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肥城新城街道的社區公告欄里,最近貼出了一份特別的“招賢榜”——不是招工招租,而是招募能解民生難題的“紅色合伙人”。開春才半個月,就有21家公司、單位或個人揭了榜,從健身廣場改造到暖心服務驛站,件件都是群眾的“急難愁盼”。
“咱公司認領了物資西區的健身廣場改造,投資5萬元建涼亭、改造提升戶外廣場和兒童遊樂園,讓老小區也有新模樣。”山東中星安裝公司的劉志強晃着剛領到的“揭榜挂帥證書”說。這位人大代表的話很實在:“給街坊們辦事,不能光算經濟賬。”

基層就像家裡的水電管道,哪裡堵了、漏了,群眾感受最直接。新城街道作為肥城的“城市客廳”,管着32.6萬人的吃喝拉撒,光靠社區幹部確實忙不過來。如何更好地服務群眾,解決基層治理難題,成為新城街道面臨的重要課題。
新城街道人大工作委員會主任劉華偉打了個比方:“過去是‘小馬拉大車’,現在要把社會上的‘駿馬’都套上車。”
新城街道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大膽創新,探索建立了“紅色合伙人”制度。通過把有意願為基層治理作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招募為“紅色合伙人”,通過梳理對接項目需求清單和服務供給清單,達成共建協議,共同推動基層治理。
這套“紅色合伙人”的解法透着——把公司企業、商戶能人編成“治理同盟”。到目前,全街道各社區已累計招募紅色合夥單位2912個,紅色合夥個人14155人,募集資金、物資、服務累計超450餘萬元。藥店老闆在廣場擺起義診台,裝修公司包下了樓道粉刷,連快遞小哥都成了“流動網格員”。
不過,熱鬧背後也有隱憂。合伙人的公益熱情如何避免變成“任務攤派”,志願者的服務熱情怎樣保持“細水長流”?劉華偉解釋道:“既要鼓勵奉獻精神,也不能搞道德綁架,我們給合伙人定製‘服務菜單’,小到樓道燈維修,大到社區改造,讓大伙兒能量力而行。”
當然,基層治理不能光靠合伙人的一腔熱血,關鍵要形成長效激勵調動機制。新城街道探索積分兌換、榮譽激勵等措施,讓參與社區治理能換來看得見的“實惠”——既有政府頒發的誠信企業、十星級文明幸福家庭認證,也有“信易購”“信易餐”“信易醫”“信易修”“信易閱”等多類型惠民應用場景,讓“紅色合伙人”享受更好的折扣優惠、綠色通道等服務。
眼下,新城街道的“紅色合伙人”台賬越記越厚:紅色合夥共建項目600餘個、“紅色合夥服務大篷車”累計服務118場次、惠及群眾10.5萬人次……這些數字背後,藏着基層治理的探索路徑——當政府從“大包大攬”轉向“穿針引線”,當群眾從“站着看”變成“一起干”,基層治理這本“民生賬”才能算得清、算得久。
(大眾新聞記者 曹儒峰 通訊員 紀宗玉 宋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