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960年初,後周禁軍統領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結束了長達80多年的混戰,建立大宋朝。宋太祖吸取了自己發動兵變的教訓,“用文吏而奪武臣之權”,建立了文官體制,以善於賦詩填詞的文人制約軍權。
此舉成就了一個溫文爾雅的宋朝,但是面對遼、西夏、金和蒙古的輪番攻擊,文人們無力招架,只能靠着進貢稱臣延續王朝。
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均是行伍出身,尚能帶兵打仗維繫大宋江山。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卻充滿書卷氣,優柔寡斷,喜歡文學書畫藝術。
1004年,宋和遼國爆發戰爭,遼軍直入中原,逼近京城開封。宋真宗和“抵抗派”寇準慌忙與遼國講和,簽訂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
皇帝和宰相向臣民宣布這是一次偉大的勝利。然而和約的內容卻是這樣的:每年宋補償遼絹20萬匹、銀子10萬兩作為軍費。單講這20萬匹絹就非常可觀,伸展開,長度有2400公里。作為“歲幣”的銀子更為寶貴,因為那時候尋找銀礦和冶煉銀子都非常困難。
不過用平民的錢買趙家的政權,何樂而不為?皇帝不用出一分錢!
從此以後,中國人自以為“天朝上國”是文明世界的中心、中國皇帝是天下唯一統治者的觀念就變成了一種意淫。
1042年,和平的代價更昂貴了。宋朝給遼國的歲幣提高到每年絹30匹、銀20萬兩。
值得玩味的是,宋朝養着一支龐大的軍隊,宋太祖時期有37.8萬,太宗時上升到66萬,宋真宗時達到了驚人的91萬,宋神宗末期軍費開支已經達到了國家預算的80%,似乎百姓的錢除了進貢就是拿來養軍隊了。
還沒餵飽遼國,党項人又來了。范仲淹在邊境抵抗了三年,寫下不少悲愴凄絕的邊塞詩,可是結局仍是求和。和約規定,宋每年“賜”給西夏銀子、絹、茶等價值25.5萬兩銀子的財物。
大宋太肥太油膩,女真人的金國也來打秋風了。北宋著名的書畫家、收藏家和詩人宋徽宗走馬上任後,承諾每年給金國絹30萬匹、銀20萬兩,外加100萬貫錢,還割讓了幾塊土地。
宋朝本希望用錢買平安,豈不知“歲幣”幫助了遼國、金國的經濟發展,養大了兩國的軍隊。女真人於1125年撕毀了兩國的和約,對宋朝展開全面進攻,金軍跨過黃河直奔京城而來。
宋朝再次求和,這次的戰爭賠款相當於幾十年歲幣的總和,包括30萬兩黃金、1200萬兩白銀、1萬頭牛馬、100萬匹絹。巨額的錢財完全滿足了金國此後多年的戰爭經費需求。僅一年後,金再次發動戰爭,索要更多的金銀外加7000匹馬和1500名宮女,如不照做,他們的軍隊就要搶掠京城和官府和宮殿。
因為無力繳納賠款,金軍只好自己動手,把皇宮中的無價之寶裝了滿滿的1000多車,金軍還佔領了92座倉庫,這些倉庫藏有300萬塊金塊、800萬塊銀錠、150萬匹絹和5400萬匹絲綢。
1127年5月13日,一陣大風吹過開封城,風大得足以移石斷樹。徽宗皇帝和欽宗皇帝在3000多人的伴隨下,魚貫通過城南的南薰門,離開了開封,他們被金人一路押解北行。后妃們被押送着從北門離開京城。成千上萬的畫家、工匠、手工藝人、樂師和優伶大概有1.5萬人也被押送往金人的東北本土。
徽宗在途中還在寫詩。其中一首感情真摯,傾吐了自己的心聲:九葉鴻基一旦休,猖狂不聽直臣謀。甘心萬里為降虜,故國悲涼玉殿秋。
到達黑龍江北部邊境附近的五國城後,欽宗的皇后投水自盡。一年後,1萬多名上層家族的女性到達上京,大多數在軍營中遭到了玷污或被賣為奴。這些女人在遠離家鄉的北國了此餘生,再也沒有回到過中原。
南宋繼續花錢買平安,不斷向金國進貢。可惜貪財的女真人被成吉思汗給滅掉了,蒙古人看不上那點小錢,錢、女人、土地、榮耀,他們要一網打盡。
1279年3月19日,崖山之戰後,宋朝如一首悲涼的長詞,消失在歷史的煙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