之見的第三種方案。這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彼此理解,甚至 是稱許、欣賞對方解決問題及掌握機會的智慧。
個人的力量是團隊和家庭統合綜效的基礎,能使整體獲得1+1>2的成效。實踐統合綜效的人際關係和團隊 會揚棄敵對的態度(1+1=1/2),不以妥協為目標(1+1=1或1/2),也不僅止於合作(1+1=2),追求的是創造式的合作(1+1=3或更多)。
跑步解讀:統合綜效可能和個人跑步關係不大,但是如果你恰巧是在體育產業中打拚,這點就很有借鑒價值,放在互聯網年代,其實最容易理解的就是跨界,更深一步的就是資源整合。
比如現在國內馬拉松照片服務都是免費的,由贊助商添加水印廣告置換了買單,這種類似的“資源整合各取所需”的模式已經深入到商業的方方面面。應該也是史蒂芬科維當時不可想象的。跑步行業的產業鏈錯綜複雜,這種資源大整合在賽事中體現最深。任何一個好的賽事,都是統合綜效的結果。也非常值得交流和研究。
習慣七:不斷更新
不斷更新談的是,如何在四個生活面向(生理、社會、情感、心智及心靈)中,不斷更新自己,這個習慣提升了其他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對個人及組織而言,不斷地更新及不斷地改善,使之不致呈現老化及疲態,並邁向新的成長路徑。
跑步解讀:不斷更新非常容易理解,競技體育中的更高更快更強耳熟能詳,但這還不夠。跑者不斷更新自己的目標,並為之前進努力。這個過程貫穿了跑者生涯的始終,也是不斷獲得跑步動力的源泉。
不斷更新,對質量管理來說就是PDCA,對互聯網軟件來說就是版本迭代,對商業來說就是風口輪換,對朝代來說就是興衰更迭……對個人來說,就是從小弱到小強到大強到滅霸……不斷升級打怪的過程,看上去簡單,確是任何事情保持持久動力的真諦啊。
高效的跑步者,有七個習慣:
1、積極主動自動自覺;
2、有計劃有目標地訓練和進步;
3、將跑步安插在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4、在跑步中不斷找到夥伴和同行者;
5、開放的心態發現跑步文化的多元和美好;
6、通過跨界將跑步的價值放大並更多地利他;
7、乃至不斷超越自我成為更好的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