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是近代中國一位傳奇人物。他從一個農家子弟逐漸成長為桂系的領軍人物,乃至最後做了代總統,也算是做了一朝天子的人了,應該稱得上是人中龍鳳了。
然而他晚年曾說自己“幼無天才,長無特長”。若是了解他少年的成長經歷,就會明白這並非完全是他的自謙之詞。
圖 | 李宗仁將軍
一
1891年,李宗仁出生於廣西桂林臨桂縣的一個農戶家。家裡有田地二十多畝,兄弟姊妹共八人,一家十口人的生活全靠地里那點莊稼,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6歲時,李宗仁正式入私塾讀書,老師就是他的父親培英公。私塾里教授的就是《三字經》和《百家姓》及《幼學詩》,這些課程對於年幼的李宗仁沒有絲毫吸引力,加上父親管教又很嚴厲。所以李宗仁對讀書甚感頭疼,寧願到山上砍柴,也不願去書房,還經常借去上廁所的機會溜出去放鬆一會。
就這樣,讀了幾年私塾後,由父親的一個朋友介紹,李宗仁到臨桂縣城裡新辦的一所小學就讀。
這是一所新辦的小學,除了國文課,還開辦有數學、英文等課程,而這些新學科,李宗仁在私塾根本沒學過,他學起來十分吃力,就是國文課,他也學得是囫圇吞棗,半生不熟。
在這所新式小學,李宗仁不僅功課跟不上,而且衣着寒酸,舉止言行土氣,因此他被同學嘲笑為“鄉下的傻瓜”。
在這麼一個窘迫的學習環境中,李宗仁的功課是越來越糟糕。後來,他又連續兩次“坐了紅椅子”,更是讓他難為情,索性就輟學不去了。那時學校出榜時,會在最後一名下面用紅筆一勾,於是,考最後一名的就被叫做“坐紅椅子”。
古往今來,我們看很多名人的成長經歷,幾乎都是幼時天賦極高,異於常人這些描寫。像李宗仁這般幼時資質平平的,確實不多見。
遠的不說,就說與李宗仁同為桂系首腦的白崇禧,幼時即展露出極高的天賦。5歲時,父親送白崇禧到私塾讀書,第一天講的就是《三字經》。放學回家,父親要考白崇禧的功課,想不到白崇禧竟把白天所學的課文一字不落地背了下來。
《三字經》順利學完後,白崇禧接着學《五言詩》《千家詩》《幼學瓊林》這些,那都是一點就通,等到後來學《四書》《五經》這些,老師發覺他自己已經教不了這名學生了,就另外請了兩名水平更高的老師來教白崇禧。
和白崇禧這個學霸比起來,李宗仁是妥妥被甩在身後的學渣。並且李宗仁少時也沒什麼大志,母親曾經問過他長大想做什麼,他的回答是:“做個養鴨的”。
那時農村養個鴨子,成本很低,平時鴨子到農田裡去吃莊稼收穫後掉落的穀子。一個養鴨的人,可以養上三四百隻鴨子,每日趕着鴨子出去覓食,倒是樁不算太累的活計。
母親比較滿意兒子的回答,送兒子去讀書,也只是希望他以後能明白事理,做個自力更生的好農民,倒沒有想着要他以讀書作為晉陞之路,日後能成為人中龍鳳。
圖 | 年輕時的李宗仁
現在李宗仁輟學回家,那就在家老老實實做個農民罷,父母也沒有什麼抱怨的。
這時候,恰逢各省在施行新政,廣西省也在桂林城設立了一個“紡織習藝廠”,招收學徒,學習紡織。李宗仁父親培英公是個讀書人,思想比較開通,覺得這個行業很有前途,就把李宗仁送去桂林做學徒。
李宗仁也想着做紡織總比種田好些,於是,他高高興興地去了桂林。他那時已15歲了,也應該學一門技藝,以便以後成家立業,獨立門戶。
李宗仁一共學了半年紡織,學成歸來後,被寄予厚望。姑丈家特地買了一部織布機,讓李宗仁教表姐們織布。但沒想到,李宗仁技藝不精,漿紗時,把沙漿弄焦了,一旦上機織布,隨織隨斷。後來,鄰村也請李宗仁去家裡教織布,結果還是隨織隨斷,搞得李宗仁很尷尬。
這時的李宗仁好像一事無成。讀書呢,學不進去,出去學門技能吧,又不開竅。直到此時,在李宗仁的身上,絲毫沒看到日後那個能統領大軍的李將軍的影子,這不就是一個沒見過世面又有些笨笨的農家少年嗎?
然而這時,發生了一個改變李宗仁命運的契機。而提到這個契機,就不得不提到李宗仁的原生家庭。
二
現在大家都喜歡提到原生家庭這個話題,普遍認為一個人成長後的人生軌跡,都可以從原生家庭里找到影子。農村出身的李宗仁也不例外。
李宗仁對父母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他晚年曾提到,父母對其一生的統兵從政都有着深刻的影響。
父親培英公是位勤勉好學的讀書人,平時在家開設學館教書育人。他為人豪爽,喜歡結交朋友,關心國家時事,富於冒險精神。
1904年,也就是光緒三十年時,培英公聽說洋人在香港招募華工。於是,他懷揣着要做出一番事業的理想,毅然離家到香港,遠赴南洋打工,以為到了海外就可以施展平生抱負。
誰知,他到了馬來西亞後,發現為洋人所騙,華工被洋人資本家壓榨得抬不起頭,過得牛馬不如,十分悲慘。
在一次華工抗暴運動中,個性倔強的培英公還被推舉為華工代表,與英國人談判。後來,他被英國人解僱,遂返回家鄉依舊教書,結束了這次海外打工經歷。
由此,培英公對洋人恨徹入骨,深感由於國家貧弱,華工在海外被洋人任意欺凌,連基本的人格尊嚴都沒有保障。他回家後,經常給孩子們講起這段海外經歷,每次講起此事,都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痛徹心肺。
平日在鄉間,培英公因為易於接受新思想,為人正直,喜歡打抱不平,所以,常受到地方一些土豪劣紳的騷擾。但他卻從不屈服,每每與那些惡勢力鬥智斗勇。所有這些,都被年少的李宗仁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父親的這些經歷,是李宗仁一生都忘不掉的記憶。他後來成為一方將領時,曾說過,希望幼年的痛苦經歷,永遠也不要再出現在中國。
後來在抗戰時期,面對日軍的強大攻勢和國民政府的搖擺不定,李宗仁自始至終都是堅定的抗戰派。主張向日本妥協的軍令部長徐永昌曾在日記里寫道:“李德鄰主張抗戰到底,且亦不希望任何國際援助,氣勢不可一世,亦奇人也。”
因為培英公開館教學,無法下田勞作,於是,家中的農活都由李宗仁母親劉太夫人承擔,孩子們在旁幫母親打下手。
圖 | 李宗仁母親
劉太夫人是位很有見地的女性,不僅勤勞能幹,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而且與人處事,不卑不亢,慷慨大度,能忍能讓,這在農村婦女中是不多見的。
劉太夫人白天在田地勞作,晚上在油燈下做針線,縫縫補補,一刻也不得閑,但卻從不叫苦叫累。她還對孩子說,因為培英公是讀書人,體力勞動不是他擅長的,讀書之人自有他的作用,並且還說,她之所以能懂得一些道理,也是因為培英公是讀書人的原因。
儘管她每日勞作很辛苦, 但她總是笑呵呵的,從沒對孩子們惡言相向,因此,家裡上下很和睦。由於家中人口眾多,有時免不了入不敷出,要借貸。經常借貸的地方就是李宗仁的外公家。
一次李宗仁和母親挑了籮筐到外公家借糧,外婆是個精明幹練的女人,糧食若借給外人,還能收些利息,但若借給女兒家就不好收利息,因此,就不願借。劉太夫人情急之下,就和其母親爭吵了起來,最後,自然是不歡而散,沒借到糧食。
劉太夫人和年幼的李宗仁擔著空籮筐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萬般酸楚。但是,劉太夫人雖然還流着眼淚,卻不忘藉此勉勵兒子長大後一定要踏踏實實地努力做事,不要依賴他人,親爹娘都未必能幫到你,何況他人呢。
母親的含淚教導,深深地印在李宗仁的腦海里。
當年李宗仁祖父母給培英公兄弟兩個分家時,房屋和田地都是平分的,因祖父母憐惜培英公這房人口眾多,所以多給他們分了幾條板凳,但是被劉太夫人拒絕了。因劉太夫人知道二房春花嬸心眼小,斤斤計較,故不願惹來口舌是非,以使祖父母從中犯難。
還有一件事,使李宗仁記憶深刻。一次秋收在田裡收割莊稼時,李宗仁和兄妹及母親把打好的穀子裝在籮筐里,分批往家中搬運。但是,當他們搬了一趟回來時,發現放在田裡的每個籮筐的穀子都變少了,很明顯是旁邊收割穀子的鄰居偷了。
李宗仁兄妹們大聲嚷了起來,但是劉太夫人卻馬上制止了他們,說:“算了,算了,值不了多少。”日後,劉太夫人每次見到那家偷他們穀子的鄰居,依舊談笑自如,而那家鄰居倒是顯得不自然,有些局促不安。
深切體會生活疾苦的劉太夫人明白,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人的貪念可能就是一念間。若是因此計較大動干戈,反而會招致鄰居的怨恨。在自己身邊多樹立一個敵人,對自己又有何益處呢?
由於培英公極為好客,家中常常賓朋滿座,雖則家中不寬裕,但是劉太夫人總是笑臉相迎。家中有時缺茶,劉太夫人還想方設法採摘些野生果子回來煎水喝。
後來,李宗仁家中境況逐漸好轉,本就寬宏大量的培英公和劉太夫人更加樂善好施,時常接濟別人,還熱心公益事業,如修橋鋪路,辦學堂這些。
李宗仁回憶錄里提到,凡是向母親借貸的,母親都會說:“你將來如有了便還我,如還不出,就算了吧。我知道窮人借貸的日子不好過。”
母親的善良寬厚、慷慨豁達,都給李宗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廣西“三傑”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中,有些人覺得李宗仁才能最為平庸,但很多接觸李宗仁的人都評價說,“李宗仁比較質樸,對部下比較寬厚,不察察為明,也不使用權術。”
黃紹竑曾評價李宗仁說:“氣量寬宏,能忍人所不能忍。”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是你怎麼說的,關鍵是你怎麼做的,言傳身教的意義就在於此。
李宗仁的原配夫人李秀文在回憶錄里,也對婆婆劉太夫人深懷感激和敬意。她曾說,婆婆的為人處世,對她有很大的啟發,稱 “(婆婆)是我以後做人處世的開蒙教益”。
圖 | 李宗仁夫人李秀文
她還提及,在丈夫李宗仁娶了郭德潔後,她能寬容大度,不爭不鬧,默默帶著兒子另行居住,隱身於李宗仁背後,也是受到了婆婆性格的影響。
李秀文還在回憶錄里提到,1939年,蔣介石和宋美齡到桂林視察,曾到鄉下看望婆婆。
婆婆當時接待蔣氏夫婦極為大方得體,侃侃而談,說德鄰身為軍人,應以國家、民族為重,當下只有雪國恥赴國難才能對得起國家。
此番言論使蔣氏夫婦和身邊陪同人員極為讚賞。宋美齡誇獎說,老夫人深明大義,氣度不凡,若是多念書識字,更加了不起。
三
由於培英公喜歡結交朋友,行俠好義,在當地很有名,鄰村的武術教練李植甫便慕名前來結交。
結果,兩人一見如故,李植甫不僅會武功,還會賦詩作詞,與培英公脾氣甚投,兩人都有相見恨晚之感。
這個李植甫,就是那個使李宗仁命運發生重大轉折的貴人。他本是湖南人,因得罪了當地惡少,故跑到桂林鄉下來躲避追捕。
當時廣西新辦的陸軍小學裡各級辦事人員多是湖南人,是李植甫的同鄉。他因此對陸軍小學的情況很清楚,他看到李宗仁讀書不成,學紡織又失敗,遂建議培英公送李宗仁去投考陸軍小學。
培英公對李植甫非常信任,也覺得這種亂世之下,年輕男子投身軍隊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於是,他就着手讓李宗仁專心在書房準備功課,以備來年投考。
經過幾個月的準備, 1917年冬天,16歲的李宗仁到桂林城參加陸軍小學第二期的招生考試。那時,陸軍小學是官費辦學,學生待遇甚好,學校不僅負責學生的生活和服裝及書籍,每月還有津貼補助,這對於那個時代普通人家的子弟是不小的吸引力。
陸軍小學第二期報名不下千人,錄取人數只有大概一百多名,競爭可謂激烈。
在縣小學兩次“坐紅椅子”的經歷及學習紡織的失敗經歷,使李宗仁對這次投考不敢抱太大希望。
陸軍小學放榜時,正錄130名,備取10名,李宗仁以備取第一名被錄用。這對於平素讀書考試頗不順的李宗仁,那是天大的喜事!
也許,這個笨笨的農家少年終於開竅了。
與此同時,那個日後與李宗仁並肩統一廣西併合作二十餘年的白崇禧,卻以正錄第六名的優異成績榮登榜上。當然,這時兩人還不相識。
一個少時資質平平,一個幼年即天賦秉異,這樣性格迥異的兩個人日後卻在民國歷史上統領廣西大旗,及至問鼎中原,雖然中間屢次被人挑撥離間,但始終沒鬧分家,因此被世人形容“李、白實為一人”。這也算是民國史上一大奇蹟。
俗話說,好事多磨。這下終於揚眉吐氣一回的李宗仁,卻在報道那天,因為遲到了十分鐘被拒收。命運給李宗仁開了小小的玩笑,似乎是在考驗他的耐心。
那時,陸軍小學的負責人都是剛留日回來的新式軍人,要求嚴格,執法如山。
因為農村都沒有鐘錶,所以土生土長的李宗仁對時間觀念也很淡漠。當他垂頭喪氣回到家時,得知情況的培英公並沒有過多責怪兒子,而是信心滿滿地命令他繼續備課,準備來年繼續報考。
1918年,第二次報考陸軍小學的李宗仁又一次被錄取了,不同的是,這次是正錄。吸取上次的教訓,李宗仁這次早早出發,按時報到,終於成為了一位陸小的軍校學生。從此,開始了他從一個農家子弟到職業軍人的蛻變。
這是李宗仁人生生涯的重大轉折。由此,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圈子,接觸了革命新思想,使他的人生進入了一個新的起點。
人在年輕時思想往往很活躍,還沒有形成思維慣性,容易接受外來的新事物,因此,此時的選擇就非常重要,往往一個決擇就會影響人的整個一生。
那時陸軍小學的教官多是從日本士官學校留學回來的留學生,教官們穿着整潔的藍呢制服,腳穿長筒皮靴,腰間掛着一把明亮的指揮刀,走起路來,挺胸闊步,器宇軒昂,十分威風。特別是總辦蔡鍔將軍,儀錶堂堂,文武雙全,更是被學生們奉若神一般的存在。
所有這些,都帶給農家出身的李宗仁深深的震撼。但剛進入一個全新環境的李宗仁,這時還未曾被激發出來遠大的志向。畢竟在農村十幾年的生活經歷,使他的接觸面和認知都很有限。
能夠進入陸軍小學,他已然十分滿意,以後能當上一個中上尉的軍官,他就覺此生無憾了。至於說成為像蔡鍔將軍那樣響噹噹的大人物,那是李宗仁這個農家子弟想也不敢想的。
李宗仁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資質平平,無甚優勢,那就老老實實地學習功課。軍校里有文化課和軍事課,文化課是李宗仁的弱項,尤其是外語,他也極不擅長。他在學校學了三年法語,但是後來離校之後,慢慢就都還給老師了,一句法語也說不出來。
但是,軍事課程卻是李宗仁的強項,尤其是器械操中的雙杠、單杠、木馬等項目,那對李宗仁來說是十分得心應手。劈刺更是李宗仁的拿手本領,許多比他高大強壯的同學都不是他的對手。他在陸軍學校出了名,因此被同學們起了個“李猛仔”的外號。
可以說,在進入軍校之前,李宗仁的學習生涯里無甚亮點,幾乎是沒有什麼存在感的一個落後生。但是,在陸軍小學裡,李宗仁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那種被人欣賞和認同的感覺是他以前從沒有感受過的。
人人都喜歡被讚賞,反過來這種讚賞又會激勵一個人更努力前行。尤其是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更容易受到這種正向的鼓舞。
李宗仁也不例外。他極為珍惜在軍校的學習機會。
陸軍小學管理極為嚴格,稍有不慎就會受到處罰。但是李宗仁在陸軍小學三年期間,卻一次處罰也沒有,並且也沒有請過一次“半休”。半休指的是,學生若有病可以請病假不出操。
因此,陸軍小學上下對李宗仁評價極好,這也為他以後帶兵打仗,進而統一廣西埋下了伏筆。
為李宗仁撰寫回憶錄的唐德剛先生曾說:“李宗仁是赤足牧童出身,為人渾厚,有着中國傳統農村中村夫老農純樸的美德……誅心以論之,李宗仁在中國歷史上,也該算是個德勝與才的君子。”
當然,李宗仁也有其“政客”的一面,但是,早年的家庭出身和經歷決定了李宗仁的性格底色。
從此,以陸軍小學為起點,李宗仁開始了他在廣西的崛起之旅。
文 | 南國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