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沒有之一。他深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崇高的威望。他屢次重創敵軍而不曾失敗,展現出他傑出的軍事才能。李牧的戎馬生涯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第二階段抵禦秦國對趙國的攻擊。李牧是戰國末年的趙國賴以苦苦支撐的唯一良將,趙王遷卻聽信讒言讓李牧無辜被害,趙國自毀長城,令人扼腕,真可謂“良將身亡趙亦亡”。
李牧
一、李牧北方戍邊
李牧在趙國北部領兵防守匈奴。他可以自行任用軍吏官員,城市稅收也交到他帳下充當軍費。李牧每天令人殺好幾頭牛供給將士們食用。
大家每天的工作就是:練習騎馬射箭,眾多探子打探敵情,小心把守烽火台,一旦發現敵人來犯,立刻人馬物資入城,堅守不出。
這樣過了好幾年,趙國北部邊境沒有什麼損失,但是匈奴人都認為李牧膽小,趙國的官兵也認為李牧膽小。這事傳到趙王耳朵里,趙王責備李牧,李牧還是不做變動,趙王怒不可遏,就派其他人代替李牧在趙國北部守邊。
咱們來想想,趙王派李牧到趙國北部守邊的目的是什麼?不就是守衛趙國北部邊境嗎?李牧在的這些年,趙國北部邊境可有損失?目的不是達到了嗎?人不能為了面子而忘了自己做事的初衷,不是嗎?別人說李牧膽小鬼,他自己在乎了嗎?
新將領上任後的一年多里,他多次率軍迎擊犯境的匈奴人,證明了自己不是膽小鬼。結果呢?不但屢次作戰失利,損失慘重,導致邊境騷擾不斷,百姓都無法正常耕作和放牧了。在趙國北部戍邊目的是什麼?不就是讓北部邊境不受匈奴侵擾、百姓安居樂業嗎?趙王現在才想起了這件事的初衷, 於是派人請李牧復出。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李牧也趁機提條件,讓趙王不要干涉他以後的工作,趙王這時只能答應他了。
由此可見,做事時,不能因為受到外界干擾、情緒波動,就忘了初心、本謀。
李牧重返北部邊境後,繼續和以前一樣堅守,如此數年,邊境安寧。匈奴人內心終究還是覺得李牧膽小畏懼他們。
李牧開始默默備戰,他準備精良的戰車、戰馬,挑選出勇士和射手,全部組織起來長期進行嚴格的作戰訓練。憋了多年的趙軍,早就想上戰場大幹一場了,士氣高昂。
時機成熟之後,李牧大力組織放牧,放牧人遍布邊境田野,匈奴人小股試探入侵,李牧命令佯敗,本就覺得李牧膽小的單于,聽到消息後率領大軍來犯。孫子曰: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李牧用小利引誘敵人,使敵人大舉來犯。敵人來到李牧的主場,李牧設奇陣,指揮部隊從左右兩翼包抄,大破敵軍,斬殺匈奴十多萬人馬,滅掉了代地以北的胡族襤、攻破東胡、使林胡部族歸降,連匈奴單于都逃跑了。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
李牧一戰之後,匈奴十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戍邊的目的是不是就達到了!和原來堅守不出一樣,都達到了目的,只是一戰而定的效果更好,因為十多年不需要在邊境養這麼多兵,可以為趙國節省很多錢糧。
李牧深知,什麼時候能出戰,什麼時候不能出戰;他知道要麼就不戰,要戰就要一戰而定。老是打來打去,卻解決不了問題,徒耗兵力錢糧,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說,一戰而定真名將!
李牧
二、李牧抵禦秦國
趙國被秦國侵襲,接連失敗。趙王調回李牧,李牧的邊軍與邯鄲趙軍匯合,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李牧了解秦軍的情況後,也選擇築壘固守,拒不出戰。秦軍將領桓齮也是知兵之人,他知道長期消耗對遠征的秦軍不利,於是就率軍攻打肥下,想對趙軍來個圍城打援。李牧何許人也,會看不清這種計謀?於是等秦軍主力去肥下後,李牧集中兵力襲擊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的秦軍及輜重。桓齮回救大營的時候,李牧設置伏兵,大破秦軍。李牧因此功被封為武安君,對於武將,武安君是很尊貴的封號,秦國的白起也曾被封為武安君。
後來秦軍再次攻打趙國時,秦軍選擇兵分兩路:一路由鄴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襲擾邯鄲;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企圖拊邯鄲之背。李牧迅速分析形勢,南守北攻,各個擊破,擊退了秦軍。
李牧作戰時,不務虛名,只求實利。他善於準備,讓自己先處於不敗之地;他善於等待,不等到有利時機絕不貿然出戰。善於等待這點尤其重要,為將者不善於等待是很大的性格缺陷。
李牧
三、名將謝幕,趙王自毀長城
秦國被李牧打怕了,就買通趙國奸臣郭開,散布謠言說李牧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趙王聽到謠言不加查證就派人取代李牧,還暗中布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秦軍兵臨城下,趙王卻親佞臣而誅殺無辜的忠誠良將,只過了三個多月,趙國便滅亡了。
趙王自身水平不高,不能識別忠奸善惡。李牧是趙國僅存的良將了,趙王卻聽信讒言,害死李牧,自毀長城,加速了趙國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