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日內瓦的貿易談判取得了較為樂觀的結果後,鬆了口氣的特朗普,隨即登上了前去中東的專機。
從美方行程安排來看,特朗普這一趟主要是要到訪沙特、卡塔爾和阿聯酋三個國家。然而,在沙特第一站期間,其還抽空和到訪的敘利亞臨時政府領導人艾哈邁德·沙拉見了一面。更令人意外的是,在此次見面之後,特朗普大手一揮,直接解除了對敘利亞的制裁。
(沙特王儲、美國總統與敘利亞總統舉行會晤)
要知道,美國對敘利亞制裁始於1979年,截至現在已經持續四十六年之久了,當時美方制裁是以“支持恐怖主義”為由禁止武器出口和金融限制。隨後制裁逐步升級,敘利亞政府海外資產被大幅凍結、投資和石油進口等也被禁止,全面經濟封鎖時間也超過了14年。
如今這些制裁就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突然解除了。
收到這個好消息後,敘利亞方面隨即做出了反應。其財政部長迅速發聲,稱如今的敘利亞已經變成了充滿機遇的土地,無論是農業、石油、旅遊還是基礎設施等各個領域,都充滿着巨大的潛力。接下來敘利亞將重新融入全球金融體系,臨時政府也將對公共財政管理進行全面改革,包括稅收、海關以及銀行等。
與此同時,敘方還將向全世界發出邀請,希望各國都加大對敘利亞的投資,振興敘利亞各行各業的發展。
對於美國來說,現階段解除對敘制裁,主要有兩方面好處。
一是敘利亞政權更迭,給美國在中東帶來了新的地緣政治機遇。特朗普藉此機會調整政策,能有效拉攏新政權以重塑中東格局。
另一個,則是敘利亞戰後重建也需要大量的外資,解除制裁可讓美國企業進入能源、基建等領域,甚至通過經濟滲透,美方有望逐步替代俄羅斯、伊朗等國在敘利亞的傳統影響力。
(敘利亞臨時政府領導人沙拉)
但是事情真的只有這麼簡單嗎?
自二戰美國主導國際秩序以來,其就經常將經濟援助、制裁解除等政策工具,和一些政治要求捆綁,這已經形成了系統性策略。這種“胡蘿蔔加大棒”的策略,本質是通過製造不對稱依賴,將他國納入美國主導的利益網絡。如今解除對敘利亞制裁也是如此。
在和特朗普見面之前,敘利亞方面就曾傳出消息,稱要拿出一些籌碼,來換取美方解除制裁。這些籌碼中,不僅包括計劃與以色列簽署《亞伯拉罕協議》、允許以色列在戈蘭高地永久駐軍等出讓領土主權的行為,還要效仿烏克蘭做法,將石油、天然氣等戰略資源的開發權,讓渡給美國企業,屆時美國將通過所謂“法律優先條款”,獲得開採利潤的絕大部分。
而這種情況,對於中國以及國際社會其他有意在敘利亞投資的國家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過去很長時間裡,美國已經通過軍事存在和制裁,控制了敘利亞約90%的石油資源,若是通過所謂的“合法化”開發權,進一步鞏固其在該國的壟斷地位,將極大擠壓其他國家在能源領域的投資空間,甚至中國在敘利亞能源合作項目還會因此受阻。
再加上敘利亞一直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若美國主導了敘利亞的資源分配額,很大概率會破壞中國在中東的經濟走廊布局,甚至可能藉資源合作推動敘利亞政策轉向,威脅中國 支持的“敘人主導”政治進程。
所以,基於以上幾點考量,中方在重新入局敘利亞的時候,必須多留一些心眼。唯有保持清醒認知,方能在敘利亞重建的博弈中守護中國利益。
(美軍盜採敘利亞石油)
此外,對於敘利亞來說,對美國做出讓步換的制裁解除,短期內確實有助於其經濟喘息,但長期下來,危害遠超短期利益交換。
先說資源領域,過渡給美方將使本國能源產業永遠無法自主升級,更嚴重的後果甚至是讓敘利亞徹底淪為美國的“經濟殖民地”;其次允許以色列在戈蘭高地永久駐軍,更是對敘利亞主權的公然踐踏,這不僅導致敘利亞喪失對該地區水資源的控制權,更使以色列得以建立所謂的“戰略緩衝區”,對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形成直接軍事威懾。最後,敘利亞的親美轉向,還可能引發地區盟友的集體反噬,導致區域爭端更加嚴峻。
總之,敘利亞若繼續沿着這條道路走下去,等待它的將是主權徹底淪喪、社會持續動蕩、地區影響力蕩然無存的深淵。歷史終將證明:用資源換安全,用主權換援助,最終只能換來一個沒有未來的國家。
歷史經驗表明,美國的“善意”往往是戰略陷阱,特朗普政府每一個政策的實施,也始終貫穿着“美國優先”的邏輯。所以,對敘利亞來說,唯有堅持主權平等,才能避免淪為霸權博弈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