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徐 來
編輯|徐 來
《——【·前言·】——》
70年沒人動的那段歷史,這次俄共親自翻了出來。
一紙決議,把赫魯曉夫定下的“定論”推翻,斯大林的名字重新寫進主線。
這場翻案背後,還有很多沒說出口的東西。
壓了70年的話,被寫進了決議
2025年7月5日,莫斯科郊外的扎列奇耶,俄共十九大開幕,不算高調,不設現場直播。
一紙決議,把1956年的老賬揭了個底朝天。
內容不長,不繞圈,直接表明: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政治上存在偏見、歷史上有重大錯誤,誤導了幾代人。
沒用任何修飾語,字字生硬。這段話一亮出來,下邊好幾位老黨員臉色直接變了。
有人盯着原文看了十幾秒,有人翻會議資料找出處,所有人都知道:這不是修正,是翻案。
赫魯曉夫的報告,在蘇共黨史上壓了快70年,就連蘇聯自己,後來都不敢推翻它。
這次俄共動真格了,連“個人崇拜”這四個字都不再默認。
決議中寫得更直白:斯大林時期的肅反和鎮壓,應在時代背景下重新分析,不應“一棍子打死”,赫魯曉夫的講話,過於強調個人責任,削弱了集體政治意志的歷史作用。
一句話,蘇聯變調,從那場講話開始。
文件一出,很多黨史研究者第一反應不是質疑,而是沉默。
有專家私下說,這份材料至少準備了四年,久加諾夫早在2021年就開始組團隊、跑檔案,查那些1956年之後被封的內部報告。
2023年底,俄共開始在基層做黨史聽證,反饋最多的,就是“不能再迴避斯大林”。
這次大會不設媒體提問環節,也沒開放直播。但到了下午,決議全文上傳官網,頁面簡潔,文件名就五個字:“歷史評估更新”。
這不是修改,是挑明了說——當年說的,全錯了。
1956年那場會議,誰都沒想到會爆成今天這個樣子
1956年,蘇共二十大。
閉幕式結束,全體代表坐回會場,說要再加一場“內部保密會議”。
不少人都沒明白乾嘛,直到赫魯曉夫拿出那份《論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報告稿。
整整四個小時,他把斯大林三十年執政經歷,幾乎翻了個遍,清洗、肅反、下令、簽字、鎮壓,一樁樁,一條條,乾巴巴念出來。
很多在場代表是老黨員,經歷過戰場、見過肅反,聽到那些詞的時候,沒人敢抬頭。
赫魯曉夫講完最後一句:“我們不能繼續為一個人的錯誤而承擔後果”,全場起立鼓掌。
鼓掌,是因為終於有人破局;沉默,是因為誰都知道,這一刀割下去,黨就不再是原來的黨了。
報告內容本該保密。蘇共要求傳達到各地黨委,僅限口述,不許留痕。
結果不到兩個月,美國中央情報局就拿到了英文版。
三個月後,《紐約時報》全文刊登,全球震驚。蘇聯還沒發聲,全世界都知道:斯大林被定罪了。
這份報告,開啟了“去斯大林化”,也撕開了黨內認同的裂口。
清洗平反開始,全國改名、撤雕像、街道換牌子,一夜之間到處都是“重新命名”。
很多幹部說,自己半輩子堅持的信仰,被一個報告一夜擊碎。
到1991年,蘇聯解體。有人回看這三十年轉向,起點在哪?幾乎所有研究者都指向1956年那次“秘密會議”。
決議一旦下筆,信仰就變味了;架子一旦動,系統就跟着搖。
而這次俄共的決議,就直接寫明:赫魯曉夫的那場講話,製造了長達數十年的思想混亂,是“歷史虛無主義”的源頭。
用的是“源頭”兩個字,不再遮掩、不再模糊。這種語氣,從沒出現在黨內正式文件里。
七十年前的決議,七十年後被當成“錯誤源點”。歷史寫到這裡,不是輕輕一筆,而是摁在紙上的力道。
動手的,不只是久加諾夫一個人
所有人都以為,這是久加諾夫一個人的翻案。錯了,背後動手的人多得很,只不過一個都沒說話。
早在會議召開前兩個月,烏里揚諾夫斯克黨史辦就在清點檔案。
理由寫得很官方:“檔案數字更新與去重”。
其實誰都知道,清的不是數字,是三十年代的冤案記錄,是肅反時期的幹部名單,是1956年後被丟進地窖的歷史線索。
薩拉托夫州黨史組接着開了閉門會,調來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內部傳達手冊,一頁頁複印。
現場沒人討論,全是低頭翻頁的動靜。
就在大會召開前一周,紅場紀念館管理局突然接到一道通知:準備新布展草案,重點突出“斯大林社會主義工業化成果”。
關鍵詞:斯大林,工業化,成果。
這句話十年前沒人敢寫,五年前寫了會被壓。現在直接出現在國有機構的通知單上,不是個人拍板,是上邊有人點了頭。
而地方黨史部門反應更快,文件沒公布就已經啟動教材改寫——2026年版《蘇聯史》修訂草案里,“去斯大林化”被挪到了副標題,“赫魯曉夫講話”章節後標上注釋:存有爭議。
這一整套動作,沒有一個人主動發聲,全是默契,全是提前演練,全是早就準備好了一份“如果有一天”的劇本。
再說久加諾夫,他不是第一次“打斯牌”。
2005年,他在杜馬演講提過:“不能用西方價值評估蘇聯功過。”那次講話只登在黨報角落,沒水花。
到了2010年,他悄悄推動過一次地方試點——伏爾加格勒機場更名為“斯大林格勒機場”。
當時提案遭到強烈反對,媒體集體沉默。沒通過。
一直到2022年,重提舊案,這次通過了,機場改名後,三天內湧來超過10萬人拍照打卡,沒人採訪他們,沒人引導他們,沒人阻止他們。
這就是信號——不是民眾突然懷念,是黨內已經有一部分人,開始不想再忍。
他們不說話,不做社論,不推社交話題。他們翻文件,查會議紀要,改教科書,換城市名字,把被壓住的那套邏輯,一條條悄悄拿回來。
等大會一開,全盤攤出,一聲不吭,直接落地。
媒體不提,但每個人都收到文件了
會議閉幕當天晚上,俄共官網掛出了十九大決議全文,PDF格式,無配圖,無前言,頁面設計簡單得像一份會議紀要。
但打開的人都知道,這不是會議紀要,這是七十年歷史敘事的改寫稿。
第二天早上,葉卡捷琳堡市檔案館收到三箱資料,來自俄共中央文件庫。封簽上的字只有一句話:“原始數據,請備份。”
接着,遠東技術大學宣布提前調整課程內容,取消原課本中“個人崇拜災難”標題,換成“黨內認知轉向”。
全俄五十七個黨校,在三天內,收到中央發的“結構性審閱文件”。通篇內容無情緒,全是條款:
· 刪除1956年後未審核數據
· 修改赫魯曉夫報告章節文字
· 恢復對斯大林工業戰略描述內容
沒有口號,沒有總結,只有行動。
外媒開始發稿。《紐約時報》用了“重構神話”這個詞,《泰晤士報》更直接,說俄共“糾正了長達七十年的歷史判斷”。
他們讀得懂文件,也看得清節奏:這是一個政黨,用文件對文件,用決議打斷過往的決議。
久加諾夫沒有接受採訪。他只站在會議台上說了一句話:“歷史不能長久沉默,我們回來了。”
話音剛落,底下有人站起鼓掌。
不是所有人都站,也沒有口號,但那一刻,全場都沒說話。因為誰都明白——文件已經下發,認知已經改寫,沉默也變成了表態。
參考資料:
《俄共通過決議:認定赫魯曉夫關於斯大林個人崇拜的報告存在錯誤》·觀察者網·202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