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隱藏身份36年,因校長發現地名寫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2025年05月10日18:53:04 歷史 1985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老兵隱藏身份36年,因校長發現地名寫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 天天要聞

文|spark

編輯|t


引言

1988年,重慶合川縣檔案館,一張泛黃的《革命軍人立功喜報》上寫着:“查無此人”。可偏偏,就是這張“找錯人”的喜報,讓一個沉默了三十六年的名字,被從歷史縫隙里翻了出來。

這個名字叫蔣誠上甘嶺戰役一等功臣,擊落敵機一架,殲敵四百餘人。他複員回鄉,從未提過戰功,只講過種桑、修路、勸村民。直到地名寫錯,身份才“露餡”。三十六年,他藏得住功績,卻擋不住一場巧合。

老兵隱藏身份36年,因校長發現地名寫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 天天要聞

一張喜報走錯門,英雄躲進三十六年沉默

1988年,重慶市合川縣誌修訂工作啟動,原合川師範學校校長王爵英接手檔案整理工作。一天,他翻出一份發黃的《革命軍人立功喜報》,內容清楚寫着:“貴府蔣誠同志在上甘嶺戰役中,創立功績,業經批准記一等功一次,除按功給獎外,特此報喜。

但喜報背面有一句話:“由八區退回,查無此人。”

這句“查無此人”,寫在備註欄,蓋着紅章。喜報投送地址是“四川省合川縣四區興隆鄉南亞村”。可合川沒有這個地名,有“隆興鄉”,也有“興隆鄉”。正是這一筆寫錯的地名,讓喜報三十六年送不到蔣誠手上。

老兵隱藏身份36年,因校長發現地名寫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 天天要聞

王爵英心生疑竇。蔣啟鵬,是他早年的學生,正是蔣誠的弟弟。他立刻聯繫蔣啟鵬,核實信息。

一問之下,才知道這個“查無此人”的名字,就在自己眼前——蔣誠,複員後一直在家種地養蠶,從不聲張。

王爵英立刻向有關單位上報,經層層驗證,那位曾在上甘嶺火線擊落敵機的重機槍手,就住在重慶合川縣隆興鎮

蔣誠1949年入伍,1951年3月隨部隊入朝,1952年11月參加上甘嶺戰役,榮立一等功,傷疤至今在腹部清晰可見。他複員回鄉後,從未提過功勞,從未向組織提出過任何待遇要求,默默勞作三十多年。

老兵隱藏身份36年,因校長發現地名寫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 天天要聞

直到1988年,身份被確認,合川縣政府簽發通知,將蔣誠列入“全民職工”,月薪80元。但此時,他已年滿60,即將退休。獎章是晚來的,工資也只是象徵,他自己卻輕描淡寫:“沒得啥子遺憾。”

他藏得住勳章,卻沒躲過“筆誤”帶來的翻案。從喜報退回到身份浮出,全靠一行錯字,一樁巧合。但英雄從未離開,只是沉默了三十六年。

老兵隱藏身份36年,因校長發現地名寫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 天天要聞

不是從天上掉下來,是從血里衝上來的

1952年10月,上甘嶺戰役打響。志願軍第15軍打得最慘烈,半月之內,一個師傷亡五千六百餘人。

蔣誠所在的志願軍第12軍92團,於11月8日抵達火線。三天準備後,11日反擊開始,537.7高地只剩下24人死守七號坑道,十一天斷水斷糧。

蔣誠肩扛重機槍,跟隨全連進入陣地。炮火炸開,掩體塌陷,他中腹部重傷,腸子被炸出體外。據戰友回憶,他用手把腸子塞回去,繼續戰鬥。

老兵隱藏身份36年,因校長發現地名寫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 天天要聞

敵機俯衝轟炸,他跳進彈坑,將重機槍架上溝沿,打頭、打尾,連續掃射,奇蹟般擊落敵機一架。這段戰鬥過程,後來被寫進《立功受獎說明》:“以重機槍殲敵400餘人,擊毀敵重機槍一挺,擊落敵機一架,身負重傷仍不下火線。

1953年12月,蔣誠升任機槍連班長。1954年,參與營房建設,每日鋪設石夯路面12平方米,是常規標準的兩倍。年末,他再立三等功一次。

老兵隱藏身份36年,因校長發現地名寫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 天天要聞

1955年2月10日,他退伍回鄉。帶回家的東西只有:便衣一套、鞋襪各一雙、毛巾一條、布票16尺。無獎章、無待遇、無“亮身份”。英雄脫下軍裝,沒人知道他打過仗,沒人知道他救過高地。

身份沉入泥土,戰功藏在沉默里。他埋頭做蠶桑技術員,一干二十四年,從未向人提及戰場經歷。直到1988年喜報重現,才揭開戰火下的名字與傷疤。

老兵隱藏身份36年,因校長發現地名寫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 天天要聞

換掉槍桿上戰場,換上鋤頭修村路

1983年冬,重慶隆興鎮要修一條從永興到隆興的土路,全靠鐵釺、石碾、鐵鍬幹活,村民紛紛打退堂鼓。蔣誠站了出來。他是黨員,是退伍軍人,技術不差,威望夠高。

路修到一半,錢沒了。蔣誠沒說一句怨話,直接以個人名義向農村信用社貸款2400元。那時他的工資不過十幾塊,2400元是村裡誰都不敢借的數。

老兵隱藏身份36年,因校長發現地名寫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 天天要聞

貸款事他沒講。直到1991年,兒子蔣明輝要結婚,才知道父親欠了這筆債。他賣房還債,住進集體宿舍,也沒怨一句。

1988年後,他成了全民職工,但工資仍不夠高。2015年,廣福村推廣油橄欖種植,蔣誠帶頭流轉土地,砍掉自家掛果的柚子樹,召集村民開動員會。三天之內,全村土地完成流轉。

老兵隱藏身份36年,因校長發現地名寫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 天天要聞

在村裡,誰家鬧矛盾,只要蔣老出面,沒人不聽。他不拿架子、不講軍功,只講蠶桑、講農技、講修路、講分紅。他活在土地里,做的事都貼着泥土。

到老他還穿那條縫了又補的綠軍褲,別人勸他換,他就一句:“我是國家的人,還要為國家做事。”

蔣誠的功績,不靠紀念碑,也不靠回憶錄。他打過仗,種過桑,修過路,幫村裡拉過電線、調過土地。他把一等功藏進了蠶桑里,把戰功熬成了家常。

老兵隱藏身份36年,因校長發現地名寫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 天天要聞

參考資料

戰鬥英雄蔣誠:深藏功與名 奉獻見初心-人民網-2021-03-09

老兵不老 軍魂永存 一等功臣蔣誠的傳奇人生-央廣網-2021-03-11

傳奇老兵 永不褪色 上甘嶺戰役一等功臣蔣誠用鮮血和無悔詮釋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重慶日報-2019-07-31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生於1990年,陳江被查 - 天天要聞

生於1990年,陳江被查

清廉海南網5月9日消息,萬寧市山根鎮黨委書記陳江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萬寧市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陳江(資料圖)4月29日,陳江因涉嫌違法違紀,辭去萬寧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職務。公開簡歷顯示,陳江,男,1990年5月出生,漢族,海南萬寧人,大學學歷,文學學士學位,2012年12月參加工作,2008年5...
正廳級闞吉林,職務調整 - 天天要聞

正廳級闞吉林,職務調整

重慶市民政局網站“領導信息”一欄最新信息顯示,闞吉林現任重慶市民政局黨組書記。闞吉林(資料圖)公開簡歷顯示,闞吉林,男,漢族,1969年11月生,大學、工程碩士,中共黨員。他歷任:重慶市紀委辦公廳副主任;重慶市開縣縣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縣委黨校校長,縣編委會主任;重慶市沙坪壩區委常委、紀委書記;重慶市渝北...
尹中卿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尹中卿同志逝世

武漢大學北京校友會消息,5月8日上午,尹中卿校友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舉行。2025年4月27日,武漢大學經濟系78級校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同志,因病於2025年4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7歲。尹中卿(資料圖)據介紹,尹中卿,男,漢族,1959年2月出生,河南桐柏人。1978至1985年,尹中...
抗戰史上的今天:5月10日 - 天天要聞

抗戰史上的今天:5月10日

歲月無聲,歷史有痕。八十載光陰流轉,抗戰的烽火歲月依然銘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深處。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觀察者網特別推出“抗戰史上的今天”欄目,每日與您共同回望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1932年5月10日汪精衛電上海市商會稱,滬案並未接受任何秘密條件。行政院派殷汝耕等為上海日軍...
“95後”博士生楊雅麗:在歷史研究中守護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95後”博士生楊雅麗:在歷史研究中守護抗戰記憶

5月8日,楊雅麗在天津五大道參觀歷史文化街區。初夏的南開大學綠樹成蔭,花香陣陣,青年學者楊雅麗騎着共享單車穿過林蔭道,直奔圖書館而去。1996年出生的楊雅麗是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的在讀博士生,她從2018年開始着力研究抗日戰爭史,聚焦南京安全區、抗戰時期平津市民的日常生活等內容。2018年9月,楊雅麗在南京師範大學開...
泰王的二兒子又剃頭髮,弟弟跟他不一樣,虔誠跪拜提幫功的畫像 - 天天要聞

泰王的二兒子又剃頭髮,弟弟跟他不一樣,虔誠跪拜提幫功的畫像

泰王可真是個香餑餑!后妃們年輕貌美,都為了得到他的寵愛。他的孩子們也是用盡方法,希望得到他的注意。比如說,泰王的二兒子又剃髮出家了!泰國王室有一項傳統習俗,就是國王或者王儲得剃髮短暫修行一段時間。當年的普密蓬;在加冕過後剃髮出家了一陣子。那
老巷擠400人,政府樓堂停建,市長落淚改政策 - 天天要聞

老巷擠400人,政府樓堂停建,市長落淚改政策

1961年廣州有個副市長叫梁湘,去城裡的小巷檢查工作。回來就讓政府停建新大樓,把錢省下來給窮人蓋房子。當時沒人明白為啥突然變卦,後來才知道梁湘在起義路的小巷裡看見了啥。那天梁湘走進一條窄巷,看見破舊大屋裡擠了60多戶人家,400多人。
玉林新發現一位抗戰老兵,今年已百歲! - 天天要聞

玉林新發現一位抗戰老兵,今年已百歲!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這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年份,我市志願者經調查核實,於5月7日確認一位新發現的抗戰老兵——百歲高齡的王光誠老人的身份。王光誠老人的事迹,為我市抗戰歷史增添珍貴的一頁。