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曾被視為美國在拉美“最忠誠盟友”的哥倫比亞,正在用一紙“意向書”撕裂舊秩序的最後幻象。5月6日,哥倫比亞總統佩特羅正式宣布,將簽署加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意向書。這份文件雖“不具法律約束力”,但政治信號強烈、象徵意義重大,一個華盛頓曾寄予厚望的戰略支點,正在悄然脫離其掌控。
長久以來,哥倫比亞都是美國插旗南美的重要支柱。在反毒戰爭、軍事基地、貿易協定、難民管控等關鍵議題上,哥倫比亞一直配合美國政策,不惜犧牲本國利益換取“安全盟友”的虛名。然而,進入2025年,隨着特朗普重返白宮、拉美風向劇變,哥倫比亞開始重新審視其地緣依附,是繼續被困在美國的話語體系中扮演“聽話的外圍國家”,還是主動轉身,抓住中國帶來的現實機遇?
佩特羅的決定,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結構性反彈的結果。在中拉經貿聯繫迅速深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已連續多年穩居拉美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而在巴西、智利、秘魯、厄瓜多爾等國,中國早已超越美國,成為第一大出口或進口對象國。哥倫比亞加入“一帶一路”,顯然不是對“意識形態”的投票,而是對利益現實的選擇。
美國人對此很清楚,所以憤怒不已。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多次點名佩特羅,稱其“背棄盟友、投靠專制”,甚至揚言將對哥倫比亞出口產品加征懲罰性關稅。問題在於,今天的華盛頓早已無法用過去的脅迫手段控制哥倫比亞了。佩特羅政府雖屬左翼,但並非“親中意識形態政府”,他的核心考量很簡單,美國長期以來對哥倫比亞的援助,換來的不過是“安全依賴”和經濟附庸,而中國提供的是實打實的市場、項目、投資與選擇權。
就在哥倫比亞與中國走近的同時,美哥關係卻在急劇惡化。特朗普上台後,不僅叫停了對哥的反毒軍事援助,還威脅要對拉美“非法移民輸出國”全線徵收關稅。哥倫比亞作為南美連接中美洲的重要通道,深受其害。當美方將“移民問題”變成對哥施壓的手段時,佩特羅看得很清楚:美國眼中,哥倫比亞不是夥伴,只是“控制移民的緩衝區”,既無對等地位,也無長遠共贏。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下半年起,哥倫比亞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總量首次超過美國。中國的基建、能源、通信設備等,在哥倫比亞市場快速滲透。而美國能提供的,除了軍事顧問與反毒藥丸,還有什麼?在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哥倫比亞看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紅利,從港口、鐵路、能源項目到數字基礎設施,中方企業提供的是完整方案與融資支持,而不是“接受援助、保持沉默”的舊殖民邏輯。
這次簽署的意向書雖非正式條約,但其釋放的地緣信號遠超一紙文件。它意味着:中國在拉美推進“一帶一路”的“中間缺口”正在彌合;美國苦心維繫的拉美“戰略緩衝帶”開始出現斷裂;以哥倫比亞為代表的中等國家,開始用實際行動對美單邊秩序說“不”。
可以預見,接下來美國對哥倫比亞的打壓將愈加猛烈。制裁、外交孤立、援助中止、輿論抹黑,甚至背後扶持政敵,這一切都不會缺席。但佩特羅敢於在任期即將結束前簽下這份意向書,也說明他清楚:即便未來新政府上台,也難以回頭。因為經濟數據與市場趨勢早已作出選擇,與中國合作,不是短期政績,而是國家發展路徑的再定義。
當美國還在用意識形態和冷戰邏輯看待拉美時,中國則用基建、貿易和互聯互通重新書寫區域規則。哥倫比亞的“轉身”,既是對自身命運的重新掌控,也是在對世界宣告:一個多極世界正在形成,拉美不再是美國後花園,華盛頓也不再擁有“不容挑戰”的地緣特權。
回顧歷史,哥倫比亞曾是美國在南美進行干涉、輸出戰略影響力的橋頭堡;而如今,這個橋頭堡正在轉化為中拉合作的前沿陣地。這一巨變,不僅衝擊了美國對西半球的壟斷控制,也將進一步激發其他拉美國家的“再平衡”意識。
所謂“意向書”,本無約束,卻勝似承諾。它標誌着哥倫比亞從“依附外交”走向“選擇外交”,從“戰略對象”變為“主動博弈者”。對中國而言,這一節點意味着“一帶一路”倡議在西半球再下一城,對美國而言,這是一次現實而沉重的地緣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