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歐洲中部的德國領土面積約為35.74萬平方公里。要知道我國一個雲南省就有39萬平方公里。可就是這樣一個還沒我國雲南省大的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卻一點都不小。德國全稱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意志人作為德國的主體民族佔全國總人口的90%以上。德意志民族是古代日耳曼人中一些部族經過長期融合形成的。日耳曼人最早是古羅馬人對生活在萊茵河、易北河一帶所有民族的統稱。日耳曼人內部又存在法蘭克人、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盎格魯人、薩克森人等諸多分支。
從公元3世紀起日耳曼各部落跟商量好似的如潮水般湧入羅馬帝國境內:什麼法蘭克人、西哥特人、東哥特人、汪達爾人紛紛在昔日羅馬帝國的領土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這些日耳曼人國家中最強大的法蘭克王國在查理曼大帝統治時期的疆域囊括了今天大部分法國、德國、瑞士、奧地利和低地國家以及意大利的一個地區和許多邊界地區。公元843年查理曼大帝的三個孫子把帝國分成三塊:西邊那塊後來成了法蘭西,中間那塊後來成了意大利,東邊那塊後來成了德意志。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被諸侯們擁戴為 "德意志國王"。
這位亨利一世的兒子奧托一世可是個牛人:奧托繼位後先是波希米亞(今捷克)公爵對自己稱臣納貢,接着又胖揍了如今匈牙利人的祖先馬扎爾人。公元962年奧托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加冕為 "德意志皇帝" 稱號。奧托一世開創的這個帝國被稱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聽着是不是很牛逼?可若干年後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是這樣評價神聖羅馬帝國的:“這個帝國既不神聖,也跟羅馬沒關係,而且壓根就不算個帝國!”所謂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其實就是一個諸侯林立的 "散裝國家":德意志境內一度出現過390個公國、侯國、貴族領地、騎士領地割據一方的現象。
皇帝說話有時還沒諸侯放個屁管用。德意志皇帝的權力不僅受到地方諸侯的制約,而且還受到教會勢力的鉗制。公元1054年即位的亨利四世皇帝為了跟教皇搶權力遭到一大批諸侯貴族反對。扛不住壓力的亨利四世大冬天穿着破衣服在卡諾莎城堡跪了三天三夜向教皇請罪懺悔。別看此時亨利低三下四在教皇面前裝孫子,但人家其實是學越王勾踐玩卧薪嘗膽。經歷此番屈辱的亨利四世知恥後勇回去攢夠實力就把教皇打得抱頭鼠竄。"卡諾莎之辱" 後來成了德國版 "卧薪嘗膽"。德國人沒事就把這個典故拎出來教育後人:"記住!咱祖上受過這罪!"
亨利四世戰勝教皇只是暫時的。在此之後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仍長期受制於封建領主和教會勢力。1517年德意志一個名為馬丁·路德的神學家撰寫了旨在反對羅馬教廷出售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馬丁·路德認為世人只要發自內心尊崇上帝即可,而不需要藉助教會與上帝溝通。一些德意志邦國逐漸就接受了馬丁·路德的新學說。舊教和新教之間的矛盾日積月累終於在1618年引發了戰爭,後來這場戰爭由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蔓延席捲到整個歐洲。在這場長達三十年的戰爭期間德意志淪為了主戰場。
戰後歐洲列強制定了旨在維持歐洲大陸地緣均勢體系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在這一體系之下德意志的分裂局面被固定下來。這時德意志皇帝的頭銜也逐漸落入當時勢力最強大的德意志諸侯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手中。1804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弗朗茨二世在法國皇帝拿破崙的壓力下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從此德意志地區連名義上理論上的共主也不復存在。征服者拿破崙的蹂躪加重了德意志的屈辱,但卻把法國的啟蒙主義思想傳播到了德意志。潛藏在德意志人心中的民族主義開始被喚醒。
歌德、席勒等德意志詩人們用詩句探尋民族的未來,貝多芬、瓦格納等德意志音樂家用音符抒發抗爭的激情,康德、黑格爾等德意志哲學家用理念激發至高無上的國家崇拜,李斯特、羅雪爾等德意志經濟學家嘗試為未來的統一國家勾畫經濟藍圖......此時德意志境內的邦國已由300多個銳減到34個。在這34個邦國中普魯士和奧地利脫穎而出成為最有希望統一德意志的兩個邦國。奧地利地盤大、人口多,但架不住國內民族太雜跟個大雜燴似的;普魯士則抱緊工業革命的大腿,悶發展軍工和鐵路在短短几十年內就成了 "德意志肌肉男"。
1834年1月1日18個德意志邦國加入了普魯士主導的德意志關稅同盟。以普魯士為中心的鐵路網使關稅同盟區被聯繫成為一個整體。到19世紀中期關稅同盟地區的工業總產量在整個歐洲僅次於英、法排名第三位。1862年普魯士來了個硬核首相俾斯麥。他一上台就放出狠話:"當代的重大問題並非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只能用鐵和血來解決!" 他先是聯合奧地利揍了丹麥搶回石勒蘇益格地區,接着轉過頭就跟奧地利翻了臉 ——1866年的普奧戰爭被硬生生打成了一場"科技碾壓局"。
此戰中普魯士用鐵路快速運兵,用電報指揮作戰,用後裝槍狂掃奧軍......戰後奧地利被排擠出德意志,而普魯士則成了德意志眾多邦國新的帶頭大哥。普奧戰爭讓世人見識到了普魯士的高效的鐵路運輸系統、軍工研發生產體系和總參謀部指揮體系結合起來的強大威力。1871年普魯士又依靠這種強大威力戰勝了法國。這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國。德國作為統一民族國家的歷史嚴格意義上就應當從這時算起。在此之前德意志只是一種地理文化概念,而並沒能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
德意志第二帝國從成立之初就是一個極其強大的國家:普法戰爭使德國得到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以及50億法郎的賠款。當時德國領土面積約為54 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6500萬。德意志第二帝國在當時的歐洲是僅次於俄國的第二人口大國。統一後的德國在人口、工業產量、鐵路里程等方面都超過了老牌歐陸霸主法國。最絕的是普魯士早早就搞了義務教育:1870年普魯士兒童入學率達97.5%放眼全球都是 "學霸級" 存在。受過系統教育的高素質國民群體為德國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智力基礎。
搭上第二次工業革命快車的德國用40年時間走完了之前英國用80年時間才走完的工業化路程。20 世紀初德國工業產值超越英國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但尷尬的是全世界的殖民地早被英、法等老牌列強瓜分完了。德國只能攥着拳頭要求按實力重新瓜分地盤。這引起了與英、法等老牌列強的矛盾並最終導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一戰時的德國陸軍號稱 "地表最強":81萬大軍配着克虜伯大炮。當時的德國海軍也能跟英國皇家海軍掰手腕。可在英、法、俄三面圍毆下德國最終還是輸掉了這場戰爭。
一戰使德國丟失了13.5%左右的領土和所有殖民地,還背上了巨額賠款、受到嚴格的軍備限制。不甘失敗的德國在20年後又發動了一場世界大戰。這次德國輸得更慘:兩次世界大戰下來德國損失了約33.8%的領土,剩下的領土則被美、蘇、英、法四大戰勝國分區佔領。在隨後美蘇冷戰的大背景下德國被拆分為西德和東德兩個國家。德國人的厲害之處就在於有一股打不垮的韌性。二戰後的德國看起來被炸成了一片廢墟,但其實德國的工業、科技基礎還是保留了下來。戰火只是摧毀了有形的廠房、機器這些物質層面的東西。
可德國在戰前積累的技術、人才等無形優勢卻並沒被摧毀。無論東德還是西德都是美蘇爭霸的最前線。因此蘇聯和美國為了顯示自己陣營的優勢都對德國進行了大量的援助建設。西德抱上美國大腿搞市場經濟在1950年代就創造了歐洲經濟奇蹟;東德跟着蘇聯混居然也能在社會主義陣營里拿GDP第一妥妥的 "冷戰卷王"。1990年兩德統一後德國更是徹底放飛自我:一方面跟法國和解聯手搞出歐盟用經濟手段實現了希特勒用武力沒做到的 "歐洲統一";另一方面悶頭搞技術終於在2013年推出 "工業 4.0"直接把製造業玩成了 "智能劇本殺"。
現在的德國已是全球第三大製造國:巴斯夫化工、大眾汽車、西門子電氣都是行業扛把子,豹2 坦克、燃氣輪機都是頂級硬貨。德國在納米技術、可再生能源領域玩得飛起。如今的德國滿大街都是會聊天的智能工廠。最讓人服氣的是德國人的 "反思精神":1970年西德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的驚天一跪把德國從 "戰爭罪犯" 變成了 "浪子回頭金不換"。德國通過對戰爭罪行的深刻反思讓歐洲和世界重新接納了自己。現在的德國靠經濟和文化在歐洲充當話事人。當年用槍炮沒辦到的事兒,如今用歐元和汽車辦到了。
說了這麼多最後可以總結一下德意志民族的"人設" 了。以製造業享譽全球的德國給人的印象的是理工能力出眾:奔馳、寶馬、奧迪、保時捷......全世界的知名汽車品牌幾乎被德國佔據了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德國的文學和哲學作品也自成一派享譽全球,甚至可以說從黑格爾、尼采一直到馬克思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石。德國人有時嚴謹認真到讓人懷疑他們是否患有極致強迫症:在喝啤酒要按19世紀的《純凈法》來只許用水、麥芽、啤酒花;修路鋪磚要拿尺子量縫隙;垃圾分類能搞出10種不同的垃圾桶,甚至連蔥皮和香蕉皮都要分開扔......
在德國火車晚點五分鐘就會被人投訴;德國人約好三點見面絕不會等你到三點零一分。可看似如此嚴肅古板的德國人內心卻充滿冷幽默:他們會把 "啤酒肚" 叫 "巴伐利亞發動機",把堵車叫 "高速公路停車場"。這樣冷不丁來一句能把人笑出腹肌。過去的1000多年間德國從部落混戰到帝國崛起、從兩次戰敗到再次稱霸歐洲的歷程就像一部熱血爽文。德國人用鐵血和眼淚寫就歷史,用嚴謹和創新征服世界。希望大家下次看到馬路上的寶馬、奔馳或者喝到德國啤酒時能想起德意志民族的傳奇經歷—— 畢竟能把一手 "小牌" 打成 "王炸" 的放眼全球沒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