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8時許,北京大興天宮院。尹亞飛/新京報/視覺中國
2025年7月,北京彷彿進入廣東“回南天”,地鐵通道的牆壁上甚至掛上水珠。東北地區也連日陰雨綿綿,彷彿進入江淮“梅雨”季。
潮濕、悶熱、黏膩的空氣,讓北方人感到陌生。“我們家現在講粵語。”有人如是調侃。還有人說:“南方人北漂,第一次有家鄉的感覺。”
另一邊,華中、華東地區酷熱難耐。山東、河南、安徽、湖北、江蘇、浙江等省份局地連日發布高溫黃色預警,最高溫突破40℃。
這些天氣其實都與“副高”有關。“副高”是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簡稱,這個地理課本上的“明星”、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名字,是影響我國最重要的大氣環流系統。在副高控制的範圍內,往往天氣晴熱,而在副高邊緣地區,則容易發生降雨。江淮的梅雨季節、長江流域的“火爐”城市重慶、武漢和南京,都和副高有關。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趙亮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近期全國天氣與副高位置偏北且穩定維持有直接關係。副高近似南北窄、東西寬的橢圓形,東西方向的軸被稱作“脊線”,它是指示副高位置的重要指標。2025年6月,副高脊線平均緯度在北緯25°,比往年的平均值高了3°,即偏北約300公里。
科學家們發現,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副高的強度可能將越來越大,這也意味着其影響下的乾旱、洪澇、熱浪等極端天氣事件將愈加頻發,威脅上億人口的生命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
北京當下叫“桑拿天”更合適
副高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肖子牛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來自赤道低緯度地區加熱上升的氣流向極地輻射,由於地球自轉柯氏力的作用偏轉,阻礙空氣繼續向極地流動,下沉堆積形成了副高。
副高的狀態,對我國天氣的影響非常關鍵,尤其在夏季。
每年夏半年(一年中比較炎熱的半年),副高和我國降水帶自南向北推進,但副高通常並不會“小步緩行”,而是經歷幾次“跳躍”:第一次,副高從南海跳到江淮地區,對應的降水帶從華南地區跳到長江流域,梅雨季節開始;第二次,副高從江淮跳到華北,對應華北雨季的開始;盛夏後,北方冷空氣南下,副高逐漸南撤,降水帶逐漸南退。
除此以外,副高還會有一些較小周期的振蕩特徵和變化,改變局地天氣,但這些變化的次數、持續時長並不固定。
許多氣象因素會擾動副高,使其增強、北跳或西伸。趙亮稱,近期的颱風“丹娜絲”與副高相互作用,將副高往北推,導致北方提前進入高溫高濕的天氣。
據中國天氣網預報,7月4日至17日的14天中,北京12天有降雨,最高溫達到37℃,最大相對濕度大於80%。
不過,肖子牛解釋,北京高溫高濕的天氣其實並不算“回南天”,因為南方地區“回南天”的氣溫一般並不高。北京當下的天氣應該叫“桑拿天”更為合適。
“北京在7月份出現高溫高濕的天氣不算罕見,但2025年來臨較早、持續時間較長,給公眾留下深刻印象。”肖子牛說。
為何與冬季相比,夏季的異常天氣和極端天氣較多?
趙亮解釋,副高的強度可以用中心強度、覆蓋面積大小來衡量。在冬季,副高的主體位於西北太平洋上,勢力較弱,對我國天氣直接影響較小。
而夏季,副高北抬,來到我國大陸,副高控制的中心區,層結穩定,盛行下沉氣流,往往出現晴熱天氣,比如幾大“火爐”城市。副高的西側邊緣地區,盛行風向與東亞夏季風的走向一致,同為西南風,當副高勢力強時,季風勢力也變強,攜帶的水汽增多,暖濕氣流北上遭遇冷空氣時往往會導致副高西部和北部邊緣地區產生降水。
升溫越高,強副高事件概率越大
趙亮稱,影響副高強弱及位置的主要氣象因素有冷空氣、海溫、熱帶對流、青藏高原的熱力作用等。其中海溫比較關鍵。當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偏高,即發生厄爾尼諾事件時,副高易偏強、偏西;反之,當發生拉尼娜事件時,則可能偏弱、偏東。
科學家們發現,氣候變化也對副高產生了顯著影響。“總體看來,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全球的高壓系統都有所增強。”趙亮說,“近年來,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普遍較氣候態偏大、偏強。”“氣候態”可以通俗理解為多年平均的氣候情況。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剛等人於2022年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全球變暖將導致強副高事件增加。“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大氣中的水汽增加,熱帶海溫異常導致的大氣響應更強。”黃剛對南方周末記者解釋。
黃剛稱,全球變暖除了導致副高的變率增加,還會導致副高的位置和強度發生變化,這將影響我國東部地區夏季的平均溫度和降水,出現洪澇、乾旱、高溫熱浪事件。
例如,2020年,強副高事件導致長江流域發生嚴重洪澇災害,造成了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根據黃剛等人的研究,全球升溫越高,強副高事件發生的概率越大。多模式平均的結果顯示,在高排放情景下,21世紀相比20世紀,發生的概率可能會增加近73%。不過,黃剛表示,目前的氣候預估研究主要依賴數學方程模擬的氣候模式,模擬的結果和實際地球氣候存在一定差異,因此無法準確預估,還需進一步研究。
城市化進程加速也助長了副高的影響。
趙亮和其他學者於2023年合著的一篇論文提出,1979-2019年,中國熱浪的發生天數、強度和影響範圍都在逐步上升,尤其在2010年以後出現躍升。發生原因是城市化快速發展和副高增強,協同加劇了熱浪。其中,副高發揮了主要作用,對熱浪發生天數、強度和影響範圍有約30%的正貢獻,若考慮全球變暖的加強作用時,副高的貢獻增至70%左右。
副高與天氣變化息息相關,副高的預測也是天氣預報精準度的重要依據。肖子牛介紹,我國對副高的預測能力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同時,由於副高和海洋/陸地/冰凍圈等多圈層的複雜的相互作用,副高變化的準確預報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氣候變化背景下副高變化及其對亞洲季風區氣候、水資源和農業的影響,也是學界研究的重點和熱點。
南方周末記者 林方舟 南方周末實習生 李思璇
責編 汪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