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建設“強新優富美高”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奮鬥目標
山東濟南: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軟實力提升
“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23年·經濟學) 黃河生態文明國際論壇”將於11月17日在山東省濟南市舉行。本屆論壇以“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面建設美麗中國”為主題,設置開幕式主論壇和6個分論壇。與會專家學者將圍繞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軟實力提升等主題進行學術交流。
濟南,作為黃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山東省的省會城市,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中的關鍵節點。濟南南依泰山,北跨黃河,這裡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城外山水環繞,城內名泉遍布,山泉湖河城渾然一體;這裡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齊魯文化、龍山文化、二安文化、泉水文化、黃河文化、紅色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城市文脈綿長。
精準謀劃、協同發力
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城市軟實力提升
濟南積極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機遇,乘勢而上,順勢而為,立足區位優勢和獨特的資源稟賦,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咬定目標,埋頭苦幹,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城市軟實力提升。
聚焦183公里黃河濟南段,濟南市編製《濟南黃河生態風貌帶規劃》。全面對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總體要求,提出以黃河安瀾為首位,堅持“四水四定”,堅持“保護”和“修復”,堅持左右岸統籌、突出重點、適當留白的發展原則,從黃河安瀾、生態保護與修復、文化旅遊、道路交通、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五個方面統籌黃河生態風貌帶的保護與發展。
濟南市編製實施《濟南市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開展“黃河文化名城打造行動”,從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傳承利用、打造黃河文化旅遊帶、講好黃河故事4個方面,統籌謀劃全市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加快形成“一廊一軸一核五組團”空間布局。實施《濟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加強特色文化傳承工作,開展文物拯救保護行動,抓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加強歷史遺迹保護修復,延續城市文脈,留住城市記憶。
全面對接、良性互動
合力描繪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軟實力提升的“濟南畫卷”
濟南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充分融合。圍繞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環節,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濟南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現“雙贏”,生動譜寫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濟南篇章。
堅持以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為抓手,不斷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出台濟南市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十四五”期間,全市將按照“一廊一軸一核五組團”空間布局思路,加快構建沿黃文化旅遊廊道、黃河文化旅遊核心區,打造黃河傳奇古村、濕地綠洲、農耕田園、動感體驗、溫泉康養五個組團,推進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講好濟南黃河文化故事,把濟南建設成為黃河流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區。
綠色發展、文旅融合
不斷重塑城市產業格局和文化品牌,激活高質量發展的強力引擎
堅定不移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深入踐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要求,集聚高端高質高新產業,持續實施兩輪“四減四增”行動,不斷調整優化結構,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活力之城。獲批開展低碳城市試點、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
依託綠色低碳產業集群的強大輻射力,濟南持續推進文化“兩創”,深耕文化資源,強化文化賦能,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文化融合,在發展新業態的過程中,加快打造文旅商消費新領域。今年以來,超然樓成為熱門打卡地,前來拍照的遊客絡繹不絕。
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會戰略,全力創建國家級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不斷提升人才工作成效和區域人才競爭力。實施“頭雁工程”“火炬工程”“搖籃工程”三項人才引育工程,發布人才政策“雙30條”、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40條”等政策措施,高層次人才引進和本土人才培育齊頭並進。
大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採用物聯網、雲計算等新技術,提高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同時,針對市民關注的環境問題,濟南深化垃圾分類、水環境治理等工作,加強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
立足濟南特色、突出泉城氣質
深入把握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軟實力提升的結合點
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征程中,濟南市始終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廣度,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通過聚焦產業、能源等領域全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着力淘汰落後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壯大新動能,走出一條具有泉城特色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在提升城市軟實力方面,濟南充分發揮文化系統資源優勢,與北京大學共建城市軟實力研究院,聚力打造提升城市軟實力的關鍵引擎,為探索提升城市軟實力提供“濟南方案”。在全媒體傳播體系基礎上,探索創建出集內容生產、典型發布、文藝展播、城市營銷、國際傳播等功能於一體的“三室兩廳一中心”,在更大範圍內講好濟南故事、助力文明城市創建、提升城市軟實力。
未來,濟南將深入把握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軟實力提升的結合點,在泉城的生態廊道中再築新景觀、續寫新篇章。(數據來源:中共濟南市委宣傳部 濟南社會科學院)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